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闻报道强调准确传达信息,但在实际报道中,模糊性的语言及表达作为一种表达策略被报道者广泛使用,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特点。灾难事件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英语灾难新闻报道也是高校英语报刊阅读课程的重要教学材料之一。该文将以英语灾难新闻报道为例,从信息来源、数量表达、报道的细节处理及配图等方面分析英文报刊灾难新闻的模糊性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新闻的模糊性,提高英语报刊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2.
孙志青 《海外英语》2014,(21):242-243,249
新闻报道强调准确传达信息,但在实际报道中,模糊性的语言及表达作为一种表达策略被报道者广泛使用,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特点。灾难事件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英语灾难新闻报道也是高校英语报刊阅读课程的重要教学材料之一。该文将以英语灾难新闻报道为例,从信息来源、数量表达、报道的细节处理及配图等方面分析英文报刊灾难新闻的模糊性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新闻的模糊性,提高英语报刊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场域下的社会问题新闻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社会问题新闻报道表明,由于新媒体场域和传统媒体场域具有不同的特质,社会问题新闻报道具有突发性、集聚性和畸变性,有必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界定社会问题新闻报道的阈值、创新把关新机制、注重新媒体的媒介素养等新媒体社会问题报道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灾难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因其实属意外发生,具有突发性、冲突性和震撼性,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灾难报道要坚持报道的主体是人,要注重报道的人本意识和新闻报道的多角度;对灾难事件播报的媒体要在灾难报道中扮演着多种角色等,媒体要注重如何提高灾难事件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科技知识的传播提供了契机,但因科学技术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特点,科技新闻报道往往遭遇瓶颈。因此,在科技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从人文视角报道科技新闻成为提升报道质量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对科技成果、重大科技专题、科技人物、科学常识几个方面的策划报道,更需要立足人文因素。在科技新闻报道中选择人文视角,更好地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是当今科技新闻工作者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灾难新闻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灾难,是现实中人们遭遇到的种种困难、挫折或险境乃至悲剧。灾难新闻报道是社会新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反映客观世界变动的新闻品种之一。其传播在社会中的影响突出,因而尤为值得人们关注。中国和西方在灾难新闻报道方针和倾向上存在重要差别。  相似文献   

7.
微博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新媒体,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其在新闻报道已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且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为了使人们对微博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本文主要就微博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及影响力展开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8.
吴鹏 《华章》2013,(16)
在现实生活中,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发生突发事件后如何去把握,才能使报道的效果更佳,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越来越多,从 SARS、汶川大地震、到最近的H7N9型禽流感事件,这些事件的频频发生不仅给群众带来了灾难与恐怖,也进一步考验了新闻记者的报道能力。本文就新闻记者如何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分析,从而提高新闻记者对于突发事业的新闻报道把握尺度。  相似文献   

9.
当前媒介中存在不少报道灾难事件不人性的做法,是记者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冲突的反映,社会和记者对于角色定位的不同把握和理解,使得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偏差和道德缺失。灾难事件报道中记者道德缺失,既是媒介"大环境"的产物,也是记者自身"小环境"的缺漏。完善道德缺失,需要依靠多方力量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每个环节。  相似文献   

