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苏教版)第八册《九色鹿》一文中第8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您与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滥杀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笔者认为这一句中“灵魂肮脏”和“小人”在语意上有重复之嫌。查《现代汉语词典》,“小人”有二个意思,符合本句的解释是:指人格卑鄙的人。而“灵魂”有四个意思,符合本句的解释是:人格;良心。“肮脏”有两个意思,符合本句的解释为:比喻卑鄙、丑恶。灵魂肮脏连在一起的意思为“指人格或良心卑鄙、丑恶”。所以本句应该改成“灵魂肮脏的人”,或删去“灵魂肮脏的”这个定语较为妥…  相似文献   

2.
2020年第12期《语文学习》中,陈煜老师的《“纲举目张”的“张”字辨》一文,质疑《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词典对这个“张”字的解释,认为“张”是“收紧”的意思,而不是“张开”的意思。对此,笔者谈谈个人看法。《说文》:“张,施弓弦也。”也就是说“张”的本义是把弦安在弓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工人之张弓也,伏檠三旬而蹈弦。”  相似文献   

3.
爱斯基摩人     
“爱斯基摩人”一词并非出自爱斯基摩语。最初,加拿大东部的印第安人用这一词来称呼其身穿兽皮,檀长狩猎的邻族,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后来又普遍为欧洲的探险家所用,而如今其应用更加广泛,甚至连爱斯基摩人也如此称呼自己。但他们对自己的称谓是“因纽特人”,意思是“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4.
《庄子序》强调的是“内圣外王”也即为“王”的资格问题,而《庄子注》则强调的是万物的性分问题。“内圣外王”所以与《庄子注》相矛盾,并不在于“内圣”的提法不正确,而在于它与《庄子注》的侧重点以及主体精神不一致。“内圣外王”带有以道匡君,甚至以道自任的意思,而“各有性分”则更多地强调的是各守其分、欲不出位。二者在思想上差别如此之大,说它们同出一人之手显然是不可思议的。郭象的“独化论”所以在当时缺乏回应,最根本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5.
宋琴 《现代语文》2007,(9):0-11
《文心雕龙》从第一篇《原道》到第五篇《辨骚》都是讲“文之枢纽”。刘勰“辨骚”之辨应有三方面的意思:其一,刘勰以班固对《骚》的非议是“褒”、贬任声,抑扬过实”,故“辨”有辨别、辩解的意思。其二,“辨”又有“分”的意恩,是分《骚》与《风》、《雅》等经典的异同。其三,辨即变,也就是《序志》里说的“变乎骚”。  相似文献   

6.
计、虑、谋、图、求、寻、觅 “计”本义是计算、算账,引申为盘算、思谋.与“虑…‘谋…‘图”同义,区别如下:“计”是个人心里盘算、计划,如《触龙说赵太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虑”是反复思考、深思而熟虑.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图”是考虑而后图求,如“弃旧图新”;“谋”是磋商、谋求,如《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图”“谋”都有“求”的意思,但“图”没有“磋商”的意思,所以“不谋而合”不说“不图而合”。“求”可表示“寻求”,如“缘木求鱼”.与“图”“谋”同义;也可表示“寻找”,如“刻舟求剑”,与“寻”“觅”同义。“寻”多用于找物,如“寻向所志”(《桃花源记》);“觅”多用于找人,如“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过.这种区分并不十分严格。  相似文献   

7.
“亲贤臣,远小人”,这是诸葛亮引用历史经验告诫阿斗的话,语见《出师表》,说“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务方针的意思并不高深,犹如说“要吃饭,不要吃屎”,为的是皇帝好。所以历采的皇帝都懂得,历来的皇帝都同意.没有人提出“亲小人,远贤臣”的口号和它竞争。  相似文献   

8.
“怒”的词典释义情况如下:《说文》:“怒,恚也。”即“怒”就是“愤怒、生气”的意思。《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怒”的释义,基本都列有以下几项:①生气,气愤;②气势盛;  相似文献   

9.
沈尹默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指出:“唐代论书法的人,实在不少,其中极有名为众所知如孙过庭《书谱》,这自然是研究书法的人所必须阅读的文字,但它有一点毛病,就是词藻过甚,往往把关于写字最紧要的意义掩盖住了。致使读者注意不到,忽略过去。”沈先生这简短几句话,包含有几层意思:一是唐代论书之风大盛;二是《书谱》在当时就引起书学界的重视,而且至今在书法研究中仍有重要地位;三是有关一些细节方面,因“词藻过甚”,言之未详,或易为读者“忽略过去”。笔者细读《书谱》数遍,多有所得,然有个问题或隐或显于字里行间,即《书谱》中除了关于书法发展、书体流变、书法创作与批评等论述外,还涉及到关于书法文献的编纂、审订的标准与方法等重要问题。以为一得.请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端午话习俗     
邹大庆 《辅导员》2009,(13):35-35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中秋”(原名“仲秋”)两个词最早见于《易经》:“日曜端午,月皓仲秋。”意思是说太阳在端午之昼最亮,而月亮则是在中秋这夜最明。现在单说“端午”。《说文解字》对“端”的解释是“正直”“庄重”;对“午”字的解释是十二地支的第七位,另外也含有“正”的意思。凡是到过北京,游览过紫禁城的人都知道,从天安门向里走。第一道门叫“午门”,第二道门就叫“端门”。“端”“午”并列,俱为“正门”。  相似文献   

