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晚号明日蝯叟,道州(今湖南道县)人,清代杰出的书法家。他工各体书,尤擅长于隶、行。他的书法熔铸古人,自成一家,被称为“何字”体。他虽然没有书学专著传世,但他的《东洲草堂文钞》和《东洲草堂诗钞》中却不乏论书诗文。晚清以来,书家和书学评论家对他的书法多有研究,但对他的书论却研究很少。笔者不揣浅陋,近年来研究其书学,略有所得,今将一管之见,撰成此文,聊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从何绍基临写《石门颂》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绍基(17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晚号叟,湖南道州人,晚清大师级书法家,被时人誉为“数百年书法于斯一振”,作品至今受到海内外藏家珍护。何绍基有一件壬戌(186)年十一月临写的《石门颂》全本墨迹册页传世,张大成在解放日报《文博》版第69期,撰文称这件册页“笔势沉雄峭拔,豪迈奇崛,抽象静思,超然静默,在临写结体上充分显示了《石门颂》横空出世,热烈奔放,具刘邦《大风歌》雄厚爽直之韵。纵观全书,法度严谨,沉稳凝重,气韵豪放,神融笔畅,集千年法书之大成,是大学问家、大革新家的书法艺术,全面地再…  相似文献   

3.
《歌代啸》杂剧之《凡例》的撰写者冲和居士,别号曲痴子,又号清溪道人,真实姓名不详,杭州人,"选"过《缠头百练》初、二集,"评校"过《禅真后史》且创作过《西厢余韵》套曲,但是,他只是《歌代啸》杂剧之《凡例》的撰写者而不是传为《歌代啸》的作者徐渭,他和《禅真逸史》刊刻、评订(或评校)者夏履先及有"清溪道人"之号的《禅真逸史》的"编次"者瀔水方汝浩也都不是一人。  相似文献   

4.
道州(今道县)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猿叟。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历充国史馆、武英殿协修、纂修、总纂及福建、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咸丰二年(1852)简放四川学政。其后主讲山东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多年。于学无所不窥,尤精小学及金石碑版文字,是清代正统派的汉学家。他又是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和诗人,草书尤为一代之冠。道德文章,炳耀一代。名之所至,谤亦随之,誉亦随之。  相似文献   

5.
何绍基是晚清宋诗派大家,著有《东洲草堂诗钞》三十卷,存诗两千余首,兼擅众体,内容深广,惜为书名所掩,诗遂湮而不彰.宏扬学术,后学之责,特草此文,用以阐潜发幽,浅陋之处,敬祈大雅指教.  相似文献   

6.
汤斌 ( 1 62 7- 1 689) ,字孔伯 ,晚号潜庵 ,睢州 (今河南睢县 )人 ,自幼发奋苦读 ,潜心经学 ,康熙十七年 ( 1 679)授韩林院侍讲 ,成为皇太子的教师。康熙二十五年( 1 687)授礼部尚书 ,管詹事府事 ,翌年改授工部尚书。此外还担任《明史》总裁宫。有《洛学篇》、《潜庵遗稿》行世。汤斌的哲学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 ,他继承了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 ,认为“程朱为吾儒之正宗” ,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格物致知”说。他认为 :“格物之物即物有本末之物 ,致知之知即所先后之知 ,即知止有定之知。格致诚 ,正所以正身。”物就是正心 ,而正人心在于崇经术…  相似文献   

7.
<正>陈少梅(1909—1954),名云彰,号升湖,字少梅,后以字行。湖南衡山人。擅长中国画,自幼随父学画,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为金北楼入室弟子。历任天津美术学校校长,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作品有《江南春》《浴牛图》《丛林远岭》等。是中国"北宗"山水画之集大成者。他擅长山水、花鸟、人物、书法,是全才型画家。"他的画风,有精细严谨的一面,也有粗狂豪放的一面;书画的天赋才华不亚于唐伯虎,有"当代唐伯虎""唐寅以后第一人""马、夏再  相似文献   

