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具有很高的戏剧艺术素养,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方面的艺术感受和审美经验融入到了自己的小说创作之中.鲁迅小说与戏剧不仅在精神层面有着某种深刻的粘连,而且在艺术层面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和众多精妙的契合.文章从鲁迅小说人物与戏剧、鲁迅小说语言与戏剧中的装扮色彩、鲁迅小说的结构与戏剧的内外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鲁迅小说所呈现出来的戏剧性特征.从戏剧这一非小说艺术视角来透视鲁迅小说,不仅可以获知鲁迅小说所呈现出来的戏剧艺术般的审美效果和新的美学特质,也可以使鲁迅小说的主题意蕴得到新的开掘.  相似文献   

2.
审美意象的互文性特点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文本的不同审美物象所承载的审美意象,跨越了文本的界限,前后互补、对接和相互渗透所形成的特点。在鲁迅小说中,这一艺术现象通过“看客”意象和“吃人”意象的跨文本互补和对接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创作小说之外,还以多种方式进行了戏剧艺术活动。丰富的戏剧艺术素养使善于"拿来"创新和具有融会贯通艺术悟性的鲁迅,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这方面的艺术感受融入到了自己的小说创作之中。从戏剧这一非小说艺术的视角来阐释、解读、研究鲁迅小说,可以透视鲁迅小说对戏剧艺术卓有成效吸收的特点和主体原因,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史上所具有的超强的吸收能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4.
鲁迅开拓了明代神魔小说的现代研究路径。他不仅提出“神魔小说”的概念,而且针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文本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梳理,特别是对《西游记》的评述考证,奠定了《西游记》的现代研究范式。同时,鲁迅将神魔小说内蕴着的独特美学价值加以评价、总结,并在自己的创作中承继了神魔小说的某些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5.
从分析鲁迅小说的两大叙事模式入手,提出鲁迅小说的叙事品格为主客合一。一方面,在两大叙述模式中鲁迅投入了自己最深沉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感受,因而其小说叙事体现出强烈的主观性;另一方面,通过非戏剧化叙述者和戏剧化叙述者的“客观化”,鲁迅小说叙事又呈现了强烈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6.
从分析鲁迅小说的两大叙事模式入手,提出鲁迅小说的叙事品格为主客合一,一方面,在两大叙述模式中鲁迅投入了自己最深沉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感受,因而其小说叙事体现出强烈的主观性,另一方面,通过非戏剧化叙述和戏剧化叙述的“客观化”,鲁迅小说叙事又呈现了强烈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7.
从分析鲁迅小说的两大叙事模式入手,提出鲁迅小说的叙事品格为主客合一.一方面,在两大叙述模式中鲁迅投入了自己最深沉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感受,因而其小说叙事体现出强烈的主观性;另一方面,通过非戏剧化叙述者和戏剧化叙述者的"客观化",鲁迅小说叙事又呈现了强烈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8.
鲁迅作品对于浙东民俗的描写的特点是横截面剖析与整体观照相结合;独特的地方风味与深刻广泛的历史文化批判相结合;民俗中心意象与典型的民俗生活场景的结合.这些特点决定了鲁迅小说的民俗描写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并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形成文学史上“这一个”的独特风格与文化现象,对鲁迅小说的解读,长期以来,主要是从社会学,现代西方哲学,心理学及人类学的角度对其现代性生存意义和哲学意蕴的向度进行的。本文拟从鲁迅叙事本体的角度试叙鲁迅小说的叙事技巧,策略及其先锋色彩。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中的“我”是一位十分特别而又神秘的人物,作者对“我”着墨不多,“我”在文中看似可有可无却常常贯穿全篇,确有其存在的意义.无论是作为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还是人物形象,独特的“我”都散发着鲁迅思想的魅力.本文意在通过“我”的人物分类反观鲁迅思想,挖掘鲁迅小说中“我”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的比喻有着显著的艺术功效和艺术特色,这是前人研究所缺乏的.本文就这两大方面对鲁迅小说中的比喻进行比较集中系统的研究,希望从"比喻"这一细小的方面对鲁迅小说有个更深刻而细致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他的小说不仅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广阔的内涵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的进程,更以其独特的语言和超凡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因此,本文以鲁迅小说的语言为基本着眼点,以语言运用中的突出特点“博采众长”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两个大的方面,即一古今交融、文白杂糅,二中西结合、独树一帜,对鲁迅小说语言的“博采众长”这一特点进行简单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鲁迅堪称巧妙处理小说艺术节奏的典范,但这点却鲜有人论及。本文就鲁迅现实题材的小说归纳了其艺术节奏的几种外在“型式”;剖析了其艺术节奏的内在“灵魂”,即一种情绪的律动;评价了其艺术节奏的特点和艺术价值。这些意见为鲁迅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提供了较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论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美学体系及审美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是以幽默见长的讽刺大师。他在小说中建立了庞大发达的讽刺艺术美学体系,充分展示了极具审美价值的多彩多姿的讽刺艺术审美形态。从取材、语言、风格等不同角度出发,可以充分了解了鲁迅小说中所展示的真实的讽刺艺术生命、生动的讽刺艺术形象和浓郁的讽刺艺术情感这一讽刺艺术的完美体系和丰富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5.
鲁迅堪称巧妙处理小说艺术节奏的典范,但这点却鲜有人论及。车文就鲁迅现实题材的小说归纳了其艺术节奏的几种外在“型式”;剖析了其艺术节奏的内在“灵魂”,即一种情绪的律动;评价了其艺术节奏的特点和艺术价值。这些意见为鲁迅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提供了较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具有浓郁的情感氛围。作者基于其总体的艺术构思,将其对对象的总体感受与情感态度,在作品中自觉、突出、统一的投射,与作品中其他的人物、景物、场面、细节等建立一种对应关系。形象密度较小,小说情节淡化,意义饱含深层韵味。本文从鲁迅小说情感、形象与意义三个方面分析了鲁迅小说情感氛围构成。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对故事时间的巧妙安排,体现了鲁迅崭新的时间观念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并产生了类似戏剧艺术的魅力效应。鲁迅小说以场景与省略交替的戏剧化节奏改变了小说的常规,在很大的程度上体现了作者追求客观、直观、写实的审美理想。鲁迅小说采用现在时的基本时态所表现出来的戏剧艺术特性,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在叙事时态功能上的观念。鲁迅小说对重复叙述的普遍运用使其获得了与戏剧在结构上喜用重复手法所创造的相似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从五个方面探析鲁迅小说中人物称谓的象征意义、与作品主题的关系、寓含的时代特征、地域色彩和讽刺意义,并涉及鲁迅小说人物称谓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就鲁迅小说中所表现出的意识流技巧和手法进行了探讨,着力于归纳鲁迅作为东方意识流小说之父的意识流小说创作主要艺术成就,反映鲁迅意识流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和思想大家,鲁迅先生影响了几代人.直至今日,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研究还在不同角度以各种方式延伸着.对于当代人来说,这种维度不仅构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参量,更成为体验人生的必要准备.鲁迅先生推崇“拿来主义”,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可以感受到其他艺术的影响或痕迹.观看电影是鲁迅先生一生中的“三大瘾”之一,这种持之以恒的偏好也因此形成了他作品的一些特性.因此,根据鲁迅先生的小说,考察其创作中电影化元素的呈现与流变,成为探究鲁迅小说真相的另一种可能.不仅如此,在“视听时代”来临的当今,对这类创作轨迹的追寻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