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作文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就拿自己的文章来说吧,当自己看到自己前一段时间写的文章,总会觉得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就需要改一改。许多大作家,他们的文章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我们耳边经常闪现关于贾岛的“推敲”的故事,关于杜甫念诗给老婆婆听的故事;现代的叶圣陶在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作者改文章时,都那么的仔细。这些都不言而喻:修改在好的文章的形成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这句话道出了文章修改的重要意义。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作文教学时强调,“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教师只给些引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解决……养成了自改的习惯,这是终身受用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并把自改提到重于一次作文的高度,把二次作文的完善看成是更高起点的加油站,是写好作文的开始。  相似文献   

3.
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写的能力也可以说成为改的能力。写的能力要靠写来培养,也要靠改来扶掖;改的能力固然离不开写的根基,而改的能力则主要靠改的实践来造就。教师评改作文固然有帮助学生写好一篇篇文章的作用,可是归根结底是在教学生学会修改文章。如果说写前的种种指导重在“应当怎样写”,而评改就重在“不应当怎样写”;指导重在“怎样写好”,评改就重在“怎样改好”。修改文章是艰难的,培养修改能力自然也不容易。写作能力的诸因素,也都是修改能力的因素。写和改的心理与操作方式不同,二者都统一在写作规律规范上。学生写得好的地方,他们自己一般不会不明白,而他们发现自己的毛病却不容易。教师评改作文为的是长善救失,而救失是主要的,耐心、细致、不辞劳苦地全面修改,那么学生修改文章的良好心理、习惯就不难养成,修改操作也就不难学会了。  相似文献   

4.
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日常教学中有许多学生写完作文后,或掷于脑后,或匆匆交给老师,从不修改。这样即使写了一篇又一篇,也很难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一诗千改心始安。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都在修改文章上下过苦功夫。据说曹雪芹写《红楼梦》就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唐代诗人贾岛曾“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作文互评互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不厌百回改。”“善作不如善改。”“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些强调写文章修改的重要的说法,在不少写作专著中都常有引用。许多的文章大手笔在谈写作经验时,也念念不忘强调写作过程中修改的重要作用。何其芳同志在他的《读修改文章》一文的开头就说:“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上述,都是旨在引起人们在写作活动过程中重视修改。既然修改对于写作是那么重要,写作  相似文献   

6.
<正>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曹雪芹写《红楼梦》就自言:"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美国作家海明威写《永别了,武器》,最后一页修改了30多遍。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前后经过十二次精心修改才完成。可见,一篇好的文章不仅是"写"出来的,而且也是精心"改"出来的。古往今来,许多著名作家修改文章的佳话不胜枚举,我们要学习他们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如何对文章进行修改?我国著名作家赵树理说:"我深深地体会到要使文章能够准确地达意,就得嚼字,就得认真  相似文献   

7.
大凡好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小学生的习作也是这样。不论是学生自改还是互改,我们把习作的修改权还给学生自己,目的是让他们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逐步养成“文不厌改”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修改作文的能力。多年来,我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介绍一下我的基本做法,请各位同仁指教。千古名句;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创作出《红楼梦》;杜甫修改诗句用“语不惊人死不休”自勉;贾岛潜心琢磨“推”与“敲”等故事;还有鲁迅的“文章写好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和叶圣陶…  相似文献   

8.
<正>[写作指引]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写作训练内容是“修改润色”。文章不厌百回改,即使唐宋八大家,也十分重视文章的修改润色:欧阳修写完文章,要反复修改达到完善后才拿出示人;苏轼的《和欧叔弼》中“渊明为小邑”一句,改了三次才定稿;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改了十三次。三分文章七分改,可见,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修改     
修改,是作文训练中的老话题,司空见惯,无论是哪位语文教师在指导作文训练时,都不会忽视这个环节。我这里所以把它列为一个专题来探究,是因为它实在是作文训练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座“桥”。不仅追求好文章需要修改,“修改”本身也是一种能力。作文训练过程中的“修改”,也是一种能力训练。我在《春路添花》一书中关于修改文章有这样一段话: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首先是写,而后是改。写是第一性的,改属第二性的。但修改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有经验的人总结说: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我十分赞同这种现身说法。我们不否定曾…  相似文献   

