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叶圣陶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益处,还得靠教师的善于运用”。课本上的内容是固定的,但并不是说我们必须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去教,教师要懂得处理教材,有些内容需要我们经过一番“加工”才能带进课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材,使教材服务于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教材”。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得到精彩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我大开眼界,从根本上给我指明了方向。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用教材教是摆在我们而前的重要课题。以往的教学.教师精心备课,严格遵循教学大纲.课本上有什么教什么。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是学到了知识.却没有了能力。这是典型的教教材,显然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数学教学中我们努力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相似文献   

3.
“顺口溜”指那些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的句子。它们简单易记,常常见到一些小学生,教材上的课文不见得能背多少,而对于教材中的古诗却能轻松地记住,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的“顺口溜”却能记得很多。受此启发,我们何不将课本上一些知识点编成“顺口溜”,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记下,学生学也愉快,教师教也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相似文献   

4.
贾建平 《学周刊C版》2014,(2):189-189
数学大师笛卡尔说:“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常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都说明方法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课本上一道普通习题的一题多解的探究.试图挖掘十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快速解答中考题。  相似文献   

5.
现在的口语交际课堂中,存在两种教学:一种是“教教材”,一种是”用教材教”。“教教材”的老师十分关注教材内容,教材以外不敢逾越半步,把教材用死了,教死了。“用教材教”的老师十分重视挖掘教材资源,进行拓宽、延伸、知识建构等,活用了教材。但要注意,活用教材并不是一定要改变课本上的内容,更不是完全抛弃课本而自作聪明地另搞一套。  相似文献   

6.
笔者曾听过一节数学公开课,教师担心学生先看过了课本,课堂上会“一语道破天机”,于是,不但一节课未让学生打开课本,而且所讲例题、练习题竟也无一道与课本上的雷同。但由于未吃透教材,如法炮制的题目顾此失彼,教师捉襟见肘的场面层出不穷。现成的课本不用,非要如此别出心裁干吗?有的教师对课本了如指掌,甚至能倒背如流。他们所采用的例题确实能哀而不伤,与课本上的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如火纯青的教艺,实在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普通教师光为了让学生感到新鲜或为了模仿,不顾自身条件,又不下苦功夫钻研教材,那只能是…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总有一些教师以为“教书”即教书本(教材),把语文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内容,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他们总是把教材肢解得支离破碎,变着法让学生进行所谓的基本功训练。结果学生死记了课文中的一些内容,而语文素养却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这是典型的“教教材”。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明确语文教材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一、“教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  相似文献   

8.
周萍 《湖北教育》2003,(19):47-47
多年以来,学生早已习惯于老师讲的教的都是对的,课本上写的也不会有错误。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现在的学生已不再是“沉默的羔羊”,不再畏惧教师的权威,对教师的错误敢于大胆地质疑,这是十分可喜的。 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的质疑,放不下“架子”,非要让学生围绕他自己转不可,把孩子的问题扼杀在“师道尊严”里。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能一味地“教教材”,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新的发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仔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努力做到“用教材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享受到一些“用教材教”的乐趣。  相似文献   

10.
由于科学课程内容的开放性,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足够的发挥空间。科学教师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应多方组织素材,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科学教师要“实现跨越”必须由“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教“转变。科学教师应在教育观念上更新,要关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重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力度逐年加大,中考加大了对课本衍生题的考查,常见的考查点为:课本上的图片、实验与探究活动、讨论、以及以课后题为“原型”,出一些课本衍生中考题,其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课本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学生课堂的学习.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又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之下,由于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早以为人诟病。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至理名言,啃课本上的知识,不敢越雷池一步者有之;天马行空,脱离课本,以四大名著为教材来教学的人也有;题海战,让学生埋头做习题,自己批改,而后讲解的“拼命三郎”也大有人在……不知道“教什么”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大问题。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取舍,就成为语文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3.
“能被2、3、5整除的数”是小学数学教材第10册的内容。 课本上只用举例的方法归纳出了“能被2、3、5整除的数”的三个结论。教学时,有些学生常常会问为什么,不少教师说不出其中的道理,这样容易挫伤学生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有效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从而让语言实践活动情趣盎然,让学生在个性的张扬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这个“弯”曾一度使许多教师顿生迷茫,  相似文献   

15.
数独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要以教材为中介,教材把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相似文献   

16.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第八次课改提出的重要理念。实际教学中我们如何做到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具体说就是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怎样使教学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笔者以为,其中的关键有二,一是要先解读教材,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这是“用”的基础;另一是要将教材中所获的“资源”经过适度转化.整合并优化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是“用”的灵魂。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用教材教”,谈点个人的实践和体会。  相似文献   

17.
高考试题来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基于课本不断的发现,不放过课本上的每个问题,从课本上寻找突破点,让学生自己研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通于创新的能力。从这几年高考数学试卷中,我们总能够找到许多与教材中的例题相似或来源于教材的试题,这些试题考查的都是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所以我们教师在高三第一轮复习时务必回归课本,重视“双基”  相似文献   

18.
背景“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是新课标的新增内容,人教A版教材在必修1中引入该节内容.本节教师应为“二分法”的引入和使用搭建问题平台、创设情景,让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途径.整个教学过程应为教师“引”,学生“动”,  相似文献   

19.
高翠任 《学周刊C版》2014,(5):107-107
理想的教育状态是通过“怎样教”达到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和潜移默化中学习.通过“教什么”让学生获得知识.通过“为什么教”使教师更加清楚教学的真正意义是帮助学生形成能力.在淡墨无痕和春风化雨中发展恩想、培养精神.实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本文就“怎样教、教什么、为什么教”三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来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有效地激活教材知识,让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知识体系。在“利息”一节教学中,我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充实相关学习资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