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流言:m RNA新冠疫苗可以通过逆转录,将病毒的基因嵌入人体染色体,接种者将因此变成转基因人。真相:这种说法完全是危言耸听。目前全球已经获批上市的疫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m RNA疫苗,另一种是灭活疫苗。无论哪种疫苗,都不会改变人体基因,更不会把接种者变成"转基因人"。灭活疫苗通过化学等方法使新冠病毒失去感染性和复制力,同时保留了能引起人体免疫的应答活性,属于传统、经典的疫苗制备方式,  相似文献   

2.
正3月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峰介绍,截至3月27日24时,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疫苗超过1亿剂次。米锋表示,加快疫苗接种,是当前有力的疫情防控手段。我国正在安全、有序加快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不过,尽管中国新冠疫苗全球供应和全民接种已经双双破亿,但仍有民众对接种新冠疫苗心存疑虑。对此,在发布会上,多名权威专家集中回应了关于新冠疫苗接种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科技短波     
正新冠病毒疫苗全民免费2020年12月3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已有数据显示,保护率为79.34%,实现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可负担性的统一,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药监局相关标准要求。疫苗免疫的持久性和保护效果还需持续观察。  相似文献   

4.
2019年12月起,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率先在国内被检测出,随即在全球蔓延、爆发,虽然目前国内病毒传播得到了控制,但世界其他国家仍处于疫情的高发或平台期。截止到2020年7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5 581 009例,死亡病例635 173例,然而目前仍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疫苗被认为是人类面对病毒感染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开发新冠病毒疫苗。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当前已有18款疫苗进入临床Ⅰ期,12款进入临床Ⅱ期,4款进入临床Ⅲ期。在临床研究中,评价疫苗在人体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疫苗临床研究的关键点,同时也是难点。本篇综述将围绕着评估新冠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几个关键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前期对SARS和MERS疫苗的研发成果对于新冠疫苗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将这些成果与目前观察到的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免疫学特点相结合,以预测新冠疫苗研发可能的瓶颈以及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5.
正2019年末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当全世界陷入恐慌之时,2020年1月12日,中国科学家向世界公布了新冠病毒的基因组,为全世界科学家寻找应对和治愈新冠肺炎疫情奠定了基础,研制新冠疫苗的工作也拉开了序幕。此后,多名科学家纷纷投身于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制工作。截至2020年12月10日,全球有162种候选疫苗正处于研发阶段,其中52种候选疫苗已经进行临床试验,有些疫苗已经公布了三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此外,今年与新冠病毒相关的研究论文激增。截至12月中旬,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超过20万篇,而在非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更多。  相似文献   

6.
正继打两针、三针的新冠疫苗之后,只打一针的疫苗近日又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多地开打。一针、两针、三针的新冠疫苗保护效果一样吗?它们有何不同?接种者应该如何选择?疫苗可以混打吗?不少市民对于接种新冠疫苗类型提出一些疑问。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邵一鸣介绍,目前我国使用的新冠疫苗可分为3种类型: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不同的技术路线的疫苗,在疫苗组分、生产工艺、免疫机理和免疫程序等方面有所不同,各有特点。生产工艺技术路线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科技月历     
23 我国已基本完成SARS病毒灭活疫苗的临床前研究。我国还同时进行基因重组疫苗的研制工作。  相似文献   

8.
资讯     
<正>变活病毒为疫苗的新方法中国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活病毒疫苗,能激活机体的全部免疫原性,但无法在健康细胞中复制。疫苗现有两种基本类型: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需要对病毒进行灭活处理,其不足是只能激发人体部分免疫力,且需要多次接种。减毒活疫苗是指活病毒  相似文献   

