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估算对单项选择题的猜测几率──费希纳定律的应用曾润生德国心理学家G·T费希纳(1801—1887)研究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量与该刺激的强度间的关系时,曾认为:反应量的微分正比于刺激强度的微分而反比于刺激强度。现在,我们可把选择题中的供选项视为一种对考...  相似文献   

2.
王令训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2):184-186
个体心理活动虽然千变万化、丰富多彩,但也有其运动规律性。如果心理现象间经常发生的那些联系,可以称为规律的话,把个体的每一心理活动都受其他所有心理成分影响制约的趋势,称为心理活动全息律;把个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在未受到其他刺激作用的情况下,具有保持原来状态不变的倾向性,称为心理活动定势律;把个体心理变化与新刺激的强度成正比,与已有心理的稳定状况成反比,称为心理变化律。  相似文献   

3.
感觉寻求的概念来源于感觉剥夺,少量感觉刺激是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并且当感觉限制发生时,人们会寻找刺激,认知、运动和积极的情感活动中,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理想刺激水平。感觉寻求是一种探索奇异的具有刺激性情境的人格特征,是人的基本特性之一,并且不同水平也影响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活动,高感觉寻求者总希望保持一个理想的唤醒水平,并且为此而寻求奇异和变化多样的新经验。他们倾向于探索新异刺激、喜欢冒险,而低感觉寻求者则倾向于逃避冒险和刺激。本文从成瘾行为、运动、冒险行为、社会交往等几方面来讨论他们与感觉寻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加速度是用来描述运动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做圆周运动(曲线运动)的物体不仅线速度的大小可以发生变化而且线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化,因而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很多同学认为曲线运动中线速度大小随时间的变化快慢用物体的切向加速度at来描述,而线速度方向随时间变化的快慢则由物体的法向加速度an(即物体的向心加速度)来描述;是这样的吗?下面来逐一分析以下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恐惧是一种心理反应,它是由于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脑皮层,使原有的动力定型遭到破坏,引起皮质的兴奋,通过兴奋的传导与扩散导致各器官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由此变化引起的刺激再重新传递回大脑与新的动力定型结合就产生了异样心理反应——恐惧感。人的恐惧心理表现为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注意力分散、神经过度紧张、情绪不稳定等等。体育教学中,部分学生对动作复杂  相似文献   

6.
论物理学作为心理学的榜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科学心理学一开始就试图以自然科学为榜样。实验心理学的先驱费希纳的主要贡献就被称为心理物理学,他试图寻找物理变量与心理变量之间的关系;冯特以费希纳的工作为基础,同时借鉴生理学和化学的知识和方法,创建了实验心理学体系;弗洛伊德受到近代物理学的影响,用力和能量的概念解释人的内在冲突;行为主义则直接受到生理学的影响而在方法论上完全效仿经典物理学的模型;还有更多的心理学家受到生物学特别是进化论的影响。总之,  相似文献   

7.
谭书生 《中学文科》2009,(12):140-140
外面的世界纷繁复杂,随时随地都有大量的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但是,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的能力又是有限的,因而人就要有选择地接受外界刺激,使自己能对这些刺激进行精细的加工。人的意识的这种属性就是注意。 一、全神贯注与心不在焉 中小学生在同一时间内不可能感知周围一切事物,而只能对其中少数与他们活动有关的事物感知得清晰、完全,这是注意的指向性。  相似文献   

8.
因何而变     
众所周知,物体所受的重力会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虽然在地面附近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变化随地理位置的变化不是很明显,大小的相对误差最大也不过3‰,一般都可以认为物体所受的重力是恒定不变的.因此,考试大纲就明确提出:重  相似文献   

9.
认知心理学对感知觉的新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觉和知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对感觉和知觉的传统定义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本世纪60年代兴起的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识过程.导致对感觉和知觉的实质和过程的理解发生变化。认知心理学认为:感觉(sensation)是对刺激的觉察;知觉(perception)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即获得感觉信息的意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进入青春期,人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作为女生应该注意的问题。(2)知道在青春期里受性激素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变化,即生理变化而引起的心理变化。(3)树立心理咨询意识,知道遇到心理问题时能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自我调节,减少烦恼。2.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如游戏、抢答等)认识自己身体的变化及注意事项,了解自我,培养把握尺度的能力。3.情感目标  相似文献   

