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摘     
正"万卷"该有多少书?当我们形容一个人读书很多、学识渊博的时候,会很自然地用"读书破万卷"这句成语。那么古人的"万卷"究竟有多少书呢?"读书破万卷"中的"卷"字指书籍的册本或篇章,如果仅仅以数量而言,这个数目的确不少,而实际上,万卷书并没多少内容,因为卷本指串起来的竹简。古人一卷  相似文献   

2.
从山西临汾钢铁集团子弟小学5年级一名女学生恬恬的自缢身亡,到南京一名初二14岁男生的坠楼殒命,这些青少年自杀、还有许多青少年的出走,无意是在给社会、给老师、更是给广大的父母一个警示:隐性压力已经构成了现代儿童健康成长的危机。这压力是什么?它来自何方? 恬恬在自缢前给父母的绝笔是这样写的:亲爱的父母: 您们好!我十分感谢您们十二年来对我的养育,可是压力太大了,我只有一死,作业多的多。再见! 女儿绝笔原来恬恬在自缢前一次语文单项测验只得了37.44分。根据老师的要求,试卷必须父母签字。恬恬直到出事,试卷仍在她自己的书包中。  相似文献   

3.
《知识窗》2012,(9)
青竹姐姐.您好!我是一名高二女生.现在一所省重点高中读书。从小到大。我在别人的眼里风光无限.一直被别人羡慕着.我自己也一直引以为豪。但我是一个聋哑人,父母对我倾注了全部心血。我知道,我是他们全部的希望。因此.在任何事情上。我对自己都要求甚高,当我达不到时。我会对自己非常失望.可是我就是无能为力。这几年来。我感到我的心理越来越脆弱.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活着,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谈到:"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一时间,"时间"成为了全中国的热门话题。那么,我们怎么来理解什么是时间?什么是时间的价值?如何利用宝贵的时间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呢?又如何用一去不返的时间换来那些能够留  相似文献   

5.
最近,英国的研究人员跟踪了1693名男孩和1667名女孩,调查了他们成年后从事的职业,发现只有6%的人从事儿时梦想的职业,其余人都因为家庭因素和他们自身的心理变化而放弃了自己最初的理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话真是没错。想想我们最初当科学家、航天员的梦想,最终有几个成真?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动摇一个人对理想的信念太容易了,比如家庭就是一个特大的影响源,如果父母反对,那么孩子往往"难逃一劫",因为拗不过父母的意志。而如果父母自身非常优秀,是个好  相似文献   

6.
正果果姐:我是韧二的学生,对现在的生活难以忍受。老师和父母不停地说着:"中考就是决定你人生的一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成绩一定要考进多少多少名"。听着这些话,我感觉头痛,一下子仿佛失去了学习的勇气。好累啊,每天只能睡6个小时,电视不能看,课外书不能看;总之除了学习之外的事情都不能做。我认为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不应该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不该为在社会上站稳脚跟而学习。学习应该是快乐的,不是吗?教育的本质应该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  相似文献   

7.
正从9月开始,我便是一名初三学生了。我经常被父母要求在家里学习,而每当我没有在学习的时候,他们总会说一些"讽刺"的话,那时候,我心里总会很难受。后来妈妈说,其实爸爸只是想要让我磨砺出一颗坚强的心。我其实都明白他们的爱,从他们的话中我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这又让我很惶恐。以前的我很自信,很喜欢构  相似文献   

8.
正最近疫苗的事闹得沸沸扬扬,不知有多少年轻父母在心里一遍遍地纠结:这疫苗是打呢?打呢?还是打呢?这一类、二类疫苗,是都得打呢,还是一些可以打,一些可以不打呢?为此,我也来数数我家娃从小到大,一共都挨了多少针、挨得是不是值吧。不过,她是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她挨的这些针,只是反映美国小朋友预防接种的标准和现状,给大家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9.
崔春叶 《知识窗》2011,(4X):1-1
<正>《教育是没有用的》这样的书名确实有点让人不解。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能承认教育是没有用的吗?如果教育是没有用的,那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干什么?带着对书名的疑问,更多的是对书中内容的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当读完第一章"教育之困"后,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厌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癌症。"我想这句话一点也不为过,它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教育现状。我们每个老师无论是教一个班,还是更多的班级,学生中有多少孩子不爱学习、厌学,相反又有多少孩子喜欢学习、发自内心地学习?太少了!相反,一个班中有超过半数的孩子是被家长逼着学习,感到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当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时,无论什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博大精深的楹联艺术中,不乏吟咏养生之道的佳对妙联,这些谈论养生与长寿的名联,集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是人们养生益寿的良方。明代民族英雄郑成功为自己题写一副自勉联是:"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此联阐述了寡欲养性、为善施德、读书静心、读书求乐的养生之道。一般人只知道读书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增长智慧与才干。殊不知,读书也是一种乐趣,读书是大脑的有益运动。常  相似文献   

11.
正身为来自"吃货"第一多的广东省人,一开始我是不吃辣的。自从我去湖南读书以后才逐渐习惯那种被辣椒"灼烧"的感觉,以至于最后发展到"无辣不欢"的地步。为什么有很多人像我这样,如此渴望辣椒?我们是有受虐倾向吗?为什么吃辣椒会产生一种"热"的感觉?我们经常说的"辣味"其实并不是味觉,而是一种痛觉。人类的味蕾通常只能感受五种味觉——苦、咸、酸、甜、鲜。其中并没有与辣椒  相似文献   

