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研究目的为了发现和培养优秀速滑人才,加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第一届全国奥林匹克希望之星冬季运动会速度滑冰比赛,于1992年3月初在哈尔滨冰上训练基地举行.这次赛会检阅了我国速滑运动的后备力量,又为今后冬季奥运会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人才总体实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推动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系统化科学训练,我们组织了黑龙江省、吉林市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系统化科学训练试点队和长春市业余冰雪运动学校短道速滑队以及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系统化科学训练研究课题组成员参加本届集训.集训于1992年10月27日至11月8日在吉林市举行.全国少年短道速滑运动训练指导小组组长袁庆成教授、副组长蓝立、朱彦辉等同志主持了本届集训工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近几年来我国儿童少年速滑运动训练的有关文献,结合儿少速滑运动员训练、比赛中的实践,就少年速滑运动员全年训练中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前言 第八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速滑比赛于1995年1月15日至20日在吉林市冰上运动中心速滑场举行。这是四年一度、国内最高层次的比赛。参赛单位和参赛教练员、运动员都十分重视这次比赛,均用了一年乃至几年时间备战这次赛会,所以这次比赛也是对我国速滑项目近四年训练工作进行综合评估和检查的最佳机会。赛会在经费、食宿条件十分紧张的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少年速度滑冰训练的理论与方法,提高我国少年速滑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比较分析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速度滑冰少年运动员基本技术评定进行调查.通过对2007~2011年全国少年速度滑冰锦标赛成绩的分析,以及新、旧技术评定规则的对比,发现新规则中的优点与不足.分析了少年速度滑冰基本技术评定对运动员竞技成绩提高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并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增加技评的滑行次数、设置长距离滑行的技评比赛及技评标准等速度滑冰少年运动员基本技术评定的改进方法,以及夏季速滑基本技术评定的方案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作为体能类运动项目,运动员的机能状态、体能水平对训练水平的提高和优异运动成绩的获得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这两个项目的运动员在训练比赛后体能恢复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相关内涵的基础上,通过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陆冰结合的着眼点与主要目标,对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进行理论厘清,旨在为我国速度滑冰、短道速滑项目教练员备战下一阶段的比赛与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一、目的众所周知,速滑运动成绩,主要取决于运动技术和身体水平。为了提高我国速度滑冰的运动水平,除了对高水平的成年速滑运动员加强科学训练以外,对少年速滑运动员的训练和生理机能水平的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的目的在于阐明少年速滑运动员的身体工作能力并间接推算最大吸氧量。为少年速滑运动员的训练提供科学依据。二、试验方法本文受试者为齐齐哈尔市重点体校速滑等级运动员10人(男、女各5人)。平均年龄男13.8±1.09岁,女14.2±0.4岁。500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参与国家体委《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系统化科学化训练研究》的课题,对少年运动员采用相应的心理训练等方法,进行了4年的跟踪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研究表明,在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长期艰苦的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心理训练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与技战术应同步发展,并应贯穿在平时训练中;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用并坚持长期系统训练,能够促进比赛时技术水平的发挥,为运动员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世界、中国优秀速滑运动员比赛成绩的研究,分析中国速滑运动员现状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探讨我国速度滑冰的战略重点;预测16届冬季奥运会速滑成绩以及中国速度滑冰运动员在冬季奥运会可能达到的成绩和名次,为决策我国参加冬季奥运会的速滑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根据项群理论速度滑冰与短道速滑均属同一周期性项群项目,有着相近的训练学特征,对于当今冰坛产生的“换项热”进行把控是相关学术工作者应作出的努力方向.由于两项均属于同类周期性项目,训练方法、滑行方式相似,运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测试等方法从短道速滑与速度滑冰运动员身体供能方面进行入手研究;两个项目不同比赛形式所决定的供能方式在运动训练方面依照项目供能特点作为切入点进行论述分析.全面剖析短道速滑与速度滑冰运动供能方式特点,研究认为:短道速滑运动员要比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无氧能力和混氧能力更加出色,这也是换项后在1 000 m、1 500 m无氧供能、混合型无氧供能项目更容易“出成绩”的原因之一.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更加出色,建议广大教练员多借鉴一下短道速滑训练中常见的无氧训练方法与手段,尽可能提高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无氧能力进而提高我国速度滑冰运动员1 000m、1 500m的滑跑成绩.  相似文献   