11.
张侠 《学语文》2013,(5):57-57
“上善若水”这个成语出自老子《道德经》(又名《老子》),“上善”指的是“至善的、最完美的、与人无争的圣人”。整个成语的意思也就是“至善、最完美的圣人就如同水一样”。既然这样,那么,水又有哪些至善的品格呢?对于这个问题。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儒家代表人物孑L子以及佛家代表人物净空法师都有他们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中国家族制度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狂人日记》关于“吃人”的社会批评,主要是一种对中国家族制度的文化形态进行反思之后的严厉抨击,鲁迅从家族内部的陈腐的伦理关系入手深刻概括了中国人处在家族制社会中卑劣的生存状态,让读者在“吃人”境层上去切实感知中国家族制度及其儒家思想这一文化依托的虚伪性,《狂人日记》也展露出鲁自己那种来源于某些传统文化的束缚的难以张扬但可以领略的心理弱势。  相似文献   

13.
浓淡有致 韵味无穷——谈鲁迅小说里的“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是一个人人都无法回避的话题,中国更是一个非常讲究“吃”的国度,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吃”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泱泱大观。反映在文学作品中,苏轼有“口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洒脱;岳飞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气;《鸿门宴》里的樊哙吃掉一只生猪腿,赢得了项羽一声“壮士”的赞叹;《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先后偷吃过王母的蟠桃、五壮观里的人参果,  相似文献   

14.
文章根据“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两句《老子》中论道命题所包蕴的重要美学原理,运用当代学人据《周易》创造的“易象”、“象素”美学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雨帆集》之“立象以尽意”、“立象之过程”和“大象之形声”,对《雨帆集》借助事物塑造形象所表达的情感、观念和义理,及其艺术成就,作出了肯定评价,并充分肯定了其中所表达的正确人人关系和天人关系。作者认为:“人的本质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这‘三观’的核心内容,就是人人关系和天人关系。因此,正确地解决这两个关系是解决‘三观’问题的关键,也是提升人的本质的根本所在。《雨帆集》的大象的意义或价值。从义理的角度讲,主要就在于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这两个关系上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15.
读“闲书”     
小孩子最愿过春节,有好东西吃,有新衣穿。 春节来临的标志是父亲在书房写春联,印象最深的是,他常写:“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他喜欢读《尔雅》《伤寒论》和带插图的《本草纲目》等,用现在的话说,这都是父亲的“专业”书。  相似文献   

16.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春秋》,历来以为是孔子所修,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另一部儒家经典《孟子》[1]。司马迁祖述其说,在《史记》中亦表达了一样的看法。[2]孟子和司马迁说的“孔子成《春秋》”,“因史记作《春秋》”,实际上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修订、删订”《春秋》的意思。西汉以后,虽有今文、古文之争,但关于孔子“修《春秋》”的说法,没什么评议。到了唐代,几个学者开始怀疑“孔子修《春秋》”的传统看法。刘知几在《史通·惑经》中记载说: 观汲冢所记,皆与鲁史符同。至如周之东迁,其说稍备,隐、桓已上,难得而详,此之烦省,皆…  相似文献   

17.
《左传·隐公元年》有“融融”、“洩洩”两个词,历代的解释众说纷纭,或沿袭旧说,或提出新解,但都值得商榷。其实“洩洩”本作“泄泄”,见于《诗经》,在《诗经》中是“众多”的意思,《左传》中“洩洩”与此同义。“融融”一词也不是旧说的“和乐”义,而是“融”字的叠言,是“长久”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通变”一词在刘勰《文心雕龙》一书的《议对》、《通变》和《知音》三篇中运用了“观通变于当今”、“通变则久”、“通变无方”、“乃通变之术疏耳”、“可与言通变矣”、“通变之数也”、“三观通变”等7处,其含义虽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有细微的区别,但基本上都是“继承与革新”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说,“通变”也就等同于《通变》、《明诗》和《物色》三篇中的“因革”。正因任何成功的文学创作都是处理好了继承与革新的关系的结果,所以刘勰才在《文心雕龙》一书中专列一篇《通变》集中论述“通变”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大学中文系各版本教材及参考资料中,对《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中“盈盈一水间”中“盈盈”二字的解释均为:水清浅的样子。这种解释很难服人。《文选》五臣注:“盈盈,端丽貌”应是符合原诗作者意图的注解。“盈盈”二字在古代诗词中均有运用:汉魏时多为仪态美好的意思;唐宋以降,多为充盈以及清澈、晶莹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中的“尤花殢玉”谓男士迷恋、亲昵所爱的人,或沉湎于女色。“尤”和“殢”均谓迷恋、昵爱、沉湎;“柱戗”意思是支撑物,可依靠的东西。“柱”音zhu,通“拄”,“柱”和“戗”都是支撑的意思。白维国主编的《金瓶梅词典》对上述二词的释义均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