12.
<正>"三岁看老"这是一句俗语,中国古人早就说过,其意思是透过一个三岁儿童的行为举止便可以感受到这孩子将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更深刻的说,一个人现在的行为习惯影响着他的一生,"看"的并不是长相。如今我们能轻易从同事、朋友、学生时代的集体照中,辨认出那个曾经青涩的他(她),但要换成婴儿时期的"呆萌"照,这就比较费劲了,这也是很多年轻父母常常因为自己宝贝像谁而争论不休的原因。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这可能是父母最爱想象的事情之一。现在,计算机能在不  相似文献   

13.
虽然人们很早就提出了"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一猜想,但直到18世纪,人们通过生产实践和大量化学、物理学实验,才加深了对原子的认识。把原子学说第一次从推测转变为科学概念的,应归功于英国一个教会学校的化学教员,他就是道尔顿。道尔顿是怎样攀登上科学高峰呢?他自己是这样回答的:如果我比我周围的人获得更多的成就的话,那主要是——不,我可以说,几乎唯一的——是由于不懈的努力。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获得更多的成就,主要是由于他们比一般人更加专注和坚持,而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比别人高多少。  相似文献   

14.
希尔教授在做这样的一个试验,他问一群学生:"你们有多少人觉得我们可以在三十年内废除所有的监狱?" 学生们觉得很不可思议,这可能吗?他们怀疑自己听错了.一阵沉默以后,希尔教授又重复了一遍:"你们有多少人觉得我们可以在三十年内废除所有的监狱?"  相似文献   

15.
“我最恨数学了,都是数字。”这是一句常听到的话。可是从来没有人说过:“我最恨钱了,都是数字。”数字是不是坏东西,这要看它在哪里出现。如果在老师发下的习题中有数字,而且很多,那么——哼哼的怨声就出来了;如果是在钞票或支票上,数字则愈多愈好。可是每个人都逃不出数字的“魔掌”。你几岁?今天是什么日子?考试考了多少分?老板给的薪水有多少?做这一笔生意,可以赚多少钱?如此等等,没有人能绕得开数字。数字是人类为之自豪的文明产物之一,我们用它来丈量土地、划分时间、计算物质成分、了解经济发展状况……没有了数字,我们与社会、自然…  相似文献   

16.
不希望被人赞"好乖"几乎没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乖. 但我发现,人只要一过了青春期,就不希望被人赞美"你好乖". 为什么? 几个高中生告诉我:那根本不是赞美,好像是在骂他笨、平凡、呆板、没创意、人云亦云、土里土气似的.如果真要赞美他,他宁愿接受"你好酷!"、"你超可爱!"、"你好聪明!"、"你的EQ很高哦!"这些比较现代化的用语.  相似文献   

17.
据人民日报报道,现在中国农村出现了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形成的特殊少年儿童群体——“留守少年儿童“,数量已达2000多万。“曾经多少次我想拉着父母的手,去看看大都市的繁华:曾经多少次我想依偎在父母的身旁,要问世界有多大?“这是一位留守儿童日记让的话。然而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却道出了中国所有留守儿童的心声。童年,天真而单纯的年华,应该是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然而这2000多万留守儿童,他们却不得不远离父母,在贫困的农村,或与祖父母或与亲戚相依在一起,坚守着童年无法承担的独孤与辛涩。也正因为缺少父母关爱与管教,留守儿童群体中体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孤僻、自闭、暴戾、厌学、自卑,有的甚至是走上犯罪道路……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没有被社会忘记。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之下,他们的童年将会有更多的阳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吧。  相似文献   

18.
正在全省上下开展"品读好书·共兴龙江"的活动中,在省科技馆党委的号召下,作为一个基层的科普工作者,我积极的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在"书香满龙江"良好阅读氛围中,选择一本好书,将自己融入到智慧的书籍世界中,培养自己"爱读书、善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感受书籍给予我的能量,在阅读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升自我,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自己热爱的科普事业,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人们常说: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通  相似文献   

19.
2004年是我来到美国留学的第三年,在此期间我一边学习一边打工,过着勤工俭学的生活.在美国的海外留学生除了一部分学生住在校内,不少学生都是被移民局分派到美国人的家中居住.我在读中学的时候与同校的一名香港学生被学校分到离学校很近的一户美国家庭中,这一住就是两年,等我考上新泽西州立大学以后才与一个中国女孩合租了一套公寓.这套公寓所在的西区非常乱,但房租便宜.自从来到美国读书以后,我亲身体验到了身在异国处处不容易的滋味.虽然上中学和读大学所需的昂贵学费都是国内的父母承担的,可平时日常生活的开支必须靠自己打工去赚取.因为在这里如果你不去打工赚钱的话,周围的同学都会瞧不起你,认为你没有自己生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社科文摘     
李莉 《百科知识》2013,(19):41-42
2012年各国人均读书多少本?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国民人均仅读4.39本书,北欧国家国民每年读书24本左右,几乎是中国的6倍。美国人年均阅读17本书,韩国人11本,日本、法国国民每年读书数量在8.4本左右。2012年中国国民人均读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