9.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COVID-19)在全球流行,给全人类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威胁。新冠病毒具有超高的传染性和一定的致死率,疫苗无疑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国内外已有176个新冠疫苗正处于不同的研发阶段。本综述基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及其他RNA病毒疫苗研发的经验和教训,在新冠疫苗研发急迫性的前提下,从有效性、安全性和广谱性的角度来阐述新冠疫苗研发的最新进展和关键性策略,旨在为相关的研发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张田勘 《百科知识》2023,(23):46-47
<正>今年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日内瓦表示,他接受《国际卫生条例(2005)》新冠大流行突发事件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的建议,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前,全球已接种了131亿剂新冠疫苗,89%的卫生工作者和81%的老年人(60岁以上)已完成基础免疫。在没有接种新冠疫苗的人群中,有的人是自主选择不接种疫苗,有的人是因为当地的卫生条件较差而难以接种疫苗。目前,虽然各种类型的疫苗接种已经非常普遍,但在一些地区,人们对疫苗接种依然存在两种极端态度。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已持续两年多,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各国科技工作者对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新冠病毒的感染致病机理、诊断技术、疫苗药物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经过两年多的全球流行,病毒持续传播与变异,人类面临着疫苗保护力下降、药物有效性不足等诸多挑战。本综述主要介绍我们团队在新冠病毒的发现鉴定、传播途径、诊断新技术、疫苗药物、亚基因组生成调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基金》2021,(2):223-235
1 新冠疫苗点亮希望之光 2019年末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当全世界陷入恐慌之时,2020年1月12日,中国科学家向世界公布了新冠病毒的基因组,为全世界科学家寻找应对和治愈新冠肺炎疫情奠定了基础,研制新冠疫苗的工作也拉开了序幕.此后,多名科学家纷纷投身于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制工作.截至2020年12月10...  相似文献   

13.
<正>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监控数据为研究对象,在传统的SEIR模型基础上提出新的Q-SEIRS传染病动力模型,分析严格管控前后的新冠疫情变化趋势,寻找新型疫情严格管控时机,减少疫情蔓延,降低民众恐慌。2019年末,中国新冠疫情自武汉爆发,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积极防控下,疫情得到控制,并趋向稳定。新冠病毒作为RNA病毒,其遗传物质不稳定,极其容易发生变异。变异后的毒株有一定概率突破当前疫苗防控体系,使得人群在接种疫苗后仍然有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2022年3月,新一轮疫情开始在中国上海出现。上海普陀区发现第一例新冠确诊病例,之后半个月内,上海市内发现一系列新冠肺炎感染者。  相似文献   

14.
检测了项目组制备的4批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力,并疫苗对免疫动物进行检测抗体和免瘴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家兔和西藏牦牛接种疫苗后精神、食欲、粪便、体温、心音、呼吸均章常,疫苗安全性良好,当机体体内抗体效价达到1:128时,可使免疫机体产生可靠的免疫力,抵抗牦牛大肠埃希氏茵攻击.进行免疫攻毒后,对家兔保护率为80%;对牦牛保护率为95%;而对照家兔和牦牛全部死亡.因此,接种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灭活疫苗是预防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经过初步临床,一种由加拿大卫生部研制的埃博拉疫苗对预防埃博拉病毒感染非常有效,2 000多名埃博拉病毒密切接触者在接种疫苗后无一人染病。这种疫苗有望帮助科学家彻底结束埃博拉病毒在西非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的不断进步促使医学稳步发展,传统藏医药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开展藏医药临床科研。设计药物临床试验方案是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临床试验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临床试验的成败。特别是藏药制剂和藏药古方开展Ⅱ期、Ⅲ期临床试验,了解掌握Ⅱ期、Ⅲ期临床试验设计要点必是前提条件和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17.
血清阳性率数据显示,全球1/3的人口曾感染戊型肝炎病毒(HEV)。开展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Ⅲ期临床试验,以评估重组HEV疫苗239。来自江-苏省的16~65岁的健康成人按1∶1的比例被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0、1、6月经-肌肉注射接种三针HEV239或安慰剂(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18.
《西藏科技》2006,(3):61-61
临床评价是评判一个药物是否安全、有效的最终环节。按照我国和国际GCP要求,在完成新药临床试验、建立完善配套设施与机构、开展数据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针对国际和国内出现的新药物类型,研究能够准确评价其安全性、有效性的临床试验方法,建立相应的临床试验评价技术平台,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和专利的申请,为我国GCP得到国际认可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取得阶段性胜利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章从国内外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现状入手,通过分析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科研攻关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索我国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定位、顶层设计、强化方式,并就进一步强化我国战略科技力量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发明与创新》2008,(1):35-3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联合研制的DNA一天坛痘苗复合型艾滋病疫苗近日开始存北京协和医院进行第一组志愿者的疫苗接种。这意味着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艾滋病疫菌开始进行I期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