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女儿一天天长大,但总是显得很没有"规矩"。每次出门,见到熟人她不打招呼;出外聚餐,只顾自己吃,不知道礼让家人;在家里的  相似文献   

2.
从生理发育和心智成熟情况而言,高三学生已接近成人发展水平,正是"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时候。为了他们的品质升华,为了提高他们心灵的净度、思维的力度和思想的深度,我们语文老师有必要对他们提出更高的作文要求。这就是摆脱俗气,力避匠气,彰显大气。什么是俗气的作文?从内容上看,只知道表现,不知道思考,不知道在思考中表现;只知道歌颂,不知道批判,不知  相似文献   

3.
最美的礼物     
正有一颗世界顶级钻石,由英国王室收藏,其芳名是科依诺尔,赠送者是一位公爵。这颗钻石是这位公爵幼年时送给维多利亚女王的礼物。多年以后,在一个隆重场合,已经成人的公爵再次见到维多利亚女王。他请求再欣赏一下科依诺尔钻石,女王欣然同意了。公爵手捧钻石,单膝跪在女王面前说:"陛下,上次送您这件宝物时我还是天真的孩子,对金银珠宝一无所知,更不知道把东西送人的后果……"在场的官员都大吃一惊:这位公爵向来讲诚信,口碑很好,难道在宝物面前,竟要抛弃君子之  相似文献   

4.
鸟儿在哪里     
那天,我教四岁的小外孙读唐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一旁的老伴儿听了感慨道:"这些年,城市里很少见到鸟儿飞,更不用说听到鸟儿叫了。"我也附和道:"可不是嘛!城市里的鸟儿是越来越少了,也不知道都到哪里去了!"小外孙插嘴道:"姥姥,我知道鸟儿  相似文献   

5.
我知道自己一定会再见到他。只是不知道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见到怎样的他——我15年前一去不回的亲生父亲。我曾经在湖南卫视"天天向上"的舞台上哭诉过对他的怨念,也曾经在无数个万籁俱寂的深夜用文字写下过对他的思念。时光太久,我已经不记得他的模样、他的声音、他的苍劲的钢笔字,却清晰地记得我和他之间仅有的几个片段,点点滴滴。从我出生时算起,我和他相处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一个月。对他,谈不上依赖,甚至谈不上爱,只是一种纯粹的神秘的念想。妈妈说这叫作"血浓  相似文献   

6.
田丽霞 《班主任》2014,(3):63-65
一、班会目标:促进学生成长三月十八日是成人节,这本应是人生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对学生进行成人教育的契机。但是,很多家长和学生根本不知道这个节日,当然更不知道该怎么过了。成人节该怎么过呢?这是很多教育工作者思考探索的问题。我自己也思考了很多年,尝试了很多方法。我带领学生参加过政府部门组织的大型"成人仪式"。整个活动组织严密、场面宏  相似文献   

7.
父亲     
<正>再见到父亲,是放假以后。他兴高采烈的给我打电话:"明天我会去接你,路上小心啊。"我含糊不清地答应。这次期末考试的成绩着实不令人满意,我怕那端的他会问起。胡乱应付了几句,就挂了电话。但后来他还是知道了我的成绩,是姨妈告诉他的。我听不清楚他说了些什么,只记得是长久的沉默。躲在门后偷听他们针对我学习的谈话,心里十分忐忑,不知道该怎样去面对明日即将见到的父亲。但,我还是要去面对。一下车,那张熟  相似文献   

8.
<正>题记:教师必须了解儿童,否则,教师就会"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陶行知幼儿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们有着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  相似文献   

9.
一母亲时常在我耳边唠叨:"其实你爸爸很疼你,只是你不知道……"听过之后,我总是点点头,然后面无表情地转身回到自己房间。一直以来,我对父亲的感情都很淡漠。抛开血缘关系这层不谈,我每次见到他,只象征性地打一个招呼,然后各自忙各自的。因此,每当听到母亲那样说时,我的内心总会出现疑问——是这样吗?"爸爸只知道工作,哪会理我?"我这么回应。  相似文献   

10.
正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大人发现自己的孩子正聚精会神地蹲在路边观察蚂蚁,便问:"你在干什么?"孩子仰起稚气的脸得意地说:"我在听蚂蚁唱歌。"大人哈哈大笑:"蚂蚁怎么会唱歌呢?"孩子不高兴地回答:"你不蹲下来听,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是啊,你都没有蹲下来听,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呢?孩子的世界是不同于成人  相似文献   

