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危"中寻"机"     
在金融危机浪潮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由于报业、印刷行业的不景气,国外的印刷机大幅度降价,我国有的报社抓住这一机会进口机器.据了解,有一家报社近期进口的印刷机组,与以往的价格对比,节省了近亿元的开支.  相似文献   

2.
《今传媒》1996,(1)
注重写人,富有人情味──简评“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我们今天都会死掉”》文北京刘保全1974年4月4日,在美国,龙卷风袭击俄亥俄州芬尼亚,狂风将倾盆大雨吹进《齐尼亚新闻报》报社。报社大楼屋顶被狂风掀掉,玻璃窗全被砸破,印刷机严重损坏,在电也停了的...  相似文献   

3.
近来,我时不时有一些小稿被各种报刊采用,周围一些战友总爱问我:“你有什么亲戚在报社,关系一定很硬吧?”对此,我只是一笑了之;我在报社根本没什么“关系”更没什么亲戚呀!当初我刚到团报道组当报道员时,由于上搞心切,就给自己定了目标,每天一篇稿。一晃三个月过去了,我满怀希望地把近一百篇自认为“得意”的新闻稿寄向各级报社,结果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块搞新闻的料。这时,周围战友的议论也飘到了我的耳中:“现在报社上稿全靠关系,报社没人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好也不会被编辑采用。”于是,我写稿就开…  相似文献   

4.
重视和发挥报纸“读者来信”的作用,是我们党的报纸的传统。许多报纸为加强“读者来信”工作,设立了群众工作部,负责处理读者来信,按照传统的做法和要求,对每一件读者来信,都要认真阅读.能见报的见报,不能见报的附上报社意见转给有关部门处理,并同时通知来信人,有关部门要在规定时闻内答复报社,对有参考价值而又不宜见报的,要以“内参”形式上报,求得上级领导的批示。对于已经见报的来信,报社要将这份报纸寄给有关单位,请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反馈意见。就是说,不管见报没见报,每件读者来信都要有下落、有答复、有处理,让来信者放心。对于来信中反映出的重大问题,报社便有可能派记者前去采访。对于来信中因批评了领导而遭到打击报复的,报社要维护正义,支持来信者。党报的权威就这样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每年暑假期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到报社编辑部实习。如何让他们学有所得,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增添报社采编力量,显然是报社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刘飞锋 《今传媒》2006,(9X):50-51
2004年7月,我与10多名同事被报社派驻桂林记站,当时大家都一脸的兴奋和得意:心想,终于解放了!驻站山高皇帝远,报社管不着,地方管不了,可以自由自在、随心所欲。而且新到一个地方,有做不完的新闻资源,可以大显一番身手。  相似文献   

7.
习惯是一种很强的力量,因为有了它,很多事情在习惯之外,就不容易做好,譬如建立“学习型报社”,就属于此类很多报社的领导都知道建立“学习型报社”,不断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但是“知道重要却做不好”成了实际工作中的一根“软肋”。有的单位有时候也临时组织一下开会式的学习,只是走个形式而已。编辑记者是报社中最需要学习的人员,但有些人却常年不参加报社的会议,更不用说集体学习了。一方面是领导知道重要,但却不做或  相似文献   

8.
主办文化经贸活动,对报社特别是区域性报社来说,是一种既可行又有重大意义的办报方法。本文结合《克拉玛依日报》近年来的实践,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报社主办文化经贸活动的必要性具体地讲,主办文化经贸活动有以下好处:丰富报道内容,活跃报纸版面。对文化经贸活动的报道,本身就是非常富有吸引力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谭健 《军事记者》2002,(4):11-11
就近几年所能读到的言论,我比较偏好范敬宜。为什么?“未假细考”。这次本报通联部会同武警报社、战友报社和空军报社的同仁一起,座谈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的问题,忽然若有所悟,觉得范的风格和特点,有一股子巧劲,对我们加强和改进基层言论宣传很有启迪。比如:他力避说大话、旧话、硬话、抽象的话,而善于化大为小、化旧为新、化硬为软、化抽象为形象等,“与我深有同感焉”。  相似文献   

