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国高校教育中研究并衡量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工具之一,不仅可培养与提高高校学生辩证分析事物的哲学思维,同时还能在不断研究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我国社会人文主义的科学发展。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发展迅速,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科学领域教育中逐渐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针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如何创新与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理论的人文价值取向是我国学者当前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化、知识化、教条化、形式化等几种错误倾向。从而,丧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功能。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就必须由重政治教育到重哲学教育,由重世界观教育到重方法论教育,由重知识教育到重智慧教育。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的规律性学说和理论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方法的规律性为研究对象,具有自身独特的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对于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克服以往教育实践中的教条主义,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在教学中突出其实践本质,不仅是理论本身的需要,而且也是顺应教育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教学模式,对于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在目的方面的认识不清,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就是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掌握好理论原理,能应付考试就可以了,以致使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模式下,受教育者仅仅被培养为恪守理论教条的保守主义者而不能适应新时期建设实践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我认为,有必要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梳理,以提高哲学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方法论指导,其所蕴含的思维与方法指导着我国教育进步,表现在教育的逻辑思考步调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维保持高度一致,并非直接"拿来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教育方法论的具体指导表现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帮助考察教育起源、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规律、了解教育功能和明确教育目的。然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教育方法论的指导,还需要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教育方法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哲学的世纪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世纪的中国教育哲学 ,以学习杜威教育哲学思想为初始 ,后又有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 ,初步建立了教育哲学学科体系。新中国成立后 ,尤其是 2 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教育哲学的学科体系更加完善和发展 ,在挖掘民族的教育哲学思想历史的同时 ,又关注西方教育哲学的发展。未来教育哲学的发展趋势是 :向具体研究领域深入 ;加强研究的国际化 ;进一步发挥教育哲学的批判功能和理想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8.
人要追问自身的终极意义,满足自身的根本追求,表达自身的精神本性,就必须借助于哲学的理论反思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备科学形态的哲学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渗透到各种素质的培养之中,理应强调哲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使之有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9.
作在通过对我省十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情况的调查的基础上,就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改革引发一些思考,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能在素质教育中起重要作用,以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其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之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理论基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本能演绎”和“自然生发”。理想信念动摇的本质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背离.解决理想信念问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加强领导干部、青年学生的哲学素养,特别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教学的“真理性”与“信念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存在着政治化、知识化和低俗化的"非哲学"施教方式,要彻底转变这种旧的教育观念并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生活世界"出发,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哲学本性,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的新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本真精神,又直面了当下我国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12.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要培养受教育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使受教育者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让受教育者学会像马克思那样思考。但是,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原因,当前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的实效性偏低。为了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功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期放出新的光彩,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就成了十分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仅能够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而且能够指导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在它的意义延伸到教育领域,成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要遵循教育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内容来看,它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和主要内容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教育原则,隐藏着教好这门课程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原则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分为一般原则和具体原则,二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科学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本身就具有方法论的功能,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教育,有助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加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教育,重点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教育,应落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以增强其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实效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普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带来了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作为“两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如何应对挑战,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实效性就显得至关重要。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不正确的哲学教育观念是制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不是纯粹的知识教育,而是批判性、反思性、创新性的教育。要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吸引力,必须在批判性、反思性、创新性教育观念视野下对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评价方法等进行全面改革,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7.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念的三大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素养,使受教育者真正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像马克思那样思考.由于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理论形态和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念的局限,使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难以实现其根本的教育目标.本文认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观念,必须实现由唯物辩证思维方式向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由物质世界观向实践世界观的转变、由彰显世界观向彰显方法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离开我们已经一百年了。在这一百年中,马克思创立的哲学已成为无产阶级教育理论中的强大思想武器。现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我们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建设贡献力量,这是一个新的艰巨任务。现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看法,供讨论。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哲学世界,从五十年代开始,也有人谈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哲学问题。美国全国教育研究学会(NSSE)1955年编辑出版的年鉴《教育哲学》专辑中,就把《关于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哲学》列为专门的一章。1977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关于“教育哲学”这条中,讲到“有教养的人的典型理论”时,也写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这一部分。他们都是把马克思  相似文献   

19.
哲学创新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确立哲学创新教育的目标,要求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实行开放式教学。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信仰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信仰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特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蕴涵着丰富的信仰因素。信仰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灵魂,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进行科学信仰教育既是可能的,又是必要而紧迫的。加强师资队伍的信仰教育,开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仰因素,营造课堂教学的超越氛围和现实氛围,创造信仰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进行信仰教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