11.
条件反射活动的强弱同刺激强度有关。在一般情况下条件刺激强度增加时。条件反射量也增大,但是当刺激强度超过某个界限时,条件反射量不仅不增大,反而减小,甚至完全消失。这是由于刺激强度过大,超过了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工作能力的限度,以致大脑皮质接受刺激后由兴奋转为抑制,即所谓超限抑制。如果较弱的刺激作用时间过长,也会引起超限  相似文献   

12.
叛逆心理期表现不同,外界刺激大小决定表现强度。如果 外界变成了学习方面,就有可能让老师越尽力效果越差,老师 认为自己的好心就变成了驴肝肺,对此怎能不愤怒?愤怒会带 来痛斥,而被痛斥的学生又怎能不仇恨?学生与老师由相爱到 相杀,最后两败俱伤。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上把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过程或心理机制称为“联觉”。“联觉”在生理学上称为伴生感觉或共同感觉,也有人译成“通感”。如在音乐欣赏中,旋律的高低对人的心理变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音高不断升高,人的情绪就会随着音乐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14.
人与周围的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不同对人的刺激作用不同,作用的强度也不同。不利的环境势必影响工作任务的完成,而特定的空间通道这一静态环境有利于诱导人的“集中注意”,提升人的思维能力,使人在损耗较少生理与心理能量的情况下,完成更复杂的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15.
正每一位演员在创作人物中,都有一种创作的心理欲望和渴求,在名与利的诱惑下(如出人头地,争创名利等)创作欲更是有一种积极促进的刺激作用(其刺激的大与小与演员本身的思想品格的高低,生活处境不同而异)。但从根本上讲,创作欲是受演员的良心与责任心或受强烈的创作嗜好制约的。一、创作欲实质  相似文献   

16.
韩秋菊 《现代语文》2007,(12):14-15
色彩词往往具有多重的文化内涵.色彩词的多重内涵是由多方面造成的:眼睛接受外界光的刺激,使人产生色彩的感觉,然后色彩在主体方面引起了一系列刺激反应.颜色的刺激会使人产生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特别是心理上反应跟语言所属民族的文化密切相关;文化又是多重的,所以色彩词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既有颜色刺激带来的生理反应、心理联想,又有多重文化的投影.这几方面的叠加,使得色彩词具有复杂甚至对立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7.
电动势,描述电源将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即反映非静电力对自由电荷做功本领的大小.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只要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就会在该回路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磁通量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磁场相对回路有运动,也可能是磁场的分布随时间发生变化.与这两种变化情况相对应,有两种感应电动势.  相似文献   

18.
一、河北(河北省尚义县第二中学076750孔庆江供)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常见现象,错误的是( )(A)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B)花香四溢——分子不停地运动.(C)食物腐败——分子发生变化.(D)酒精挥发——分子间间隔变大.2.给你两根长度相同但横截面积不同的镍铬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电刺激是一种治疗运动功能受损的有效治疗方案。在现有功能性电刺激基础上,提出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动态跟随型反馈电刺激方法,采用动态标志阈,与实时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即时对比,控制电刺激输出强度大小;交替实现肌电采集和电刺激,提高处理频率,加强实时性;根据患者个体肌电的差异,动态设定刺激初始值,实现个性化治疗;增加疲劳动态识别功能并及时停止刺激。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能实时动态调节电刺激强度大小,动态跟随时间缩短到3s,患者运动过程中动态标志阈改变次数增多,治疗时间内电刺激强度变化增大,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患者一旦出现疲劳,系统能即刻识别并停止电刺激,有效地保护了患者。  相似文献   

20.
社会心理作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情感和意向的一种表达,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确立,也就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心理将随之发生变化,并出现求稳与求变相矛盾的社会心理、高技术情感与高技术恐慌症相矛盾的社会心理、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矛盾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