10.
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都极其重视文章的修改。正如鲁迅所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善写不如善改,可以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改是写的深化过程。“文章不厌百回改”,尤其对中学生来说,这种修改更是重要。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好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此话颇富道理。作品与手稿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每篇作品,都是反复修改而成的。他的小说《为克莱塞尔乐章而作》发表时只有5 页,可是手稿却有800页。他写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时,仅开头就改过12次,最后才定稿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  相似文献   

12.
现在 ,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不如人意 ,学生发愁 ,感到作文难写 ;教师更愁 ,叹息作文难教。但是 ,提高作文水平没有捷径可走。因此 ,只能是四个字 :多读、多写。这里提倡的“多写”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要求学生对一篇文章多次改写。写了改 ,改后写 ,再改 ,再写 ,使文章质量逐步升级 ,一次比一次好。叶圣陶说 :“文章是改出来的 ,不是写出来的”、“要使学生养成一种习惯 ,无论什么都要改写 ,把修改看作是一种思想过程。”传统作文教学中 ,学生重作轻改 ,只作不改、“一气呵成”的现象很普遍 ,教师费尽心力批改出的作文发到学生手里 ,学生只是草…  相似文献   

13.
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文章“佳”、“人妙”,是“频改”的结果。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作文修改时说:“‘改’与‘作’关系密切,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一篇文章写好以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工序”。那就是修改。这与“大匠不示人以璞“——艺术家不轻易把未完成的作品拿给人看是同一道理。清代袁枚的《遣兴》之五云:“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这个比喻,把作者呕心沥血地修改诗文说得风趣而幽默。“文章不厌百回改”。许多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鲁迅就是这个方面的典范,他的每一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刚》要求“逐步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刚》更强调“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文章时习惯和能力,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修改。”这要求完全是正确的。任何教学的最终目的都在于学生“自会”,而“自会”出于“自悟”;这件事任何教师都代替不了。占往今来事实上从来如此:文章总是靠自己(学生)写好的,而不是老师“改”好的;学生要写好,首先必须学会自改。而单靠教师辛勤批改作文,往往事与愿违,许多学生并不认真阅看、钻研,徒事无效劳动或低效劳动而已。  相似文献   

16.
让学生写好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文章。俗话说:“一篇文章三分写,七分改。”一篇好的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目前,在我们教学中,还存在着重写轻改的问题,这可以说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误区,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改变形状,反客为主 在目前作文教学中,“学生管写,教师管改”。教师挑灯夜战,改了错字改病句,改正了  相似文献   

17.
一篇文章写好以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工序”,那就是修改。这与“大匠不示人以璞”———艺术家不轻易把未完成的作品拿给人看是同一道理。清代袁枚的《遣尖》之五云:“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这个比喻,把作者呕心沥血地修改诗文之举说得风趣而幽默。“文章不厌百回改”,许多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鲁迅就是这个方面的典范,他的每一篇文章都要经过多次修改,连已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文章收进集子时也要修改。例如小说《长明灯》描写阔亭跟几个闲人在茶馆里大骂那个要吹长明灯的“疯子”这一节,最初发表时…  相似文献   

18.
为文者尝闻"文章不厌千遍改"、"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等等.由此可见,在文章的写作中,修改是重要的一环.古往今来,善为文者特别重视文章的修改,并留下了许多精彩的妙喻.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在各种权威性英语考试中都有写作试题。比如高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及托福考试等等。这就象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在指挥着那些参加上述考试的考生对英语写作引起重视。如果说动笔起草是作文的第一道工序,那么修改定稿则是作文的最后一个流程。古今中外的大作家都很重视文章的侈改。“三分写作、七分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都说明了修改的作用。有人甚至认为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由此可见,修改在写作中的重要性。那么针对英语考试作文从哪方  相似文献   

20.
“构思——起草——修改”是一篇文章诞生的三步曲。三者虽然有先后、主次之别,但又有缺一不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构思”犹如文章的胚胎、灵魂或蓝图;“起草”是将无声语言转化成有形载体——文字的过程;而“修改”则是经过反复推敲、精雕细刻,使粗文雏成为一篇好文章的有效途径。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由此可见,“修改”这一环节对于作好文章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