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描写甘肃康县方言的声韵调,主要内容包括康县方言的声韵调及其特点、康县话与北京话在声韵调的对照比较。  相似文献   

2.
胡斯可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1):70-72,97
永兴方言是湘语特征突出,同时兼具部分郴州话特点,并且带有少数赣方言色彩的混合型方言,以城关方言为代表,在声韵调及其声韵拼合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3.
描写了湖南省武冈市(城区)方言语音的声韵调系统,归纳出了武冈方言声韵调的拼合规律以及声韵调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贵州遵义方言音系,包括遵义方言声韵调、音系特点及声韵配合关系。  相似文献   

5.
睢县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我们主要描写了睢县方言的音系,概括其声韵调的特点,列出声韵拼合表。  相似文献   

6.
安徽怀远方言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怀远方言属江淮官话。本文描写了安徽怀远方言的音系,概括其声韵调的特点,列出声韵拼合表。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分析湖南临湘市詹桥镇方言的语音,主要内容包括:詹桥方言的声韵调、声韵配合关系及音韵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写了隶属于中原官话区的安徽省寿县迎河镇方言音系,列出了该地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并探讨了声韵调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绵阳方言隶属于四川方言次方言区,但相对于重庆方言和成都方言,却有自己的特点.本文选取了绵阳话的声韵调、语音特点二个部分进行论述.同时,本文还将绵阳话同北京话进行比较,对绵阳方言声韵调系统中的特殊语音现象分别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安徽五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县内方言又分为三个子片区。分析浍南片区新集镇方言的音系情况,概括其声韵调的特点,并配以声韵拼合表,指出新集镇方言与五河县方言的差异性,为五河方言进一步研究提供材料支持。  相似文献   

11.
对耒阳方言音系作了描写。内容包括耒阳方言的声韵调、耒阳方言的音系特点以及耒阳方言同音字表。  相似文献   

12.
沙汀在小说中极其喜欢使用四川的方言土语.他小说中的方言主要存在于人物的对话和人物的命名上,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操着一口地道的四川话,人物的诨名也带有浓厚的四川味.探究其创作心理,除了人物角色的需要,主要因为沙汀对四川方言的热爱和熟悉.  相似文献   

13.
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 ,地方普通话是介于地方方言和标准语普通话之间的一种过渡语 ,研究地方普通话对提高方言区人民普通话水平有很大帮助。本文从语音、词汇两方面分析了邢台地方普通话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14.
张静 《鸡西大学学报》2013,(11):141-142,156
对古语词“厝”本义的不同见解,可将“厝”归为表“磨刀石”的形声字和表“房屋挂干腊肉”的会意字。根据李如龙提出的方言特征词理论,并结合部件分析法和福建当地人文历史,我们可以将闽方言特征词“厝”的语义从古语词义项演变归纳为两种轨迹。  相似文献   

15.
高建群的《大平原》是一部家族史,是以作者自己的家族为原型的,小说中渭河平原上高氏家族的主要人物的原型都是作者的亲人。在这部平原史和家族史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陕西方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不同的章节对方言的使用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在讲述这一家族的时代变迁和命运沉浮的部分,作者选择以承载特定情感的方言来书写;而在其余的部分,作者则极少甚至完全不使用方言书写,尤其在一些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追忆往事的章节中,这种倾向性尤为突出。这种倾向性可以看作是一种艺术的返乡,在思想情感的驱动下,作者将浓厚的乡土情感以"本色"化的语言书写,使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借助着方言元素来讲故事,作者于乡土化的表达方式中也完成了一场对精神家园的探寻。  相似文献   

16.
湖南江永女书是一种书写当地汉语方言土话的音节文字,女性专用.它的特点是非常不规范,出现字和音节的不对称现象,以致人们怀疑它是音节文字.  相似文献   

17.
明治期间日本汉语教科书中的北京话口语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治时期日本的汉语教学已经转为北京官话口语的新阶段,并产生了系列新教材,这些教材揭示了清末民初北京口语的面貌,是研究北京方言词汇史的重要资料。教材文献中的口语词表现灵活:同音异写,多音变,多衬字,具有浓厚的北京地方色彩,可以看作是北京话的特征词。它们为系统研究北京口语词提供了早期的书面例证,对编撰北京口语(北京方言)类词典极具价值。这些口语词产生时代不一,大多是清代中后期出现的,并在今天的北京话中留存.部分已经进入普通话中。  相似文献   

18.
襄樊方言属汉语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区,介于"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之间。襄樊方言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一样也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调类,也没有入声。所不同的是普通话是"入派四声",而襄樊方言中古入声字派生则是"入派一声"。本文主要分析了襄樊方言中古入声字派生的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19.
西昌方言中古庄组字多读[t]组,但有少数字读[ts]组。抽取西昌方言中所有读[ts]组的庄组字共70个,将其声、韵、调与中古《广韵》中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读[ts]组的庄组字基本上是中古生母止流梗三摄开口二、三等和遇摄合口三等平声字,演变在西昌方言中主要读/s/声母开口呼阴平字。联系汉语其他方言知庄章的今读情况,可判定西昌方言读[ts]组的庄组字是历史遗留的结果,而普通话中读[t]组西昌方言读[ts]组的原因则是由语音演变的时间性所致。  相似文献   

20.
明《道藏》收录有宋史崧《黄帝素问灵枢集注》,其主要价值体现在版本及珍贵的历史语料两个方面。此书今存版本众多,但根据藏本的卷目分合情况及避讳用字推断,当是源出宋本。此编音注类型丰富,继承了六朝音义书的特点,或单纯为疑难字标音,或据字形、读音、词义相关联的原则以音读传递训诂内容。音释中反映出的语音现象显示,作者是以方音入注,既有符合通语演变的一面,也带有个人方言的特征,从而为考察宋代汉语语音的变化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