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子反应动力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重大项目,开展了八个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一些新的进展。本文主要介绍:分子束反应动力学,激光光谱和分子间碰撞传能,自由基和激发态分子的产生及反应,以及激光诱导的表面反应动力学等方面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氟原子加氢分子及其同位素分子的反应(F+H2/D2/HD)在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过去的10年里,科学家们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和高精度的理论计算,使得有关该反应体系的态-态动力学研究,特别是对反应机制、过渡态结构及其动力学性质、非绝热效应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得到了有关F+H2这个教科书式的反应体系动力学行为的结论性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命脉,世界上80%以上的能源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化石燃料的燃烧一方面在能源、交通、国防、工业等核心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当前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燃烧反应动力学是认识燃烧本质的一条重要手段和途径,随着燃料种类多样化和燃烧污染物控制的需求,燃烧反应动力学的发展和完善,无疑会为燃料高效利用提供重要理论支撑。本文围绕燃烧反应动力学领域中的关键性问题,即基元反应动力学研究、基础实验研究和燃烧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对亟需开展或深入探索的研究方向分别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赵敏 《科技通报》2001,17(3):12-16
以非稳态酶动力学的布尔函数图形方法,研究了一类二酶系统竞争性 制的非稳态动力学,推导出此类反应的非稳态酶动力学方程,并对其进行了讨论,分析了这类二酶系统竞争性抑制的非稳态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酸性条件下,铬化合物与过氧化物反应,生成过氧化铬。采用戊醇萃分光光度法,对过氧化铬分解反应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过氧化铬在水中分解很快,在戊醇分解较慢,分解反应为一级反应。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松脂催化加氢反应条件、催化剂、反应动力学模型及其机理,对氢化松香制造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松脂加氢反应最优反应条件为:催化剂用量5wt.%,反应温度200℃,反应时间100min,反应压力6MPa;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对转化率的影响有显著性,所有因素对选择性的影响都没有显著性;氢化松香制造所用催化剂有贵金属和非贵金属两种,其中贵金属以Pd/C催化剂为主,非贵金属以镍基催化剂为主,特别是以FCC废触媒为载体制备的镍基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松脂加氢活性和选择性;松脂催化加氢反应动力学模型有双曲线型和幂函数型,双曲线模型有利于研究加氢反应机理,而幂指数型则有利于加氢反应过程的放大设计计算;反应机理为松香中的主要成分枞酸分子不在催化剂上吸附,枞酸分子与催化剂表面上所吸附的氢原子进行反应,氢原子的吸附过程为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7.
气固相反应统指有固体物料参与的反应,广泛存在于各物质转化过程中.气固反应特性及动力学参数求算是过程工程基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应用技术的重要支撑,反应测试与动力学分析的方法与仪器性能直接影响研究结果.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微型流化床等温微分流(气)固相反应分析仪研制与应用示范"以研发和示范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方法对不同领域的重要与典型科学技术问题的应用,并形成对应的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方法与测试仪器为目标,旨在推动实现现有动力学分析测试方法标准化,促进我国流固相反应分析测试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8.
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对酸化施工方案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分别研究了灰岩和白云岩与变粘酸的酸岩反应,并利用旋转圆盘实验仪进行酸岩动力学实验研究。在110℃、160 r/min、4 MPa条件下,测得变粘酸与灰岩的酸岩反应速率方程为J=3.69854×10-7 C1.701;其活化能Ea=17344 J/mol;变粘酸与白云岩的酸岩反应速率方程为J=5.25327×10-7 C1.329;其活化能Ea=7935.8 J/mol。相同条件下,变粘酸与灰岩反应速率比变粘酸与白云岩反应速率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5):581-582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杨学明、张东辉等研究组对HD+OH→H2O+D进行了反应动力学研究。H2+OH→H2O+H反应体系是四原子反应体系的基本范例,是燃烧化学和星际化学中的重要反应。其逆反应则是选模化学的研究样板。  相似文献   

10.
热解技术是生物质转化的重要技术之一。生物质热解过程十分复杂,其转换过程会受到热解条件和生物质本身物化特性影响。因此,研究生物质热解动力学对于深入理解生物质的热解机理、生物质热解工艺开发、工艺参数选择等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比了不同生物质热解动力学模型和热解反应途径,对各自模型优缺点进行了总结。该工作为生物质热解动力学研究中,动力学模型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