8.
何绍基(1799——1873),湖南道州(今属道县)人,字子贞,号东洲,晚年称(虫爰)叟,进士出身,最后任四川学政而遭谤去职.他是我国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然而在我国书院教育史上,也不能忽视他的地位,他曾掌教济南泺源和长沙城南两书院多年.据《道州志》和有关文章记载,他还担任过湖南岳麓书院山长.我国的书院教育历年来是重视书法教育的,知识分子都必须写得一手好字,不过象绍基这样杰出的书法家,在山长中则不多见.因此,研究绍基的书法理论及其书院教育思想,是有其特殊意义的.今根据何著《东洲草堂诗钞、文钞》(下引只注明卷数)的有关资料,对何氏主讲泺源、城南两书院的时间、教育思想及其书法理论等方面作如下考证.  相似文献   

9.
林夏 《河南教育》2014,(11):102-104
<正>史济行,《鲁迅全集》的注释是:又作天行,笔名史岩、彳亍、齐涵之等,浙江宁波人。当时常在文艺界招摇撞骗。他广为人知的一案是骗取鲁迅的《白莽遗诗序》。《鲁迅日记》对史济行的最早记载,见于1928年10月19日:"得史济行信","午后复"。1929年2月20日又有:"得史济行信",21日:"午后复"。10月8日:"晚得史济行信",但未见回复的记载。史济行以"史岩"的名字出现在《鲁迅日记》中,已是1934年了。5月15日:"下午得史岩信。"1935年3月2日:"得史岩信。"4月21日:"午后得史  相似文献   

10.
韩愈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成为历史上的卫道巨擘。《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也是他儒学思想的纲领。在《原道》中他提出了“明先王之道”的教育宗旨;在《原性》中提出了他的“性三品说”,作为学习仁义道德和“明先王之道”的理论依据;在《师说》中强调了儒家学者传道的意识与精神,以重振儒学之尊;在《进学解》中具体论述了学习儒家之道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他的教育思想蕴含着对教育活动的精微阐释,研读以上教育名篇,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必有启发。  相似文献   

11.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说:"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意思是"德行高于众人,众人必定会对他加以诽谤"。然而,汉代儒家学者郑玄却认为人们对"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意为人们"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  相似文献   

12.
这篇"后记",是我三十余年所作研究之回顾。细数从研究之初,受学人发现而鼓舞,到后来步步深入,得到意外结果的历程。近两百年来,学者皆视"今本"《竹书纪年》为伪作。但在1979年,我则证实了"今本"《竹书纪年》并非伪造。赞成我之观点的一派中,后来又衍生出两种意见。一种是我的意见,另一种是夏含夷(Edward L.Shaughnessy)的意见。夏含夷的意见,大抵针对我之观点而发(下文括号内数字代表〈后记〉相应各节)。在我看来,"今本"《竹书纪年》完好保存了公元280年左右出土之《竹书纪年》竹简的原貌。该竹简古书,约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除结尾几处散乱外,均编排有序。(以"岁"记之日期,乃后人加入,属微调,无碍全局)大体上,我以"今本"《竹书纪年》作底本,重订了夏、商两代的纪年(第1至第3节),并倚赖天文学发现,对简文加以修复,以使其更加准确。经修复的"今本"《竹书纪年》简文,现已数量过半(第4及第7节)。夏含夷与我看法相悖。他认为,竹简出土时,已杂乱无章。晋代学者整理、编辑竹简,必然加以重组、改写(甚或杜撰)。于是,他断言道,我所作之纪年研究,除周代部分,余皆毫无依据,不值一提(第6至第7节)。此处有一关键问题。即,夏含夷发现之错简究竟发生于何时?又为何有人将周代成王纪年位处中段的一支竹简错置于武王纪谱结尾处,致使武王在周克商后的在位年份增添三年?夏含夷以为此举乃晋代学者所为,目的在于使乱简看起来有序、合理。我认为,错简在魏国时期,即竹简古书遭埋藏以前,必已造成。魏国时人之所以如此举动,乃是要支持魏惠成王在公元前335年宣言称王。据我观察,竹简排列有序,且我研究所得结果,亦可拿来与甲骨文、金文作对照(第5及第13节)。夏含夷发现之错简,必在移动前即已存在。且要使错简成立,必得把成王纪年中有关周公去世、丧葬年份往前倒退十年。结果,周公死后所举行的禘祭竟然发生在他去世以前。这种改动,当然也就不可能发生在晋代,而属于魏国专家有意为之(第5、第7及第15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在第11节中解释了夏帝仲康五年九月朔之日食。要对此加以解释,就不得不假设战国时代对远古纪年作错误调整的人采用了章蔀置闰法,并据此要找到一个九月朔日时太阳位置在房的年份。他发现公元前428年恰是这样一个年份,且该年九月朔日为庚戌日。于是,他推断从公元前428年往前推1520年(一纪),即公元前1948年,情形也必相同。除此无法解释他提出的"1948"和"庚戌"的说法。可是若他用此推断法,他必得掌握一千五百年前历史的确切记载。因为他得知道确切的夏朝起始年和确切的日食年份,才能加以推断。这样,我们就可以推断,战国时代编写原本《纪年》的人大抵相同:均掌握确切的历史记载,并对此记载加以"修正"(见第3节)。我们必须找到他们的动机和误解,才能对现存的《竹书纪年》加以利用,并推断出远古的真实年代和日期。此乃我写作《〈竹书纪年〉解谜》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正> 当苏子以不惑之年于黄州赤壁吟唱"大江东去"的磅礴时,胸中其实暗含"亲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与李端叔书》)的悲凉寂寞。当司马迁挥毫端坐,彻夜奋笔疾书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时,他感慨万端,寂苦难言。  相似文献   

