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N2O是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温室气体,土壤中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是N2O产生的主要过程,施用生物质炭影响土壤氮素矿化过程和N2O排放。本研究以广州近郊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施氮肥和不施氮肥情况下,分别施加3%和6%的稻壳炭(RB)、棕榈丝炭(PB),进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生物质炭和施入量对酸性菜地土壤氮素矿化和N2O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氮处理菜地土壤氮素矿化量和土壤N2O累积排放量最大,分别达到153.6 mg/kg和383.7μg/kg,添加生物质炭显著降低了菜地土壤氮素矿化量和土壤N2O排放量(P<0.05),生物质抑制了菜地土壤氮素矿化过程,降低了土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从而抑制了土壤N2O的形成和排放,抑制程度随生物质炭添加量增加而增强,不同类型生物质炭作用不同,稻壳炭(RB)抑制作用大于棕榈丝炭(PB)。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添加量生物炭对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以稻壳生物炭为材料,开展玉米田间试验。设置空白对照CK、不施生物炭BC0、生物炭施用量为5、10、20、30、40 t/hm~2,分别记为BC5、BC10、BC20、BC30、BC40。结果:当生物炭添加量处于5~40 t/hm~2之间时,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先增加后下降,当生物炭施用量为30 t/hm~2时,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玉米产量提高31.41%,氮素利用率提高85.15%。当生物炭施用量为40 t/hm~2时,玉米产量比30 t/hm~2时略有下降,同时氮素利用率下降1.48%。生物炭添加量从5 t/hm~2增加到30 t/hm~2,土壤全氮含量提高21.31%~56.56%;土壤有机质提高0.54%~69.26%,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分别提高1.19%~33.08%和24.31%~122.86%,土壤速效磷随生物炭用量提高变化不明显。结论:生物炭还田能提高土壤养分并促进作物增产,当生物炭施用量为30 t/hm~2时,对玉米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土壤磷酸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砂姜黑土、潮土、黄褐土和水稻土的磷酸酶活性 ,分析了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机磷的关系 ,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的有机肥料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1)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机磷含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土壤磷酸酶活性可作为指示土壤肥力的指标。 (2 )施用有机肥料可明显提高土壤磷酸酶活性。 (3)一般在施用麦秸、猪粪 10天左右 ,土壤磷酸酶活性便可达到最大值 ,以后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秸秆去向,把秸秆制成生物炭,在黄瓜生产中施用生物炭,对改良土壤有很好的效果.以纯土、纯基质(耶渣)为对照,土∶秸秆炭分别为5∶1、10∶1、15∶1的配比制作营养土,开展盆栽试验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秸秆炭处理2(土∶秸秆炭为5∶1)土壤孔隙度增加32.19%,土壤容重降低31.34%,土壤抗张力强度减少,有利于种子萌发;黄瓜苗株高、茎径、真叶数与秸秆炭用量成正相关,瓜形与秸秆炭用量成反比;各处理产量大小依次为: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1,产量随秸秆炭用量增加而增加,与纯基质相比,纯基质产量最优,但基质生产的成本远远高于秸秆炭配比基质.秸秆炭有利于黄瓜生产,同时解决了秸秆的去向问题,是循环农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5.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稻壳生物炭对玉米生长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的前10周,生物炭对玉米株高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但随着玉米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逐渐消失。收获时,生物炭对玉米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随着生物炭增加,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增加,并且当生物炭用量为5%时达到显著水平。生物炭对土壤p H、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已持续26年的湖南祁阳红壤站长期肥料试验分三个处理:NH4C1 KCl KH2PO4;尿素 KCl 过磷酸钙;(NH4)2SO4 K2SO4 过磷酸钙.其土壤、水稻植株样品被用来研究长期施用含硫化肥对水稻土酸化、SO42--S在土壤中累积、土壤-水稻系统微量元素含量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量(667 kg S hm-2yr-1)施用含硫化肥15年后已导致水稻土表层土壤pH明显下降.不施硫处理SO42--S逐年下降,而施硫处理SO42--S有明显累积.施用含硫化肥24年后(1998),土壤有效Cu、B、Mn及全Ca含量有增加趋势,全Fe有减少趋势,对有效Mo、Zn及总Mg似乎没有影响.长期施用含硫化肥已显著减少水稻(特别是晚稻)吸收Fe、Mo、B、Mg、Cl,并导致水稻(特别是晚稻)产量显著下降.可见,长期施用含硫化肥可能影响水稻土性质进而影响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7.
