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敦煌文学”的概念最早是由王利器先生在《敦煌文学中的〈韩朋赋〉)》和周绍良先生在《谈唐代民间文学》”,中正式提出,自此之后,很多学者开始从宏观上研究把握敦煌文学,致力于整理敦煌文学概论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就有很优秀的论著成果出现,如张锡厚先生的《敦煌文学》、由颜廷亮先生主编的《敦煌文学》和《敦煌文学概论》、以及张鸿勋先生的《敦煌说唱文学概论》等都是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尤其是颜廷亮先生组织全国敦煌文学研究的代表学者撰写的《敦煌文学概论》一书,“进一步驱散人们对敦煌文学概念的狭隘理解,把敦煌遗书内俗文学和雅文学均归入敦煌文学的研究范畴,分别予以全面系统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2.
80年代早期的中国现代主义运动以及围绕其产生的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向现代主义文学转向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呼唤着一种适应“现代化”的文学形式的产生。本文围绕文学界关于“现代派”的讨论,通过对王蒙早期的现代主义小说和以刘索拉、徐星为代表的“现代派”小说的分析,阐释了中国早期的现代主义运动,无论是其内容还是新奇的文学表现形式,都体现出特定社会历史转折时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3.
“农庄动物小说”是英国动物文学中重要的门类。以英国“农庄动物小说”中的动物形象为切入点,深入探究英国“农庄动物小说”体现的“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蕴藉的思想源流和伦理指向,从而为英国儿童文学、英国动物文学乃至英国文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4.
在海明威的小说特别是描写拳击师、斗牛士、猎人的小说中,都体现了一种人神易位的现代意识.“征服”的主题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反复的表现.这种反复运用的主题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家那里被称之为“原型”.所谓原型,就是“指那种在文学中反复使用,并因而具有了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①它可以是意象、象征、主题、人物、结构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结束了“各领风骚几百年”的主潮式的文学发展模式,体认现代主义各流派的此消彼长,总体上对更新文学观念,促进文学多角度地切入生活和多侧面地表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大有裨益。特别是新时期文学,以惊人的速度在短暂的十多年就经历了在西方经历了一百多年才完成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过程,尤其是在小说创作方面,先锋派小说家和新状态小说家的各种形式的创作,将严肃文学推向了一个被他们认为是最高的和最圣洁的极至,然而,这块纯而又纯的精神乐园,正如西天如来佛祖的佛门净地,只对少数得道的高僧开启,并不时陷于“高处不胜寒”和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严肃文学这种被人们称为“雅”文学的文学体式遭到更大的和更严重的冲击,在“圈内”左冲右突,显得步履艰难,不少人为它的发展前景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张爱玲小说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底蕴。张爱玲小说文本中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和中国历史传统中悠久的月文化有着血脉的传承关系,是文学传统中月亮意象这个原型在现代文学中的“扩展延伸”。张爱玲以蕴含丰富文学传统的月亮意象作为自己小说文本的主导意象之一,通过现代性转换激活了月亮这个古老的原型,创造性地将月亮这个“公共象征”转化成了“私设象征”, 建构起自己关于月亮意象的独特艺术话语,实现了对中国月亮意象文化传统的继承、拓展、丰富和超越,使其小说文本中的月亮意象具有了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7.
“小说”在中西文化系统绵延发展千余年,各自形成了丰富内涵。作为历史范畴的概念是一种假定性认知方式,中国现代“小说”概念孕育甚早却诞生于清末民初中西“小说”系统的全面撞击对接中。巨大的时空错位使“误读”在所难免,重新检讨“小说”概念是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8.
抒情小说与写实叙事小说相比较而言,为读者提供了更为直观的情感与精神内容。抒情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与场面的营造以及叙事结构方面都与写实叙事小说有所不同,正是这种不同将抒情小说独有的那种“个人性”、“内倾性”、“主观性”、“幻想性”综合组建出一种“真,”并且将这种“真”以审美的方式传达给读者,不仅表现出20世纪中国抒情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也为国人在现代化进程中对重铸国民的精神世界这一命题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人,大概都会慨叹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芜杂繁复和含混不清。尤其是目录学意义上那几乎包罗万象的“小说”与作为一种独立文学体裁的“小说”,它们的关系究竟如何,更是说不清楚。而澄清这些概念,却是我们着手研究古代小说的必要条件。 纵观诸史的“艺文志”、“经籍志”,细研古代学者的有关论述,熟读古代小说的序、跋等,经过反复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小说”自从作为琐屑之言、小家珍说出现以后,千  相似文献   

