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分别是Whittingham(斯坦利·惠廷厄姆)、Goodenough(约翰·古迪纳夫)以及日本的科学家Akira Yoshino(吉野彰),这三个人的贡献是不一样的。Whittingham教授,实际上他刚开始研究的是超导材料。关于超导材料他没有做什么工作,但是他发现硫化钛这个材料可以制成锂跟硫化钛电池,就是锂做负  相似文献   

2.
最近美国科学家卡尔·赛干教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他认为在地球上的资源耗尽之前,我们有可能改造好金星的大气层,到那里去居住。  相似文献   

3.
杜学峰 《发明与创新》2011,(1):I0061-I0061
2009年12月8日,在瑞典首都斯得哥尔摩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两位美国科学家。高锟获奖,是因为他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了突破性贡献。  相似文献   

4.
1996年岁末,美国纽约街头不少报刊亭前,都有许多黄皮肤、黑眼睛的华人争购这年最后一期的《时代》周刊,并自豪地议论着。人们议论的这个人是淮呢?他,就是华裔科学家何大一,他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1996年度国际风云人物,是36年来荣登《时代》封面的第一位科学家。  相似文献   

5.
美国向来以"自由民主"而著称世界,但是当一个爱国的华籍科学家无端遭受迫害,要求回到祖国时,却遭到当局的拒绝,并被软禁起来达5年之久。美国人决不放走他,因为他足以"抵得上五个师。"  相似文献   

6.
雷蒙德·克兹韦尔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可与孤独发明人托马斯·爱迪生相提并论的当代发明人之一。雷蒙德·克兹韦尔1948年月12日出生于美国。五岁开始,他就立志要成为一个科学家。对克兹韦尔来说,科学家就是拥有新奇的思维且能创造影响世界的事物的人。他说,“不过我的想法有时可  相似文献   

7.
正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发中心的"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闰江博士笑声朗朗,谈锋甚健。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对记者特别坦诚。经历国内求学,美国深造,回国研究的人生路径后,他认为自己属于"新老参半"的科学家,身上既有对科学研究的虔诚和严谨,也能够应时而动,拥抱时代进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年届半百正当时"小时候看到父辈50岁,觉得好老啊。现在自己也过半百,觉得没有那么老。"闫江笑着对记者说。2009年,在美国生活了17年的闰江  相似文献   

8.
拉伍洛克是一位著名的大气科学家。他于20世纪60年代初应邀参与了美国国家航天局的太空探测计划,之后在1968年提出了盖娅假说。该假说提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争论最激烈的主题之一。文章简要介绍拉伍洛克的一生,重点在他走上独立科学家道路之后创立和发展盖娅假说这个过程上,以获得对这位独立科学家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我语录     
《知识窗》2014,(23):62-62
热烈祝贺我校女婿埃里克·白兹格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 ——吉娜母校,安徽蚌埠一中的标语。美国科学家埃里克·白兹格获得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他的夫人吉娜是安徽蚌埠人,初高中都就读于蚌埠一中  相似文献   

10.
公众理解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科学家被公众了解的程度。由于科学家在学术,科学知识和公众影响力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他们在科普方面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就是当代科学普及界的明星,他的科普作品在世界广为流传,影响巨大。他也因此被青少年所崇拜,他被选为最聪明的人,同时被誉为“科学先生”,就连他的穿着——高领毛衣、夹克衫,也在美国青少年中风靡一时。可见科学家在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中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非同一般。在我国公众心目中的科学家是怎样的?他们了解科学家吗?为此我们做了下面的调查:  相似文献   

11.
金科 《今日科苑》2012,(22):67-69
据资料表明,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他一起分享此奖的还有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贡诺·厄奎斯特在记者招待会上说,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  相似文献   

12.
赵永新 《今日科苑》2012,(10):14-18
人物小传:师昌绪,1920年生于河北省徐水县,1945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52年获美国欧丹特大学冶金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他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冶金学家、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相似文献   

13.
倪海波 《科学中国人》2022,(1):26-27+2+1
<正>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阿瑟·阿什金,以表彰他对光镊技术的开创性贡献。正如阿瑟·阿什金所说:“精准操控细胞的能力,为我们打开了研究细胞功能的大门。”光镊作为一项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技术,正吸引越来越多科学家投入其中。2005年,张帅龙导师的导师——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Ming Wu教授在光镊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光电镊子”,为科学家开通了用光捕捉最佳细胞的路径。此后,Ming Wu教授创办的Berkeley Lights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2月。华裔科学家朱棣文被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提名为能源部部长。少数族裔、诺贝尔奖得主、美国政府高官,集三者于一身的特殊身份,把这位已步入知天命之年的著名科学家再度置于世界的铝光灯下。他的成功固然是全世界华人的骄傲,但他的成长经历,却值得中国的每一位家长、老师、学生的反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正>1665年,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光线显微镜发现了生命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从此,显微镜让人们的视野可以拓展到肉眼看不到的微小世界。细胞看似十分微小,其实还包含更加细小的"零件",科学家得借助"眼神超好"的超分辨率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在这些科学家中,有三个杰出代表获得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们分别是来自美国的科学家埃里克·白  相似文献   

16.
自从1665年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光学显微镜发现了生命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人们的视野就拓展到了肉眼看不到的微小世界。细胞看似十分微小,其实还包含更加细小的“零件”,科学家得借助“眼神超好”的超分辨率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
  在这些科学家中,有3个杰出代表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们分别是来自美国的科学家埃里克·贝齐格、威廉·莫纳,还有来自德国的科学家斯特凡·赫尔,正是他们的发现,打破了光学显微的极限。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太阳系家族又添新面孔。美国科学家在太阳系内冥王星以外的地区,发现了一颗新的矮行星2014UZ224。美国小行星中心证实了它的存在,它有望成为太阳系的第7颗矮行星。科学家还推测,太阳系可能有数十颗,甚至超过100颗矮行星尚未被发现。1.阋神星2005年7月29日,美国天文学家迈克尔·布朗宣布,他的团队在太阳系柯伊伯带发现了一个新天体2003UB313,暂起名为齐娜星。2006年9月15日,国际天文  相似文献   

18.
本杰明·富兰克林于1706年出生在美国波士顿的一个贫苦家庭。他在17岁时来到费城的一间印刷厂当了一名印刷工。渴求知识的他利用在印刷厂做工的环境,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知识改变了他的境遇。1731年,25岁的他已是社会上知名的政治家和科学家。此时,他倡议建成了北美第一个图书馆。  相似文献   

19.
正真空三极管在电子工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你知道它是谁发明的吗?它是美国科学家德福雷斯特发明的。德福雷斯特于1873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他父亲是一名教师,对他非常严格,可小德福雷斯特学习成绩一般,表现平平。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发明无线电的马可尼,并向马可尼请教了一些无线电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2001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学院宣布,当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与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做出的贡献;另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莱斯,以表彰他在"不对称催化氧化反应"领域的贡献。他们的成就,可以用共同的一个词来概括——手性。手性,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小到微观电子的自旋、有机分子,大到星系旋臂、行星自转、大气气旋,手性覆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