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彩云 《学语文》2005,(4):45-45
叠词是将音、形、义完全相同的两个字连结在一起而形成的词,“借声音的繁复增进语感的繁复,借声音的和谐张大语调的和谐”.是汉语言文学的一种特有的修辞现象。《珍珠鸟》一文运用了大量的叠词,这些叠词的运用为其增添了不少秀丽隽永的神韵。笔者将文中叠词的修辞功用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2.
李旭  余晋 《英语广场》2023,(23):44-48
本文基于自建《远大前程》英汉平行语料库,着眼于《远大前程》两个不同译本中AABB式叠词的使用情况以及叠词在译文中扮演的角色与承担的作用,考察不同译者在选择使用AABB式叠词时所受的影响。结果显示,王科一译本AABB式叠词使用比例更高,主万、叶尊译本稍低;AABB式叠词在译文中有五大功能:表时间持续、表程度加深、表动作重复、表数量叠加以及表范围的限定;译文中AABB式叠词主要为副词和形容词性,名词和动词数量较少;AABB式叠词词性特点以及译者的主观因素是影响AABB式叠词运用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 朱自清是一位喜欢用叠词的作家,在短短的、仅一千三百字左右的《荷塘月色》里就用了二十六个叠词。若然以两个字叠成一个词的标准计算,那么在《荷》文中叠词就占了整篇词数的百分之三十五,足见比例之高。 在二十六个叠词里,有名词重叠的,如“日日”。有量词重叠,如“粒粒”。有形容词重叠,如“弯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辑《永乐大典.医书》工作中,从《永乐大典》目录中仅查得《灵枢经》35篇的篇名所重字,如《寿夭刚柔》第六,归属于“柔”字,也就是用“柔”字去查《灵枢.寿夭刚柔》这篇内容,其余46篇,无据可考。因此,研究有据的35篇在《永乐大典》的分布,从而推导出无据可考的46篇,以对重辑《永乐大典.医书》铺平道路。一、从《永乐大典》目录查到的篇名为方便计算篇名字数,“论”字不计在内,如《九针论》为2个字篇名。但论字居前者,如《论勇》以二字计。经过统计,2字篇名56个,3字篇名5个,4字篇名15个,4字以上篇名5个。从《永乐大典》目录中查得篇名为…  相似文献   

5.
徕睐     
《新读写》2013,(10):17-17
徕,形声字,从彳来声。《汉书·礼乐志》:“徕,古往来字也。”《玉篇》释义为“劳也”(慰劳)。两种释义都对。徕字有两音两义:  相似文献   

6.
周义芳 《重庆师专学报》2005,4(5):104-105,107
本文就《西厢记》里大量叠词的运用中叠词艺术所表达的声律美进行了研究,试图弥补这一空白。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而”字的使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基本属于口语记录,因而给对当时语言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本文企图通过《论语》中“而”字使用情况的总结,构勒出该字在当时口语和书面语中运用的轮廓,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线索。《论语》二十篇,“而”字共出现341次,其中作连词273例...  相似文献   

8.
黄素 《海外英语》2020,(6):26-27
叠词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段,其音、形、义使文学作品绘声绘色,朗朗上口.《西厢记》中有大量叠词.这些叠词韵律优美,句式整齐,成就了《西厢记》清新俊雅、生动活泼的艺术风格.该文主要从叠词的类型和翻译手段入手,简谈叠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9.
笔者多次教学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垓下之围》一文,在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骑”字高频率的出现了17次,学生也多次问到这一段中关于“骑”字的读音问题。大家知道“骑”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多音字,有qí和jì两个读音,那么在这一自然段中,每一个“骑”字的读音到底有何不同呢?  相似文献   

10.
二、四套流行教材相同选文对“三字”处理的对比分析 四套教材在文选注释中又是如何处理三字的判别问题的呢?我们选了四套教材都有的文选篇目《郑伯克段于鄢》、《报任安书》、《小国寡民》和《逍遥游》进行比较分析。四篇选文的注释中涉及到“三字”的有以下这些字:  相似文献   

