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 ,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以武装斗争的形式推翻清朝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和愿望。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尤其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意识 ,但也存在不少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党的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无庸置疑,这个纲领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革命史上以及中共党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但是,长期以来,史学界在评价中国共产党的“二大”历史功绩时,有一种传统的说法即“二大”已经提出了一个“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笔者认为,这种评价是否确切,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从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展过程来看,把党在“二大”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冠以“彻底”一词,依据似嫌不足,缺乏充分的说服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3.
1920年2月24日希特勒在一次有近两千听众的集会上,宣布了由安东·德莱克斯勒、戈特弗雷德·弗德尔和他本人合伙拟定的“25点纲领”。同年4月1日,德国工人党更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时,“25点纲领”便成为该党的正式纲领。1926年希特勒并宣布此纲领“不能改动”,直到1945年希特勒法西斯专政覆灭时,这个纲领才随之被扫进历史的垃圾箱。纳粹党纲领究竟是什么货色?国内外学术界看法颇不一致,有的认为这个纲领是代表中等阶级和城乡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有的甚至认为纲领具有某些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因素。但是,只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考察和分析,则不难看出:这个纲领完全是代表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是一个法西斯纲领。  相似文献   

4.
平均地权纲领和耕者有其田思想,是孙中山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科学地把握孙中山的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平均地权纲领,是否包含着耕者有其田思想?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存在着不少分歧。有人认为,对“孙中山来说,‘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是一回事,是同时提出的”。有人认为,在20世纪初年,孙中山所宣传的平均地权,“实际上仅仅限于解决城市的土地问题,而没有提到解决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还有人认为:“孙中山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土地纲领中没有‘耕者有其田’的内容,在他的前期著作中也找不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具体  相似文献   

5.
本首次明确肯定孙中山的“耕有其田”是与农民革命相结合的土地革命纲领;指明“平均地权”与“耕有其田”性质不同;前主张土地改良,后提倡土地革命;批评陈伯达否认“耕有其田”是土地革命主张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6.
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在经济领域的纲领,就是向市场经济过渡。他明确地说:“除了向市场过渡,别无选择”,“实行市场经济应该是进行彻底的经济改革和改善国民经济状况的主要内容。”人们很容易提出一个问题:戈尔巴乔夫的市场经济纲领对不对?他的市场纲领是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的,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我们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戈尔巴乔夫也把实行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改革的目标,两者有什么根本区别? 分析与回答这个问题,从思想方法的角度来说,必须区分市场经济一般与市场经济特  相似文献   

7.
党的纲领是党的一面旗帜,是一个政党的政治主张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为实现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  相似文献   

8.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政治学说中最主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一九○四年提出之后,在他直到逝世为止的二十多年革命生涯中。他不断宣传这一主张。孙中山认为,在推翻满清统治的民族革命完成之后,应当实行“社会革命”,而“平均地权”则是这一“社会革命”的核心。他  相似文献   

9.
从一九三八年《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问世以来,关于无产阶级国家形式问题,在国内外一直流行着该书的传统说法:1.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适宜的政治形式,仅仅是马克思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度“指示”,“没有在著作里得到进一步的发挥”;2.恩格斯早已否定了马克思的“这一指示”,继而在《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批判》中重申了另一个“原理”,即议会制“民主共和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形式”;3.因此,在一九一七年二月以前,包括列宁在内的各国马克思主义者都认为,“议会制民主共和国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对社会最适宜的政治组织形式”(均见该书的结束语)。我认为,这些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一大确立了党的最高纲领,二大重申了最高纲领并制定了最低纲领.此后,党对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和以王明为代表的超越阶段论是探索过程中的两次失误.毛泽东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关系进行了全面阐述和准确把握,成功地领导了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没能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纲领的原因在于:一是孙中山本人对反对帝国主义斗争失败历史的认识;二是基于当时革命实践中在海外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现实需要;三是基于他为寻求西方援助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需要。它启示我们应怎样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来制定政策与纲领。  相似文献   

12.
从党的二大明确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到党的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我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最低纲领,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明确了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相似文献   

13.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1.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特征的概括前后出现过变化,先是主张使用"民主的"口号,后又放弃了"民主的"口号,最后在"大众的"口号中充实进了"民主的"内涵;2.中共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确立的标志是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发表;3.中共之所以最终采纳毛泽东的而弃用张闻天的认识,一是因为毛的认识修改后与张基本一致,二是因为毛对"民主"的认识与当时中共党内多数人的认识更接近,三是因为毛、张在中共党内的地位发生了急剧变化。  相似文献   

14.
“强纲领”是以布鲁尔和巴恩斯为代表的爱丁堡学派主张的核心理论.简而言之,“强纲领”的主旨就是主张对科学知识的成因进行社会学说明,其坚持的基本原则就是因果性、公正性、对称性、反身性.“强纲领”的本质是相对主义的,而且,它既具有哲学史上传统相对主义的一些共性,又具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征,即拒斥科学理性、消解科学真理、解构科学方法、彰显科学文化.  相似文献   

15.
从党的二大明确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到党的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我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最低纲领,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明确了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相似文献   

16.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大会发表的《宣言》中,提出要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国”,勾画了一个未来政权的蓝图。尽管这个蓝图还不很清楚,只是一个大致轮廓,但它代表了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权思想。对于这个“真正民主共和国”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弄清中国共产党早期关于政权思想的发展。一、“真正民主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为反对当时的军阀专政而出来的提在中国共产党二大及其同时期发表的中央文件中,对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及政治状况进行了正确的分析。一方面高度赞扬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倒了几千年因袭的帝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重视党的纲领,坚持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也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为什么要重申和进一步阐发这个重要思想,它和《讲话》的主题——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什么内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领导权问题是革命的根本问题。中共“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但未解决领导权问题。反而说:“中国国民党应该是国民革命之中心势力,更应该立在国民革命之领袖地位。”“二大”后,我党许多同志对此进行了探索,瞿秋白最早提出并阐述了这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是真正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了政党,制定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明确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奋斗目标。它以革命手段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民主共和国,推动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然而,民主共和制度只作了短暂的逗留,中国并没有真正走上资产阶级革命派预设的民主共和轨道,反而倒退到四分五裂和军阀割据的局面中。革命派为之长期奋斗的理想最终成了水月镜花,其原因何在?一、民族资本主义基础薄弱,无力支撑共和国大厦。经济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完善有一个过程。党的二大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掀起了第一次大革命的高潮;党的六大制定的民主革命十大纲领,推动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九一八事变后,民主革命纲领结合抗日战争的实际具体化为抗日民主革命纲领,引领了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发动、坚持和胜利。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新民主主义主题基础上的完善和发展,揭示了中国革命经过新民主主义而达到社会主义的历史特点和规律,指引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立足新时代,深刻总结党制定和实施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经验,对于更好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