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高校的共识。以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探讨连云港的地域优势、文化底蕴及城市发展定位,以及学校应尽快拓展留学生市场的必然性,从开展招生宣传、优化留学环境、完善奖学金制度、整合师资力量及发挥学科优势、完善留学生培养机制、规范后勤管理制度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学校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具有潜在效益,应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发挥自身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近代军事航空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政府多次选派留学生赴国外学习先进的军事飞行技术和航空工程技术。回国后,这些留学生积极投身于军事航空学校与基层空军部队的教育与训练,参与近代航空学校的组建;担任航空学校校长、教育长等高级职务;成为近代航空学校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充当空军基层训练教育的骨干;组建航空学会社团,编译出版航空杂志书籍,从而提高了中国空军的素质和战斗力,为中国军事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留学生既是云南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解我所急、为我所用的重要力量,也是云南近代高等教育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他们学成归来后投身于云南的教育近代化事业,一是主持云南省教育行政事务,推动教育改革深入进行.清末云南省的教育行政长官,以留学生居多;二是创办和管理地方学校,完善云南的近代教育体制.除担任地方教育行政长官外,还有许多热爱家乡、热心教育的留学生,自己筹资或出资在家乡创办和管理学校;三是亲自执教,身体力行地推动云南教育近代化.留学生所宣传的近代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使近代教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从根本上保证了云南教育近代化的推行.云南近代留学生的功绩在于他们的理论与实践都是推动云南教育近代化、推动云南向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方向前进.他们为云南教育近代化作出的努力,为新中国建立后的云南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2004年10月16~19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徐州师范大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及东京旅日华人史学会联合举办了“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继2003年“留学生与近代社会”的徐州会议之后有关留学研究的又一次盛会。此次会议云集了来自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欧美同学会、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单位,以及美、日、法、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留学研究专家,提交论文88篇。会议主要围绕百余年来留学生走向及其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遭到过列强的侵略,美国与其它列强相比更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侵略,主要方式有在华传教、办学校、办医院、吸引留学生等。  相似文献   

6.
徐州师范大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是全国唯一的专门研究留学生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关系的研究机构,成立于1996年。其具体研究方向为中国留学史、留学生与中外文化交流、留学生与中国的社会发展;还包括中外文化交流关系的研究。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课题是徐州师范大学的特色研究课题,在省内外学术界也有广泛的影响。该课题酝酿于1980年代初。当时,青年教师周棉有感于近代中华民族的苦难,有感于近代许多优秀知识分子的爱国壮举和长期蒙受的不公正待遇,萌生了研究知识分子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关系的念头。在长期、艰苦乃…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遭到过列强的侵略,美国与其它列强相比更注重精神化方面的侵略,主要方式有在华传教、办学校、办医院、吸引留学生等。  相似文献   

8.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原连云港教育学院、海州师范学校与连云港师范学校合并组建而成(2002年连云港市经济管理干部学校并入)。自1914年学校前身"省立第八师范"始,学校已培养了4万多名致力于苏北乃至全国基础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学校是海属地区第一个党组织的诞生地。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派出留学生到中国留学。作者在从事留学生管理工作时发现,留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对策,并坚持尊重包容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实行异中求同与同中求异相结合,力求学校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加强对留学生进行有效管理,使管理更具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特征,更好地对地区弱势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徐州师范大学大力开展留学生课题的研究 ,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在周棉教授组织和指导下 ,在校内外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支持下 ,该校已逐渐形成了一个留学生研究群体 ,出版了《留学生与中国的社会发展》、《留学生与中外文化交流》、《留学生与中国的社会学》、《李大钊与中国的学术》等论著和大型工具书《中国留学生大辞典》等。发表了《近 15 0年来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评价及趋势之展望》等论文近百篇。获得“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留学生与 2 0世纪中国的社会变革”、“留学生与近代以…  相似文献   