11.
马振亚先生《从词的运用上揭示<列子>伪书的真面目》一文,通过考证《列子》一书中的“蘭”、“住”、“憾”三字的用法与意义来阐明《列子》的伪书性质。对前两个词语在《列子》书中的用法和意义的阐释多有未当,以后一个词作为论证《列子》的伪书性质亦不妥。文章参考先秦两汉文献的用例和小学专书对《列子》中“蘭”、“住”、“憾”三字的用法与意义作了辨正。  相似文献   

12.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有两个字一直以来是值得重视的:“见”和“相”。尤其是在教学《孔雀东南飞》的时候,老师们都会拿出来综合辨析一下.教导学生这两个字的特殊的指代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呢?“相亲”一词应该算是一个极为普通的词。但是两本使用最广泛的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分别将其读成“xiung亲”和“xiang亲”。同一个“相”字,同一个词,却两种读法。而且还都是权威性辞典,孰是孰非?因此.“相”就成了一个不得不认真解析的字了.  相似文献   

13.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积累的总数量不断增多。一般采纳的说法,已发现的殷商甲骨文约有4600字,东汉的《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南朝《玉篇》收字16917个,到唐宋时增加到22726个。宋代的《类篇》收字31319个,《集韵》则收字53525个。清代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1915年出版的《中华大字典》收字48000余个。当代的《汉语大字典》(二版)收字60000余个,《中华字海》则收字85568个。  相似文献   

14.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十三篇提到了贾谊,其中《哀吊》《体性》《才略》三篇都用“清”字来评价他.贾谊之“清”既在于他散文辞赋的语言、风格之中,更在于他的内在人格之中.刘勰对他的评价还是恰当的,用一“清”概括出了贾谊的“性”、“才”、“文”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楚辞》中屈原《九章》中的《抽思》篇的原本题目究竟是否应为“抽思”。结合洪兴祖、朱熹等人对《抽思》篇的注释,将《抽恩》篇与《九章》中的其它八篇相比较,又从语义逻辑和语音两方面进行分析,证明《抽思》篇的篇名应出自此篇首句的“忧思”二字。  相似文献   

16.
《素问》八十一篇在《永乐大典》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共十八卷,首见于《汉书·艺文志》著录,成书于战国末期至西汉前期,为多位医家编撰而成,“黄帝”乃其托名。全书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其中《素问》现通行本为九卷八十一篇[1]。明代所编类书《永乐大典》按《素问》篇名重字依韵收入各字下。如《四气调神大论  相似文献   

17.
李明珠 《语文新圃》2009,(10):35-36
庄子创作寓言,能用一个字表达的.决不奢侈地用两个字。往往是三言两语,几笔勾勒就是一则寓言。几十个字的寓言,在《庄子》中比比皆是,而其超短寓言连标点在一起才二十余字,如“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逍遥游》);“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天地》);“朱浮漫学屠龙于支离益,  相似文献   

18.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与评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读过了.那么我们现在做两个练习,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通变”一词在刘勰《文心雕龙》一书的《议对》、《通变》和《知音》三篇中运用了“观通变于当今”、“通变则久”、“通变无方”、“乃通变之术疏耳”、“可与言通变矣”、“通变之数也”、“三观通变”等7处,其含义虽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有细微的区别,但基本上都是“继承与革新”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说,“通变”也就等同于《通变》、《明诗》和《物色》三篇中的“因革”。正因任何成功的文学创作都是处理好了继承与革新的关系的结果,所以刘勰才在《文心雕龙》一书中专列一篇《通变》集中论述“通变”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刘长森 《山东教育》2005,(17):47-47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散文名篇,它以字名世,堪称文采书艺双绝。《归去来兮辞》不仅是陶潜辞中佳制,便是放在有晋一代,也难找到堪与比肩者。欧阳修更是高度评价此文,称“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其受推崇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