10.
北京是中国少有的几个建构了自身文学传统的城市,“京味小说”就是其文学形态的一种命名。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老舍的“京味小说”全景式地描写了北京的市民生活和风俗,成为了北京文化的一个象征。文章就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家林达·哈琴提出了"历史编纂元小说"的概念,以此来指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欧美文坛涌现的一股将现代主义实验创作与历史以及社会语境结合起来的创作潮流。历史编纂元小说具有自我反映,自我指涉等元小说的特征,同时又穿插和影射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从而使得作品虚实相间,亦真亦玄。本文采用其"历史编纂元小说"的概念,对汤亭亭的代表作《中国佬》作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特征进行文学定位和分析,试图对汤亭亭的创作进行一种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美籍华裔作家於梨华,人称“留学生文学的鼻祖”、“无根一代的代言人”。其实上述说法.既不足以概括其创作全貌,又无法解释深层创作动机。“家族婚恋”题材的小说发展方向有二:一是越写越“窄”的“人性小说”;一个是越写越“宽”的“时代小说”。於氏则二者兼而有之,找到了个人感受与时代风尚的最佳结合点,以“家族史”的形式反映几代海外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传媒界将梁凤仪小说宣传为财经系列小说 ,而小说中的“财经”与我们所讲的财经内涵有根本的不同 ,我认为“财经小说”的提法不贴切 ,应该说梁凤仪小说是言情小说 ,或谓女性文学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以写作优美散文走上文学道路的70后作家乔叶,在进入河南省文学院后转向小说创作.其中《最慢的是活着》获得巨大成功,而《认罪书》则带来全新的主题.小说穿越在现实和历史之间,通过金金和梁知、梁新之间的情感故事,不仅牵扯出他们对梅梅的罪恶,而且描述了一段人人沉默的“文革”历史.小说中,人人都有罪,不管是罪恶的施暴者,还是旁观者,抑或是“逍遥派”,人人都难逃良心的惩罚,迟早要俯首认罪.乔叶向我们展示:只有真正的认罪和救赎,才能获得重生,学会去爱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15.
废名和他的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自成一派 ,特立独行 ,他通过小说所表达的东方形态的生命智慧、创作风格以及他在作品中对中西方文学沟通的自觉实践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桥》和《莫须有先生传》都表达了废名对中国传统的“禅”文化和“妙悟”的理解与运用 ,而两部小说行文风格上的大不相同又体现了废名对“禅”认识的变化。同时莫须有先生身上那挥之不去的堂吉诃德色彩又展现了废名在中西方美学沟通上所作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引诗歌入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征.这一现象的成因有三即"史传"与"诗骚"的融合;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融合;通俗文学之间的融合.探讨形成原因,了解诗歌在小说中的作用,明确诗入小说的弊端,对我们深入研究古代小说的民族形成和民族特色会有直接帮助.  相似文献   

17.
“追忆”作为美学概念是本雅明的首创,其在本雅明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当前汉语世界对这一概念的研究略显苍白的现状,着力挖掘这一概念。首先,将在西方思想史和本雅明作品中阐明“追忆”概念的重要性;然后,从以小说为代表的个体追忆和以历史为代表的集体追忆两个维度对“追忆”概念进行文本分析;最后,审视本雅明通过“追忆”对现代性进行批判与救赎的期望。  相似文献   

18.
小说这种话语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话语系统中,始终于一种卑微的地位。“小说”一词在《庄子》中初次出现时,是指任何无足轻重之文。从此,在中国这个诗的王国中,文人士大夫们都用这个词来指没有多少价值的散文。尽管到了明清时代,小说话语在文学语境中实际上已成为主流话语.但在文化语境中仍未能根本改变其地位。  相似文献   

19.
农业中专学校的语文教学,多年来都是因语文教师的不同而各异。教学上没有明确统一的认识。盖源于两个重大的误区: 其一是我们曾与其他学校一样,在事实上讲授的是“文学语文”,这是大多数语文老师爱上的课。我们的教材中,也是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范文。我们的语文教师都是汉语语言文学系毕业的。多年来有一种误解,以为语文之“文”是文学。但在农业中专,语文之“文”应该是指文章。农业中专讲授“文学语文”,就提高  相似文献   

20.
曼努埃尔·普伊格是在拉美文学“后爆炸”中崛起的阿根廷小说家。《蜘蛛女之吻》是最具影强力的小说。本文基于解构主义,以“性”“同性恋”等为中心议题展开讨论,揭示这些敏感话题的目前研究状况及以往关于“性”的研究,作者本人对“性”的理解及对“同性恋者”所持的态度,小说主人公同性恋者莫利纳的情感经历和命运及造成这种悲惨结果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