11.
1992年4月1日《儿童权利公约》开始对我国正式生效。对《公约》的理解和执行情况如何,国内一项权威的"儿童权利调查"显示:83.37%的成人与儿童了解,儿童无论是在社会、学校还是在家庭中都是有权利的;有73.53%的成人与儿童知道政府、社会、父母、监护人和所有成年公民都有责任保护儿童;有80%的成人与儿童非常同意"儿童出生后,无论是否残疾,都有生命的权利";有73.34%的成人与儿童很不赞成"棒打出孝子";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充分发展儿童的个性,对此表示认同的成人与儿童高达61.29%;有48.39%的成…  相似文献   

12.
柴静 《高中生》2012,(28):44
(一)在飞机上看书,无意中翻到一张照片。这个人我不认识,却在看到时愣了一下:很少能见到这样恬静沉毅的脸,真好看。看完才知道,我们这些知道李政道、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等的人,原本都应该知道他——他,是他们的老师。是他,破格选送年仅19岁的李政道去美国。李政道后来回忆说:"他决定了我的命运。"也是他,让还是初中生的华罗庚在清华算学系任  相似文献   

13.
我曾经见到过一个年纪很小的孩子来实习。我问:"几年级?""大一。""从明天开始本单位不接受你实习。回去上课。"我不能够接受刚上大学一年级的孩子就开始实习。你知道你要什么  相似文献   

14.
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庭,往往是成人制定一些标准来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卫生习惯等进行评比。可是生活中常常见到这个现象,有的成人对孩子的要求很高,对自己的要求却较低,有的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做有悖社会公德的事情。这些势必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甚至促使孩子去模仿。因此,成人言行的不一致,对孩子与对自己要求的不一致,都会使孩子失去对评比的兴趣,有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或者弄虚作假、敷衍成人。为了使  相似文献   

15.
一母亲时常在我耳边唠叨:"其实你爸爸很疼你,只是你不知道……"听过之后,我总是点点头,然后面无表情地转身回到自己房间。一直以来,我对父亲的感情都很淡漠。抛开血缘关系这层不谈,我每次见到他,只象征性地打一个招呼,然后就忙自己的。因此,每当听到母亲那样说时,我的内心总会出现疑问——是这样吗?"爸爸只知道工作,哪会理我?"我这么回应。而这个疑问,直到后来我才找  相似文献   

16.
7月7日是"卢沟桥事变"的纪念日,这天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百名行人,竟有三成人不知道7月7日是什么日子,一位18岁男孩说:"是中国的情人节."一位大学毕业生回答:"我学的是理科,文科方面的不懂."  相似文献   

17.
"只知道怜惜孩子,不舍得使用孩子",这是当前成人对孩子"爱"的误区,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和使用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在小学中年段教育中,我通过"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参与进来,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据统计,我国每天要用掉各种一次性塑料袋30亿个以上。一个塑料袋埋在地下大约需要200年才能腐烂,严重污染着我们的环境。在悉尼街头,我们常常见到人们挎一个鲜绿色的长方形大袋子。我们不知道悉尼为什么流行这样的袋子。到了墨尔本,我们又见到那里的人们同样喜欢挎一个长方形的大袋子,只是颜色大都是鲜艳的玫瑰红。这些流行的红红绿绿的袋子就是"环保购物袋",通常简称"环保袋"。在澳大利亚,使用环保袋已经  相似文献   

19.
1岁半~2岁的宝宝动作发展1.走路时身体不左右摇晃。2.会小步慢跑。3.会弯腰。4.能双手扶栏杆独立上下楼梯。5.愿意摆弄玩具。6.能连续地捏起细小的东西。7.会拿笔在纸上乱画。语言发展1.能和成人一起说儿歌,会接儿歌句尾的字或词。2.会独自说4—5个字的句子。3.会听大人讲话,理解成人讲话的意思。社会性发展1.在成人提示下,见到熟人能打招呼。2.开始喜欢和同伴在一起,但各玩各的。3.在成人的帮助下会洗手,脱提裤子。4.喜欢唱歌,能随音乐表演。认知发展1.能指出自己的五官、四肢等。2.知道白天和黑夜。3.知道常用物品的用途。4.对简单的图形感兴趣。5.知道大小,认识几种颜色。6.会玩假扮游戏。游戏训练:  相似文献   

20.
今天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想知道么?那就是好友楼翀的生日.不过,这次过生日之前有个小插曲,主要是他家那只狗把我们给吓坏了!那狗的名字好像是叫"多多"来着的,见到不熟悉的人就给以超级"攻击"!当然这攻击不是咬人,而是威慑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