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庐山别墅,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美学特征而言都是庐山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庐山别墅的美学价值是从实用价值逐渐发展而来,并最终形成了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庐山别墅的美学意蕴体现在其形式中所蕴含的历史记忆,以及形式中所体现出的当代审美观念的追求。从美学观点来看,只有到了当代,庐山别墅的形式与内容才真正实现了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座源远流长的千古文化名山,中国文化史上众多的文化现象都可以在庐山的史册上得到体现。在庐山文化中最突出的莫过于白鹿洞所体现的书院文化:浓重的隐逸文化色彩、完备的书院教育体系和典型的书院建筑格局。  相似文献   

3.
赖筱倩 《广西教育》2013,(31):110-111
苏洵的生死观源于道家,主在儒家,辅于佛家。但由于佛、老等是当时社会生活和学术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洵的思想比较开放,又从不以纯儒自居,难以看出其中的清晰界限,在他的同一篇文章中也常常体现出三教相融的观点,而且,在不同时期,苏洵对三教的偏倾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匡庐奇秀     
庐山,雄峙于九江市区以南十三公里处。它北依长江,东临鄱阳湖,呈椭园形的山体,自西南而东北连亘29公里,宽16公里,面积300平方公里。绵延的九十余座山峰,势如九叠屏风,拱护着江西省的北大门。由于山高林密,江湖环绕,庐山春光姗姗归去,夏令凉爽宜人,成为著名的避暑疗养的胜地。 庐山,古称“匡庐”、“匡山”、“南障山”、“天子都”。庐山之名,首载于《史记》:“太史公曰,余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至今已有二千多年了。晋朝以后,庐山成为儒、释、道三教名流的活动圣地。一方面高僧云集,名刹迭兴。有“东林”、“西林”、“大林”三大名寺,有“海会”、“秀峰”、“万杉”、“栖贤”、“归宗”五大丛林,有  相似文献   

5.
影片《庐山恋》《庐山恋2010》《恋恋庐山之山盟海誓》都是围绕庐山来表现爱情,但凸显的是完全不同的时代色彩。《庐山恋》以政治为主旋律,奏响了人情之美;《庐山恋2010》充分彰显了都市生活的时尚意味;而《恋恋庐山之山盟海誓》则是"小中求奇",山之静美与爱之悠远互相应和。三部庐山恋体现了江西电影创作审美取向的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6.
颜钧青年时的一次悟道奠定他一生的为学志向。此后他的求学访道一直在为他那次的悟道寻求验证和理论支撑,融合三教的思想倾向贯穿于颜钧一生。颜钧晚年以“三教活机”和“仁神正学”完成其“三教合一”的理论建构。其“三教合一”思想体现出“化儒学为宗教”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和合文化,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整合统一;儒、道、佛三教的和谐相处,和合为一。阳明山作为一座文化之山,恰好体现了这一精髓,它由道教奠基,因佛教闻名,从大儒王阳明而得名--三教和合为一体。打造阳明山的文化,也应该突出和合文化的特征,以和合三教为文化载体,建造立于一山的三教庙宇,打造优势互补的三教文化,再现各具特色的三教礼仪。  相似文献   

8.
庐山不仅是一座地理概念的大山,它也高在典籍中,高在中国历史上。历史的庐山,政治的庐山,宗教的庐山,文学的庐山,建筑的庐山,名人的庐山,在岁月的沧桑里依然光彩照人。那曾经烛照过几千年时光隧道的庐山也依然在湿润朦胧的云雾中若隐若现。当年的苏轼,曾经为“不识庐山真面目”作出颇具哲学意味的思考。今天,一个从小居住在庐山脚下、一如庐山的婉约女子,多少次沿着那陡峭的台阶,从号称好汉坡的山路上,在游人如织的寻访中不断去重新发现庐山的真面目。她沿着那些石阶小径反反复复走了许多遍,从牯岭街头那些沐浴在清风阳光之中与庐山息息相关、像草木一般在庐山上生生死死的小人物,在尽管“浸透了以前的风霜雨雪”,却仍然萦荡着“脚步的回音”的颇具童话色彩的别墅构成的“庐山幽深的历史隧道”中,从“一块石头,一扇驳落的门,一堵沉思的墙里,”这名叫姚雪雪的女子,用灵性的眼光拨开了庐山神秘的面纱。于是有了她的《夏都绘影》。  相似文献   