11.
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中有竹简本《武王践阼》.用竹简本《武王践阼》可以校正传世本《武王践阼》中的一些讹误,并可纠正以往一些学者对《武王践阼》的错误训释.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考证《大武乐章》包含《昊天有成命》,此结论却为高亨等学者否定。王氏循《武宿夜》以考《大武》的方法是正确的,《昊天有成命》中的“成王”决非姬诵,故不能以此将其排除在《大武》之外,而《我将》亦非《武宿夜》。总之,《昊天有成命》即《武宿夜》,为《大武》之一篇信无可疑。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其真实身份为谁,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王世贞为《金瓶梅》作者一说,流传甚广,影响较大。著名明史专家吴晗先生通过对历代笔记、野史中有关王世贞作《金瓶梅》的种种传说和附会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后彻底否定了《金瓶梅》为王世贞所作。但随着"金学"研究的深入和新材料的不断发现,我们重新审视吴晗的研究,认为他的结论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又有明显的失误,其否定王世贞作《金瓶梅》,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文献文本上看都是根本不能成立的,这是受当时条件所限,未能把握《金瓶梅》独特艺术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清朝咸丰末年,朝阳县李凤奎为救狱中之友而举事,揭开了同治年间东北地区大乱的序幕。继之而起的各股武装,才宝善、白凌阿、王五、葛成隆皆李凤奎余党。王五联合其旧友李维藩,势力一时壮大。王五死后,李维藩与王起、徐占一等武装聚集,徐占一、李维藩先后降清,王起与马振隆将东北反清斗争推向高潮。各股武装或打出为李凤奎复仇旗号,大多继续劫掠讹索活动,虽然他们与清军对抗,然非农民起义,而是清朝内忧外患、社会剧荡、吏治败坏、民风下移背景下的匪患,为近代东北胡匪、马贼之源。  相似文献   

15.
吴稚晖退出西山会议,没有在1925年走上与共产党彻底分裂之路,原因很复杂。本文认为直接原因可能与西山会议的另一个主题"倒汪"有关。和汪精卫有着长期友好的交往且一向维护汪精卫的吴稚晖,是不可能与西山会议派在"倒汪"的意见上达成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在王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龙场悟道”是一个重要的转机,而处于下锦衣狱、谪龙场驿的忧患中,王阳明曾精心研读《周易》,并有不少抒论之作。本文对此展开论析,以探明王阳明“龙场悟道”中的《易》学因素。  相似文献   

17.
西晋王范的《交广春秋》是广东最早的方志,但由于年代久远,此书早已亡佚,其内容只散见于《水经注》等古籍中。该书较早为《水经注》征引,且最多。王范经历吴、晋两朝,吴末曾遭郭马之乱出逃,晋平吴后官广州大中正,作《交广春秋》,太康八年(287年)进上。晋黄恭以王氏《交广春秋》多所遗漏,又为补遗。王范《交广春秋》约亡佚于中唐,北宋后黄恭所作《补遗》亦亡。《交广春秋》所留存资料如步骘事、赵佗事等,皆颇具文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在早年的诗词创作中频繁使用"人间"一词,其两种词集均以"人间"为名,又曾撰《人间词话》、《人间嗜好之研究》等论著,体现了其对"人间"一词的浓厚兴趣。其诗词中的"人间"大致有"人世"与"人生"二义,但侧重在"人世"方面。因王国维大量使用"人间"一词,使得其身边师友如罗振玉、罗振常、吴昌绶、罗庄等以"人间"相称王国维,而王国维校勘诗词曲时,也多次自署"人间"。通检王国维语境中的"人间"一词,其基本意蕴乃是在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对世间人生的处境与出路、价值与意义的深沉考量,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与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儒家释诗不是从作品出发,而是从观念,即孔子关于诗的论说出发,由此造成对一些诗的解释驴头不对马嘴,让人啼笑皆非。王逸用儒家释诗的方法释骚,造成如王船山指出的“唯意谓然,不度其指”,“舍本事以求情”,“横摘数语为刺怀王”等硬伤。王船山《楚辞通释》别开生面,以道释骚,但在一些地方重复了王逸的错误。其因在于他的骨子里仍然贯彻的是儒家的注诗(骚)路线。此乃新说。近年来,“汉寿屈原故里说”异军突起,其论据之一是,汉寿曾经称作辰阳县。而据考证,汉寿称作辰阳,始于宋大观年间,已是屈原写作《涉江》等楚骚千余年之后的事情。其论据之二是,在汉寿县株木山出土一柄“武王之童督”铭文戈。有人认为,这是楚武王赐给其子屈瑕的“尚方宝剑”,为汉寿是屈原故里的有力证据。但据专家考证,此武王为秦武王,非楚武王,“汉寿屈原故里说”很难据此成立。而据知情人披露,现在汉寿的部分“屈原遗迹”存在着造假现象。此乃拾人牙慧。二者皆言之成理。  相似文献   

20.
林纾艺术上的进阶主要得益于游历中所见的历代经典作品。他以古画为师,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元四家”中的王蒙。王蒙兼有吴历之“精”与王翬之“博”,是中国画学集大成式的人物。而且,王蒙的作品浅白刻露,授人以用笔之法,是可学而可至的美的范式。当然,林纾所认识的王蒙并不完全等同于王蒙的本来面貌。他所关注到的这些侧面,隐约蕴藏着使绘画创作系统化、逻辑化的愿望。其结果是,林纾的作品工稳、细致有余,缘自性灵的特立独行、放旷不羁则很少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