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北美华文诗歌的中华民族想象是北美华人作家通过中西族裔文化的比较和参照而展开的。这种想象表现为文化濡化、文化疏离、文化播化等模式。文化濡化过程使得华族文化和华族精神在北美华族中得以保存、维系和传承,文化疏离过程使得北美华人发现了中国社会的封闭性的社会循环模式和华族民族根性的缺陷和不足,文化播化使得北美华人能产生对华族优秀的传统精神和西方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的双重认同。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台湾就开始了海外华文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台湾的海外华文教育在其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纵观台湾海外华文教育政策,从经济奠基时期、稳步发展时期到华文拓展时期、"台独"制约时期,再到后来的两岸携手时期,台湾海外华文教育政策经历了不同发展时期,不同政治环境下的不断调整,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也在政治、文字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只有不断加强两岸交流协作,共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台湾的海外华文教育才能朝着稳步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华文文学在表达与传播华人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当前学术界对华文文学的命名却有多种,这种名称的多样性正好反映出了华文文学命名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这一学科至今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中。本文主要首先梳理了华文文学的命名历程,并对其进行了再定义。在此基础上,理清了华文文学的主体发展脉络。旨在为华文文学学科的稳定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华文:困惑中的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教育经过一个“脱华人英”的历程,华文日益处于劣势。新加坡毕竟是一个华人占多数(华人超过总人口的75%)的国家,经华人社团积极倡导讲华语运动和学校的努力,华文发展态势较好,同时,新加坡政府也采取了多种华文补救措施,推动了新加坡国内出现讲华文热潮,但就英文、华文两种语言对比,华文的前景仍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5.
缅甸腊戌是缅甸北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缅甸华人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根据对来自该地区的参加华文教师证书培训班的华文教师的调查显示:华文教育在该地区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该地区华校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学生生源稳定、学习汉语热情高,汉语课程多样化,课时充足,华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也比较强,对工作的满意度也很高;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只有采取一定的措施,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该地区的华文教育得到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厦门大学为主体的厦门市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迄今已开展工作二十年了,取得不少成绩,新华社誉之为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基地。研究会自成立以来,组织召开研讨会,编篡出版研究论著和"东南亚华文文学丛书",团结扶植研究人才,并与厦门大学中文系合作招收相关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有力推动了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写作课程是当前英语专业教学中急需改革的课程之一.基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写作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回归写作作为社会文化实践的本质意义,且能够重新构建写作课程的理念和目标,促使学生的系统内语言和认知能够协同发展.基于此,分析基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的写作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探究写作课程的实践,分析写作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8.
在多民族、多文化国家 ,课程文化不只体现和代表主流文化 ,对非主流文化理应予以观照。中国作为多民族、多文化国家 ,发展多民族文化方面 ,在课程文化建设中取得一定的成就 ,但还无意或有意地存在文化偏见。因此 ,课程文化的发展方向应为多元化  相似文献   

9.
对课程文化的理解,可以将文化作为落脚点,也可以从方法论角度,还可以作为对象化的课程文化.反观目前的现实,出现了价值无涉的习惯认同、文化视野的价值错位和伪多元化与伪多样化等困惑.寻找解决之道,需提升主体自觉,促进对课程问题的批判性反思;扎稳根基,从文化与历史的结合处凸显课程文化;借鉴与超越的张力,课程文化生成要“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0.
文化与教育息息相关:抛开文化,就无法理解教育;剔除教育,文化也缺少了自由载体。究竟什么样的课程才是教师应该教授和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在全球化的冲击和影响下,我们的课程又应该怎样设置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从多元文化的视角来探讨当前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并对我国现行课程与教学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幼儿园课程的文化性主要体现在其价值性上。就文化层面来看,是指幼儿园课程的理念、价值取向受到其所在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的制约,与一定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符号乃至人生信仰不可分割。课程内容文化也如此,它是由符号来编码的课程意义贮存器,是课程意识、思想、理念等的符号系统。课程内容文化的组织过程,是课程意义在具体的特殊语境中被不断地生成和再生成的。要以经验为基点,将课程内容文化整合到幼儿园的教育背景、文化、意义系统中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了以往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改革的措施和方法,分析了当前世界语言文化领域出现的汉语热现象,继而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蓬勃发展的今天,英美文学课程应该做出适时的调整,建立比较文化模式教学,培养时代急需人才.  相似文献   

13.
论大学体育的课程文化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危机包括文化的疲惫、文化的岐出与文化的变质三个方面。大学体育的改革,其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个层面上的内涵及特点,由于现代教育理念的全方面渗透,体育课程非理智地追求完美,体育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体育的经典文化越来越走向消退,导致了课程文化的“疲惫”与“异化”问题,体育课程文化面临危机。  相似文献   

14.
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教育叙事研究法,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文化状态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认为,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师文化“边缘化”现象依旧严重,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还无法完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学校和教研组等组织文化并未完全形成,还无法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平台。但是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等正在发生积极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从"体育是--什么"的本质挖掘转向"体育--是什么"的现象解析,认为体育是一种文化现象.而基于体育的基本逻辑及范畴来源的、被"教育化"了体育课程,应按照一定社会对课程的要求,在体育的轨道上从形态、模式等方面超越体育,完成课程使命,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选择、传播、推进和发展体育.  相似文献   

16.
运用教育文化学、知识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和理论观点,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法,结合现实,对我国体育课程文化选择中的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分析认为:我国体育课程选择至少存在着西方体育文化在物质层面的核心地位、汉民族文化在行为层面的主导地位和国家意识形态文化在精神层面的统治地位,极大的限制了非主流文化在体育课程文化选择中的"话语权",造成我国体育课程文化再生产,进而影响我国体育课程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速了我国非主流体育课程文化的边缘化甚至"断裂"。为此,必须构建以"健康第一"为指导,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文化核心价值观,以谋求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在我国体育课程选择中的协调并存、相互补充以及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7.
试述课程改革中课程文化的内涵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文化居于学校文化的核心地位,在课程改革中研究课程文化的内涵,必须树立新的课程文化观,探索课程文化的建构模式,重建新的课程文化理论。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适宜性为切入点,探讨幼儿园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系统各个部分以及整体系统的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它在整个幼儿园课程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幼儿园课程评价文化适宜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评价的多元化和评价的文化适宜性.幼儿园课程评价文化适宜性具体内容主要包含课程目标的评价、课程内容的评价及课程实施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以文化自信为背景,对高校日本文化课教学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部分学生学习日本文化课的兴趣不高,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教学模式在当前的日本文化课教学中仍占主流;线上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日本文化课的部分内容陈旧,存在脱离时代的现象。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课程改革的对策,即要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日语教师的综合素养;强化教学管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在日本文化课教学中,要紧扣时代主题,贯穿思政教育;线上线下组合,优化教学模式;对学生要多种评价方式并举,完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0.
研究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地方文化课程教学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地方文化素养亟待提高,地方文化课程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有待加强,地方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有待探索.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进行地方文化课程思政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