9.
儒,道,释三教合一,是唐宋以后中国社会思想的主旋律,而明代则是三教合一论的重要发展时期,福建莆田人氏林兆思继承和发展了历史上的三教一致说,建立了颇具特色,庞大而完整的三教合一思想体系,广为流传。本对流落海外的《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一书的真伪及成书背景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汤春 《华章》2011,(25)
在中华文化史上,儒、释、道三家并存,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与外来的佛教思想及传统的道教思想之间不断冲突、融合,使三家思想不断渗透,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三教合流在明代尤甚.其特点不是体现在正统的或官方的三教代表人物方面,却是渗透到民间信仰中.深受民众喜爱的钟、吕八仙就成为三教神仙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1.
狂禅思潮中的三教论,继承了晚明以前三教融合的成果,经历了王阳明将佛禅的心性论说成是儒学的固有之学、王龙溪与颜钧等人的三教是心性的名称之异、焦竤与李贽等人提出以心性统摄三教三个阶段,是此前三教融合的延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三教概念的发展,可分几个阶段,即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在最初阶段,虽然有三教的连称,不过彼此是独立的;中间阶段是一个过渡的阶段,主要在于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只有最后阶段才出现真正宗教形态上的三教合一和“三教合一”的概念。从三教到三教合一观念的变化,可以察看到中国社会的一些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13.
庐山山水诗的生成与中国山水诗的滥觞同步,是中国山水诗初期作品的重要代表;庐山山水诗的发展史与中国山水诗同构,是中国山水诗长卷的一个缩影,代表着中国山水诗发展的基本态势;庐山山水诗的艺术成就,鲜明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山水诗的辉煌成就,在中国山水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儒、道、佛三教思想的融合,是《水浒传》宗教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水浒传》小说中具有浓郁的儒、道、佛三教的观念和思想,体现了我国民族宗教的儒、道、佛相融相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林黛玉是儒释道三教内质性因素交织杂糅的综合化身,拟以“三教合一”称之。她的儒教徒特质体现在其忠孝信仰,受儒教教化而体现出的仁、礼等习惯性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以及通过省身洁己以践圣贤之道;她的佛性体现在其出世思想,人生如梦的佛家语调,以及对彻底解脱的通透阐释;她的道教渊源体现在其为天上绛珠仙子谪凡还泪的身世传奇,以及自由适性、清静崇仙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庐山植被与土壤形成的气候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庐山的地带性植被及土壤,对于认识庐山的景观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由汪国权等人编著的《庐山古今诗词选》是九十年代以来,宏扬庐山文化,整理庐山文献的一本引人注目的选本,纳入了“庐山风景名胜区旅游丛书”。比较前后两版发现,前版中的瑕疵在第二版中并没有得到修 正,而新增补的篇目在注释等环节上又产生了新的错误。  相似文献   

18.
作为传统化的自觉载体,《西游记》一书包含了中国化中儒、释、道三教的不同思想,三教问题也成为历史研究们关注的热点,从三教在《西游记》一书中的不同地位入手,可得出佛道分别象征理与术而儒学又统摄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在风景秀丽的庐山,有一所花园式的学校,那就是江西庐山旅游职高,它坐落在庐山东谷地带的中段,与“庐山会议”会址相邻。校园内绿树葱葱、青草茵茵,环境十分清新优美,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建校几年来,庐山旅游职高,不但为莘莘学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一部分人走进了高等学校,一部分人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如今的庐山,繁花似锦、绚烂多姿;如今的庐山充满着希望,而在这希望的背后,有着职高人浓重的一笔。职高人的思索和发展,职高的美丽和辉煌,是匡庐之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回首职高的…  相似文献   

20.
1961年的庐山中央工作会议进行得一切顺利,与会者的心情轻松起来,三五成群聚在一处聊天、讨论,间而打打扑克、玩玩麻将。毛泽东在庐山主要的休闲方式仍是游泳。8月的庐山已有寒意,据说毛泽东下水前总是喝一小杯茅台酒。后来,毛远新上了庐山,毛泽东喜欢带着侄儿到芦林湖游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