10.
关于灾难性新闻的报道,越来越透明、及时,汶川地震报道可以说是我国新闻报道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玉树地震报道则是媒体在灾难报道上的又一个突破。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在玉树地震报道中的评论为研究对象,运用个案研究法进行分析得出:新闻评论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可以起到引导社会舆论、开展社会宣传的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佘韵卿 《考试周刊》2014,(14):26-27
3G手机、数字媒体等新媒体的威胁,让包括时效性在内的新闻五大特点不再是传统媒介的优势。如何利用报纸的有限空间,在文本言说方式和新闻传播过程中建立自己的品牌,并让受众接受,是传统媒体尤其都市报发展过程中的首要问题。本文以《京华时报》A叠《文化娱乐》为例,分析文娱新闻报道抓大放小重深度的报道方式,从而助力都市报的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灾难报道的发展,报道中出现的问题也日趋明显,其中在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现象尤为严重。灾难报道不能只局限于直面悲剧,更应该从人性角度审视灾难,关注灾难中的生命,给受众以震撼,引起共鸣。处理好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地震对于唐山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1976年的那场灾难不应当因时间而被遗忘,地震之殇、凤凰城的涅槃重生需要变成永久的、不断更新的文化符号来警醒世人,唤起我们对灾难的集体记忆。新媒体的出现把媒体发展带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普及,给文化传播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地震文化是唐山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着的集体记忆使得其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新时期,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发地震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唐山地震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媒体及集体记忆的分析,总结唐山地震文化和传播经验,提出应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特征,全方位开发地震文化资源,唤起集体记忆,从而达到弘扬地震文化、牢记历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闻媒体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是新闻报道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本文着重探讨面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发生 ,闭目塞听并不能将灾难隐瞒 ,堵塞信息将会导致舆论失控 ,民心躁动 ,媒体当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建立透明的突发新闻传播平台 ,让公开的秘密成为权威的报道 ,让大道消息堵住小道消息 ,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知情权 ,遵循“三贴近”原则组织策划新闻报道 ,实现政府、媒体、公众三方受益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全球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针对突发新闻事件的快速报道成为各国媒体的竞争焦点,在新媒体环境下都呈现出崭新的报道样式。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能够秉持优势,但也多少表现出一些力不从心,与此同时,新媒体正以其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蔓延到各个领域,它在逐步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联合报道。这一切都依托于三网融合这一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电视等多种新型媒体展现了其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作为"第五媒体"的优势,这使得手机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有着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征。同时,以网络和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速,改变着传统的国际传播格局,并和传统媒体相互融合,使得国际新闻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态势。面对三网融合时代下新媒体多渠道的信息集合趋势,国内国际媒体如何利用机遇来迎接挑战,在增强新闻传播力度的同时,又能避免新闻盲点的产生,成为了此次论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地方电视媒体是我国基层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舆论监督、提供娱乐、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媒体迅速崛起,带来了传播模式、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与传播渠道的变化,也给传统地方电视媒体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新媒体时代,地方电视媒体只有树立创新意识,使思想观念与时俱进,积极借鉴新媒体技术,走融合发展之路,努力打造媒体品牌,进行差异化竞争,始终坚持内容为王,不断提高节目质量,扩展产业链,开创新的盈利模式,并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才能不断加强地方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17.
深度报道是传统媒体严肃新闻的核心内容,在新的传媒生态下,被称为新闻报道中“最后的贵族”.全媒体时代,深度报道要不要转型,或者该如何转型,采编人员该如何通过新媒体的渠道、可视化的形态、互动性的采访进一步做好深度报道,从问题导向、思想深度、重新定位几个角度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越来越要求大众媒介与新兴媒体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承担好各自的社会分工。媒体不仅要真实准确地传递客观信息,更要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问题上发挥自身的舆论引导功能,而"培养理论"对于大众传媒行使这一功能的实际作用不可或缺。追溯到1945年8月这一段历史时期,中国的抗日战争虽以胜利结束,但是历经八年创伤的国人迫切需要从历史阴影中走出来。本文将通过研究1945年9月前后《大公报》对于抗日战争胜利在即以及抗战结束后的相关报道,重点分析"培养理论"在这些报道中的运用,从而凸显抚慰报道所起到的实际作用效果,并提出新时代抚慰报道之于培养理论对于当前新闻报道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华西都市报>5.12汶川地震五篇新闻报道为文本,探讨灾难新闻报道中英雄原型的运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全球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针对突发新闻事件的快速报道成为各国媒体的竞争焦点,在新媒体环境下都呈现出崭新的报道样式。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能够秉持优势,但也多少表现出一些力不从心,与此同时,新媒体正以其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蔓延到各个领域,它在逐步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联合报道。这一切都依托于三网融合这一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电视等多种新型媒体展现了其继报纸、广播、电视、五联网之后作为“第五媒体”的优势,这使得手机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有着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征。同时,以网络和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速,改变着传统的国际传播格局,并和传统媒体相互融合,使得国际新闻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态势。面对三网融合时代下新媒体多渠道的信息集合趋势,国内国际媒体如何利用机遇来迎接挑战,在增强新闻传播力度的同时,又能避免新闻盲点的产生,成为了此次论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