10.
近日,笔者了解到国内某家报社购进了一批价值数百万的服务器设备,用来支撑报社网站日益膨胀的数据流量。据该报社一位技术人员透露,每年报社投入在新项目上的硬件经费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千万。特别是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报社的新业务一个接着一个,只要有新的项目上马。紧接着就会有数量可观的硬件投入,尤其是服务器,这似乎成了一种规律,于是一个或几个服务器上可能只运行一个业务,而这些应用又是基于不同的软件架构,硬件的投入成了“无底洞”。  相似文献   

11.
自从厚报时代出现后,办报的成本日益加大,许多报社出现了亏损情况,有的甚至不得不关门大吉。报业竞争如此激烈,迫使报社的社长老总们不得不把精力更多地放到经营上去。而作为报社来讲,所谓经营,说到底主要还是广告经营,广告是报社的主财源。现在说要做大做强报纸,首先是必须做大,因此,报社纷纷扩版,版面越来越厚。  相似文献   

12.
许多从事舆论监督报道的记者,都曾有类似的感叹:如今搞舆论监督难,稿件内容虽然属实,但常常难以发表;甚至有时记者未返回报社,说情的电话已打到报社。  相似文献   

13.
报社举办通讯员培训班,可以加强报社与通讯员的联系,增进与通讯员的沟通了解,对壮大通讯 员队伍,提高自己的办报水平和稿件质量,是很有益处的。但是,有些报社的所谓培训,却很难受到通讯员的青睐。  相似文献   

14.
有一家报社总编说,他去年收到几封来自亏损企业的信件,反映一些记者患了严重的“嫌贫爱富”症。效益好的企业里记者整天象走马灯,而亏损企业门可罗雀,多年难见记者的影子。他们诚恳希望报社派记者到穷厂走走,向报社道道企业的苦衷。有的记者为什么会“嫌贫爱富”?除了正常采访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在内?有的人去富厂采访,除了吃好住好以外,还能捞到“红包”等灰色收入。而去穷厂,至多是招待一餐便饭而。特别是近几年来,有偿新闻之风盛行,花样不断翻新,新闻发布会接连不断,“新闻穴头”应运而生,记者拿“红包”司空见惯,记者…  相似文献   

15.
“制播合一”是电视初始阶段的必然选择,这与报纸有着明显的区别。报社从建社开始就组建自己的通讯员队伍,只要有一定文化且有一定写作能力的人都可以成为报社的通讯员;只要有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谁都可以向报社投稿。可以这样说,报纸历来都实行以稿酬形式相联结的一定程度的采编分离体制。而电视则不同,电视高科技、重装备、高投入的行业特征,使其他单位和个人难以介入其中。所以在我国,各级电视台在建立之后,只能采用自己制作节目,自己播出节目的“制播合一”的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16.
通讯员(包括记)常把稿子投到报社后不能见报的情况称作“泥牛入海”。这需要通讯员重新审视所写稿件,认真分析不能见报的原因,对症下药,再作修改,使稿件见报,从而把“泥牛”变成“金牛”。办法有三: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1995,(5)
在版面上“聚焦”文/北京·史占旗在版面上“聚焦”,是说报社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办报工作上来,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办好报纸。之所以提出这个回题,是因为有些报社注意力分散,忽视办报,而是忙于经营创收和日常事务。比如有的报社埋头于扭广告、办公司,经营搞得热热...  相似文献   

18.
要搞好搞活报社的经营管理,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思路。这些年,沧州日报社提出把报业当作产业办,把报社当作企业管,把报纸当特殊商品看,立足于加快发展。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报社的“两报”(沧州日报、沧州晚报)发行和广告连年增长,并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地方报社管理先进单位”。报业的经营管理是个系统工程,谈经营应该先从报纸的经营说起,因为报纸定位是报业经营的“坐标”,报业的经营思路是根据报纸定位确立的。报纸的定位,即这张报纸办给谁看的,也就是让哪些读者来买或订我们的报纸。如:沧州晚报定位是老百姓自己的报纸…  相似文献   

19.
人民来信在报社每天的来稿中占有很大比重。习惯做法是:选择其中极少量有代表性的登出。其余转寄有关部门处理。报社把来信转出,不能算错。因为报纸版面紧张,报社人手有限,不可能来信必登,来信必核。但转出后的实际效果又往往不佳。怎么办呢?《新华日报》亮出了“绝招”  相似文献   

20.
报社转型为企业是报业体制的一大改革和创新,根据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精神,报社不再有“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糊形态,除了公益性报社作为事业单位保留外,意识形态属性不强的报社都必须转制为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