选择福建水稻研究所吴凤综合试验站为研究样点,采用室内培养-气相色谱法对对照、炉渣、秸秆、生物炭和炉渣+生物炭添加后稻田土壤甲烷与氧化亚氮产生潜力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观测期内,稻田土壤对照、炉渣、秸秆、生物炭及炉渣+生物炭处理甲烷平均产生潜力分别为0.007 1、0.004 9、1.505 1、0.079 0、0.080 0μg/(g·d),炉渣处理比对照减少了31%,其他处理则出现不同程度增加的趋势;土壤氧化亚氮平均产生潜力分别为0.003 5、0.001 6、0.001 1、0.002 1、0.002 9μg/(g·d),各处理分别比对照减少了54%、69%、40%、17%;炉渣的添加能有效抑制稻田土壤甲烷与氧化亚氮的产生;秸秆、生物炭及炉渣+生物炭处理均能有效抑制稻田氧化亚氮的产生,但并未抑制土壤甲烷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菌渣与化肥的配施效应,以脐橙园为研究对象,研究菌渣与化肥配合施用对脐橙园土壤理化性质、脐橙产量和果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菌渣与化肥配施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不施肥(CK)相比,其他5个处理(T1:100%复合肥,T2:100%菌渣,T3:75%菌渣+25%复合肥,T4:50%菌渣+50%复合肥,T5:25%菌渣+75%复合肥)组的土壤pH值从4.41提高到4.70~5.87;有机质含量提升77.65%~270.59%;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随着菌渣施用量增加先升后降;全钾和速效钾最大值均出现在T2组,分别为117.27和238.70 g·kg-1.(2)菌渣与化肥合理配施可提高树体营养成分,其中T4,T2,T3分别对树体的N、P、K含量影响最为明显。(3)菌渣与化肥合理配施有利于提高脐橙产量和果品品质,其中T4组单果增幅最大;出汁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2>T3>T4>T5>T1>CK;糖酸比T4>T2>T5>T3>T1>CK.除此之外,菌渣与化肥配施还能降低脐橙总酸含量,增加维生素C的含量.综...  相似文献   

9.
已持续26年的湖南祁阳红壤站长期肥料试验分三个处理:NH4Cl KCl KH2PO4;尿素 KCl 过磷酸钙;(NH4)2SO4 K2SO4 过磷酸钙。其土壤、水稻植株样品被用来研究长期施用含硫化肥对水稻土酸化、SO^2-4-S在土壤中累积、土壤-水稻系统微量元素含量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量(667kg S hm^-2 yr^-1)施用含硫化肥15年后已导致水稻土表层土壤pH明显下降。不施硫处理SO^2-4-S逐年下降,而施硫处理SO^2-4-S有明显累积。施用含硫化肥24年后(1998),土壤有效Cu、B、Mn及全Ca含量有增加趋势,全Fe有减少趋势,对有效Mo、Zn及总Mg似乎没有影响。长期施用含硫化肥已显著减少水稻(特别是晚稻)吸收Fe、Mo、B、Mg、C,并导致水稻(特别是晚稻)产量显著下降。可见,长期施用含硫化肥可能影响水稻土性质进而影响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10.
《莆田学院学报》2015,(5):79-82
采用盆栽土培试验研究氰戊菊酯和铜单一污染对菜地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氰戊菊酯单一污染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表现为抑制→激活→恢复效应,对土壤脲酶则呈现先激活后抑制的效应,二者激活或抑制效应均与处理浓度呈正相关;铜污染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呈现出低浓度激活,高浓度抑制效应,而对土壤脲酶则表现为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该作用与处理浓度呈正相关。表明土壤脲酶可以作为菜地土壤氰戊菊酯和铜污染的主要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1.
