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伦理的哲学意蕴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生态伦理学以研究生态学和保护生态环境、对人类经济建设行为进行伦理评价为主旨。生态伦理学把道德的对象范围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领域扩展到人与生命和自然界的领域。生态伦理的哲学内涵就是:自然界是第一性的,人及其思想是第二性的;应在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的基础上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和发展;人是实践的主体,不仅对社会负有道德责任,而且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是自然生命系统最终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表征着人类群体在处理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所达到的觉醒程度和实践水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提出了加快生态道德建设步伐、提升生态道德建设水平的现实要求,因为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生态道德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搞好生态道德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其基本进路是提高党政机关、企业等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的生态道德意识,注重生态道德的实践,完善生态道德建设法律保障,构建生态道德建设体系,确立生态道德评价准则。  相似文献   

3.
道统是中国教育的根本道德精神,也是教育的形而上,它支撑着中国社会的精神世界。传统道统在于"一贯思想"和"道之传承",近代以来的道统则在于社会演义。道统从过去"人适应社会"、"人则天"的典范演义为近代以来"社会改造人"、"人改造社会"、"天则人"的典范。古代传统的仁义道德精神和西方的民主观念成为道统的内涵,也是教育的规定性,"人民"是近代以来积淀出来的道统,教育在根本上是人民教育,这也是教育的根本道德。近代以来,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改造的关系,这个改造是教育实践,本质是启蒙与救亡运动,知识分子的民众情怀则是其根本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4.
“我→你”存在关系中的道德作为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道德状况的恶劣,在于越来越多的"我"信守"他→社会"式行动模式和道德评价模式,使我的道德不在场,由此形成我对道德的不作为,这种不作为行为本质上是我对我之存在故乡和生存家园的放逐。改变这种道德状况的有效途径是重建我的道德,使我重返以"我→你"为原初存在结构的关系世界,重建以我与自然、我与人、我与精神实体为三维向度的生存家园。我的道德的重建的主体前提是重塑我的道德意识、明朗我的道德态度、明确我的道德责任,形成我的道德在场坚守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不懈地展开道德作为;我的道德作为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我所不欲勿施于你,我之所欲亦施于你;我欲立而立你,我欲达而达你。  相似文献   

5.
人是自然的、历史的和空间的交互存在主体,社会的转型必然引发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方式的变革,道德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人类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中,由于技术革命的兴起、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和交往形式的变革,人类道德面临着技术革命与伦理道德的冲突博弈、经济发展与生态道德的冲突博弈、交往异化与社会道德的冲突博弈.消解社会现...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伦理关系建立的基础是"生命同根",作为道德共同体成员的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道德所要保障的是所有成员的利益,但道德的终极目标只能是增进人类利益。发展中的生态伦理学需要在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冲突、争论中吸收与包容,在保障"人类利益"与"非人类存在物利益"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与方式,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体验理论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注重引入学生的生命经验,进而营建师生和谐互动生态体验场;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与自然、社会、自我构成的情境中,激发学习与探究愿望;以开放性的课堂对话,激发学生的思考与体验;注重道德行为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提升生态智慧境界,走向生态价值的实践自觉。以此,让学生掌握处理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  相似文献   

8.
和合,是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和要素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以和合思维方式把握不同的现实主体,并整合中国优秀生态道德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和合各种教学手段,才能够培育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的"现实的人"的生态人格。拥有生态人格的现实个体,能够尊重作为有机整体的自然,在把握人与自然和合的内在根基基础上,能够关爱自然和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9.
生态伦理学主张把伦理学的视野从人扩大到一切生命和自然界,强调人类需要将善恶、良心、正义、义务等观点应用到处理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中去,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真正的道德价值和道德意义,这对于可持续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为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并在生态伦理观的指导下更新教学行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学生形成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0.
生态道德包括生态道德认识、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意志和生态道德行为等要素。心理学家伊扎得曾指出,情绪情感“是一个动机系统,一个人格过程,这个人格过程赋予人类存在的意义”。情感是人生命态度状况的重要表征,它影响着人的心理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着人的一切交往行为中。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以生态道德情感的激发为核心,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人与环境同处一个发展系统,人们只有激活了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情感,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道德情感的唤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