11.
李欣  邵中平  宋来 《冰雪运动》2011,33(5):15-18
短道速度滑冰是我国冬季运动项目中的优势项目,其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先进性。通过对几个短道速滑强国的训练方法手段进行调查研究,展示了不同专项的训练方法手段的应用与发展特点,揭示出了短道速度滑冰高水平运动员的现代训练呈现出更加注重专项训练,更加突出强度训练,并围绕比赛灵活运用"周期"理论等几个特点,为我国短道速滑项目专项训练方法手段的研究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心理训练在速滑比赛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运动员心理能力的培养和赛前心理准备是当前速滑训练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善于运用心理训练指导速滑实践,是优秀教练员、运动员必备的素质之一;心理训练在速度滑冰比赛中的应用.能够促使运动员在技术、体能、战术上发挥潜能,特别是在1500m速滑比赛中运用心理模拟和心理表象训练,能够挖掘运动员内在潜力;探求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更好地为训练比赛服务。  相似文献   

13.
阿·杰莲·迪尔斯特拉是世界著名的速度滑冰运动员,荷兰人,一九三八年生,身高1.68米在一九七○年,一九七二年,一九七四年三次获得世界女子锦标赛全能冠军.在1978年9月黑龙江省体育科研所出版的速滑专辑(二)中介绍了迪斯特拉1971年12月16日"至1972年2月25日的冰期训练计划.我们从这份训练计划中可窥探荷兰速滑训练的一般情况.自六十年代初期以来,荷兰培养了不少称霸于世界冰坛的优秀选手,男  相似文献   

14.
从第10届全国冬运会看我国速滑运动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通过剖析第10届全国冬运全速度滑冰比赛,指出我国速度滑冰运动格局的变化以及现阶段速滑运动的整体水平,分析了制约我国速滑运动发展的因素,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鹏  李延涛 《冰雪运动》2010,32(3):5-7,21
没有训练就没有疲劳,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针对速滑运动员在运动中和恢复期生理生化变化的特点,结合速度滑冰比赛特点,阐述了肌肉放松的生理机制和在速滑比赛中对发挥良好体能的重要作用,从滑跑形式、速度、幅度、距离、姿势等方面提出肌肉放松训练的技术性要求和教学方法,把肌肉放松训练与速滑技术、体能恢复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指出训练后体疗、积极性休息、食补等恢复手段,为速度滑冰科学化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第七届全国冬运会速度滑冰比赛于1990年12月2日至7日在哈尔滨冰上基地速滑场举行.张家口市、张家口地区、呼伦贝尔盟、锡林郭勒盟、沈阳市、长春市、吉林市、通化市、浑江市、辽源市、延边自治州、白城地区、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鹤岗市、伊春市、大庆市、绥化地区、黑河地区、松花江地区、乌鲁木齐市、阿勒泰地区、昌吉自治州、哈密地区、解放军和石油体协等28个单位的132名运动员(男62名,女61名)参加了比赛.本届速滑比赛新人辈出、老将竞  相似文献   

17.
苏联速度滑冰运动的训练体制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家庭、幼儿园的普通体育教育(见附图).这个阶段的任务——加强儿童的身体健康,打下他们正常发育的基础.使儿童们熟习体育运动和某些运动项目,养成爱好系统的训练课的习惯,掌握基础的运动技术,并教会他们和冰上滑动,这些工作基本上由幼儿园的教师和父母来完成.第二阶段——普通学校里的体育教育.在这个时期中,要完成性的成熟和身体发育,并要提高心理和运动的素质.在普通学校学习以外的时间里,儿童们积极地从事速滑运动的锻炼.对他们最适合的方法是参加"志愿体育协会"和"青少年业余体校".青少年业余体校的教师、教练帮助安排附近普通学校的冰上体育课和组织群众性的速滑比赛.这些青少年业余体校的教练要解决两项任务.帮助组织速滑专业课,使全体学生参  相似文献   

18.
本文客观地分析了两届全国少年短道速滑锦标赛短距离比赛选手犯规类型和特点,以及与造成犯规率递增密切相关的诸多因素,目的为改进提高我国少年短道训练水平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王爱黎 《冰雪运动》2007,29(4):25-28
当前我国儿童、少年进行系统速滑训练的人数明显减少,在此形势下尤应重视儿少速滑运动员的选材工作。当今选材意义不仅在于一般性的挑选和发现天才,其重要性已移向对儿童速滑运动员潜能进行评测,确定其优势与弱点,为今后"选育结合"提供依据,以便对其进行个性化、针对性训练。结合少年速滑训练实践,从诸多选材研究成果中筛选出一种选材标准,并对其应用法进行了介绍和说明。  相似文献   

20.
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速度滑冰项目的教学训练计划、定量负荷安排及预测分析等问题进行智能化处理,建立速度滑冰项目的教学与训练的“专家系统”,从而更好地进行速滑训练计划的科学制定和实施及更好地实现比赛前后的运动成绩预测、分析、诊断和评价,促进速滑训练的现代化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