Biochar is a potential carrier for nutrients due to its porous nature and abundant functional groups. However, raw biochar has a limited or even negative capacity to adsorb phosphate. To enhance phosphate removal and reduce phosphate releases, acidic, alkaline, and surfactant pretreatments,followed by granulation and ferric oxide loading, were applied to raw biochar powder(B_p). The alkaline pretreatment proved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and exhibited significant pore expansion and surface oxidation. B_g-OH-FO showed the highest phosphate removal efficiency at 99.2%(initial phosphate concentration of 20 mg/L) after granulation and ferric oxide loading. Static adsorp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 p H value of 4 was the most suitable for phosphate adsorption because of the surface properties of B_g-OH-FO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V) in water. Higher temperatures and a larger initial phosphate concentration led to better adsorption;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B_g-OH-FO was 1.91 mg/g at 313 K with an initial phosphate concentration of 50 mg/L. The B_gOH-FO adsorption process was endothermic in nature. The Freundlich model seemed to be the optimum isotherm model for B_g-OH-FO. Under continuous adsorption, the flow rate and bed depth were changed to optimize the operation condi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slow flow rate and high bed depth helped increase the removal efficiency(g) of the fixed bed. The breakthrough curves fitted well with the Yoon–Nelson model.  相似文献   

12.
以菜地土壤为供试土壤,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生物质炭原料(毛竹粉、稻草)、不同生物质炭添加量(0.5%、1%干土)对土壤甲烷、氧化亚氮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添加生物质炭相比,添加生物质炭可以有效减少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其中相同添加量的稻草炭的有效性高于毛竹炭;相同原料的生物质炭其添加量越多,温室气体排放量越小;在生物质炭施加初期,对甲烷排放的影响较少,但随着时间推移,影响效果增强,而对氧化亚氮、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正相反;生物质炭对氧化亚氮的影响强度高于甲烷与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3.
由于生物质炭在土壤改良方面的优异表现,以及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近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生物质炭的特性,综述生物质炭对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持水能力等方面改良效果的研究进展,总结生物质炭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机制,并对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稻壳制备生物质碳对水中六价铬的吸附特性.探讨了稻壳生物质炭粒径、投加量、溶液pH值、铬(Ⅵ)初始浓度、反应温度和吸附时间对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mL 0.20mg/L铬(Ⅵ)溶液中,稻壳生物质炭投加量为0.10g、温度为40℃、pH为2、反应时间60min时,稻壳生物质炭对水中六价铬的吸附容量最高,可达8.90mg/g.稻壳生物质炭对铬(Ⅵ)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该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5.
以玉兰叶生物炭为实验材料,研究其在不同溶液初始浓度、PH值、吸附温度、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时间等因素制约下对Zn、Cu、Pb和Cd吸附效果的影响,同时利用SEM、EDS、XRD对吸附前后的玉兰叶生物炭进行表征。研究发现:吸附过程中,玉兰叶生物炭对四种重金属的吸附点位存在一定竞争关系,其对Cu、Pb离子的吸附效果优于Zn、Cd离子。随着PH值的增大,玉兰叶生物炭对Zn、Cu、Pb、Cd四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也随着增大,当PH超过9时,其对四种元素的去除率均接近100%。玉兰叶生物炭对4种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均较强。  相似文献   

16.
生物质炭对铝胁迫下常绿杨生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用量生物质炭的处理下,测定铝胁迫状态下的常绿杨的二氧化碳(CO2)响应曲线、光响应曲线、荧光参数和碳酸酐酶活性,研究生物质炭的输入对铝毒害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生物质炭的输入使得常绿杨的净光合速率(Pn)对CO2浓度和光强的响应均有明显的提高;实际量子产量(ΦPSⅡ)和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也明显改善;最大量子产量(Fv/Fm)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变化不大;碳酸酐酶活性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本实验条件下,生物质炭的用量为3%时,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生物炭作为EM菌载体影响因素及其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生物炭(Biochar)作为EM(Effective Microorganisms)菌载体。方法:通过平板计数法,研究了生物炭投加量、菌液浓度、振荡时间、吸附温度对生物炭载体吸附EM菌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了条件优化研究。结果:生物炭投加量为0.4g时,其最大吸附量为3.8×10~7CFU/g;菌液浓度稀释2倍,吸附量达到2.3×10~7CFU/g;振荡150min,生物炭吸附量为2.9×10~7CFU/g;吸附温度35℃,吸附量为2.6×107CFU/g;生物炭最佳吸附条件为:生物炭投加量2.4g,菌液稀释倍数2倍,振荡150min,吸附温度40℃,其对EM菌的吸附效果可达到3.8×10~7CFU/g。结论:生物炭可以作为EM菌剂优良载体,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