14.
《陈风.墓门》是《诗经》中一首篇幅简短却颇有争议的诗。笔者通过对陈国历史史实、社会习俗的考证和对该诗关键章句、字词的分析,又参之以相关文献,对《墓门》进行重新释意,同时,通过考证也推定《墓门》诗当完成于公元前548年—公元前544年之间,为《诗经》所收最晚的一首诗。  相似文献   

15.
正刘熙载(1813—1881),清代文学家,字伯简,号融斋,晚号寤崖子,江苏兴化人,道光年间进士。其官至左春坊左中允、广东学政,后主讲上海龙门书院多年。刘熙载是我国19世纪的一位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被称为"东方黑格尔"。他著有《艺概》《昨非集》《四音定切》《说文双声》《古桐书屋六种》《古桐书屋续刻三种》。其中以  相似文献   

16.
孙媛媛 《中文自修》2011,(12):34-35
我发现,有着"老庄"并称的老子、庄子,同样是教育界"种花"的"高级园丁"。老子有他的《道德经》,庄子有他的《逍遥游》。读《老子》的"水论",浅浅悟出水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读《庄子》的《秋水》,  相似文献   

17.
王闿运(1832—1916),字壬秋,人称湘绮先生,湘潭人。咸丰七年(1857)举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赐翰林院检讨;辛亥革命前夕加翰林院侍讲衔,是我国晚清至民国初年的著名学者。他学治《诗》、《礼》、《春秋》,宗法《公羊》。诗文模拟汉魏元朝,为晚清拟古派诗坛之旗手。可谓知识渊博,交游广阔,著作等身。其《湘军志》一书,能秉笔直书,对湘军将帅颇有微词,虽受毁版之灾,而书之声誉更著。辛亥革命后因物望所归,为袁世凯礼聘为清史馆馆长。然傲骨天生,殊不欲为袁氏唱颂歌;而袁氏亦徒有修史之名,并无修史之实,乃忿而辞职,终老于长沙寓居。其著作经门人辑为《湘绮楼丛书》行世。  相似文献   

18.
西圃词苑晚香馨——评田同之的《晚香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同之晚年致力于词学之道,既有理论著述《西尉词说》,又有创作成果《晚香词》集。遵照词要“别有寄托,另具性情”的词学主张,《晚香词》集中的作品,虽少重大社会生活的题材,却是词人躬耕西圃、苦心孤诣之作,清新婉丽,寄托遥深,艺术水平很高。叶恭绰的《全清词钞》选录了他的三首小令;《晚香词》集中的作品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咏物词、登临怀古词、唱和题照词;另外还有一首《莺啼序》长调。  相似文献   

19.
<正>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人。他生于1472年。《明史·王守仁传》载:"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据此,王阳明本名为云,后改名为守仁。因后来他曾筑室于浙江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所以,后人尊称他为阳明先生,后世竟以号行了。  相似文献   

20.
海门,滨江临海,与上海隔江相望,素有"江海门户"之称。东洲中学位于海门市东城区,创办于1987年,现有教学班60个,在校生3300多人,教职员工230名。在东洲教育集团总校长、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