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元代文书驿传制度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驿伟是我国古代传递文书的主要方式。中国古代的文书驿传制度源远流长,它产生于奴隶社会,定制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到了元代,随着疆域的扩大,文书驿传制度更是盛极一时。 元代的公文驿传,不论组织规模还是制度建设,都大大超过以往各代的水平。元代将前代的“驿”和“站”并称为“驿站”,蒙语称“站赤”,由中央通政院和兵部双重管辖。据《元史》记载,元代在全国遍设水站、陆站、汉人站、蒙古站(一称达达站)、海青站、海站等各类驿站。驿站设驿令、提领、驿丞、百户、脱脱禾孙等官,负责驿传的有专门的站户。驿站肩负双重任务,既…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有一字作(?)等形,从自从鱼,应隶定作(?)。自即鼻的象形初文,《说文》自下说“鼻也,象鼻形。”后世作鼻,从自畀声,变象形为形声字。自字本义古书中不见用,甲骨文中有“疾自”(乙26385)的用例,疾自即患鼻疾,可证《说文》对自的说解是正确的。王宇信等同志在《试论殷墟五号墓的“妇好”》一文中,解释”已卯卜毂贞:勿(?)妇好囗御囗”这条甲骨文时说:“字旧无识。此字鼻下有鱼,当即腥字, 《一切经音义》引《通俗文》曰‘鱼臭曰腥’”。说此字为鱼臭的会意字,这是很正确的。察《通俗文》“鱼臭曰腥”之腥当为腥字的后起义,本字应作(鱼生),《说文》鲤下说“鱼臭也,从鱼生声。”甲骨文  相似文献   

3.
唐代驿传体系发达,驿路通畅,通讯准确及时,这与唐代统治者重视驿传体系建设有关,但唐代驿传的背后也有许多不光明的东西。其驿传物资和钱财的获得方式除国家拨助外还有三条渠道:"捉驿"就是捉大户供奉驿馆所需;"帖驿"就是在驿馆驿马不足时由驿路两旁百姓用自己的私马补充驿站的临时需要;"营驿"则是驿馆通过放高利贷形式获取驿路两旁百姓的高额利息以供驿馆所需。三条渠道的获得方法均存在盘剥百姓情况。  相似文献   

4.
一、上古前期(西周以前)上古前期,“得”字是“获得”的意思,只作动词用。我国最早的文献甲骨文里,“得”字已经出现了。甲骨文中的“得”字从又持贝,纯属“获得”的意思(甲骨文中的“获”字亦作从又持佳;“得”、“获”两字不但构造相近,而且意思相同),例如《铁云庄龟》第百十六页:“不绍龟()贞”,又第百四十四页:“()不”。《左传》定公九年:“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说文》:“得,行有所(,古得字)也”。这些早期的文献和注释里,都告诉我们“得”字最初是“获得”的意思。在《周易》、《尚书》、《诗经》里①(《周易》“得”二十三见②,《尚书》“得”十一见,《诗经》“得”十三见),“得”  相似文献   

5.
过去国内外学者研究隋唐交通的人不少,但多侧重于交通地理、交通路线、驿名、驿程、驿制、过所制度的考证和补订。如严耕望先生对唐代的主要驿道、驿程、驿馆均作了详细的考述;陈沅远先生对唐代的驿站制度作了开拓性的考证,并从大量散见文献中辑录出300余个驿馆名称;王仲荦先生对唐代的驿站  相似文献   

6.
(?)字甲骨文中屡见,前人多与(?)字一起释为“见”.实际上,甲骨文中(?)与(?)有别,(?)是“见”字,(?)则是(?)的异文,以释“望”为妥.“望”字甲骨文多从竖目作(?)(《铁》222.1)(?)(《存》7.2)(?)(《粹》》》1108)(?)(《后》1.10.3)等形,但也有从横目作(?)的(见《明藏》499、《缀》334、《京津》4386、《佚》654、《七》x28、《屯南》135、2234等).所以我认为,甲骨文“望”、“见”之别,不在目的竖(?)与横(?),而在人的立(?,  相似文献   

7.
庄一拂编《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谓:明清阙名作品《新嘉驿》,“《读书楼目录》中〈乐府传奇栏〉有此本,其他戏曲书簿未见记载,本事未详,佚”(见是书下编《传奇》五)。按:传奇《新嘉驿》,当是记明万历末年会稽一女子遭遇事;其有诗与序题于新嘉驿壁,故名。考虑“新嘉驿”三字,既非典故,又无甚文学深意。它可能是古代一驿站名。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得知:“新嘉驿,在山东滋阳县西北四十里。”  相似文献   

8.
古代交通民俗与物质生产和消费生活密切相关.古代字书民俗史资料证明,早在夏商时代,我国就有了“车马“和“舟楫“等交通工具,而且建立了“驲传“制度.我国古代道路的开辟、桥梁的建筑、车舟的制造、交通的管理,在世界交通史上长期居于领先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赏画须识画史,赏率亦然。赏字,一般始于对殷商甲骨文字的欣赏。殷商甲骨文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虚文字”,是有可识的汉字以来,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甲骨文最早发现,是在一八九九年,即画家张大千诞生这一年,地点在河南安阳市郊的小屯村,到目前为止,至少发见十万片以上,大都刻在牛骨、龟甲之上。甲骨文字,就线条而言,有细笔,也有粗笔;就结体而言,已显露平衡、整齐、和谐、统一的最初格局;就章法而言,已有浑然一气的感觉;但总体处于书史稚拙阶段。秦前书法,即大篆书法,包括甲骨文字、钟鼎文字、…  相似文献   

10.
1、(?)盂鼎(?)石鼓(?)说文(?)睡虎地简(?)居延汉简2、(?)甲骨文(?)甲骨文(?)甲骨文(?)谈文(?)说文或体3、(?)散盘(?)伯鲜鼎(?)说文(?)公贸鼎(?)说文现在市场上的一些餐食业以“犇羴鱻”三字作为店号,用小篆书写,可以说是文字学史、汉字文化史上的“鸡肋”,姑且阐释其义如下;“犇羴鱻”,如果写作规范汉字,就是“奔羶鲜”。不过,考察它们各自的来源,却不尽相同。1、“犇”与“奔”,最初只有“奔”字,据现存的古文字资料看,金文中已出现“奔”字,尔汉许慎《说文解字》;“奔,走也。从夭,贲省声。与走同意,俱从夭。”  相似文献   

11.
徐碧 《中文自修》2007,(9):28-29
在殷商甲骨文中,把音乐的乐写为“[丝不]”,这是以丝弦张附在木器上的象形文,即早在甲骨文产生之前,就已有琴、瑟之类的弦乐器了。琴的形制在先秦还不断发展,至汉代以后才逐渐定型。琴音特色素有“九德”之说:一曰奇,二曰古,三曰透.四曰静,五曰润,六曰圆,七曰清,八曰匀,九曰芳。蔡邕《论琴》中曰:“伏羲削桐为琴。面圆法天,底平象地。”它想传达的是天地的浑然真气,及人在天地之间的一种惊惧与浩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阐述清代甘肃地区驿站的设置、分部及管理,指出甘肃地区的驿传制度在清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同时得出甘肃地区的驿传是整个清朝驿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清朝边疆的巩固、地方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关于“累增字”,《辞海》这样解释: [累增字]文字学上指增加了偏旁不改变字义的后起字。如“援”本作“爰”,后加“扌”(即手)旁作“援”;“得”本作“(日一寸)”,后加“彳”旁作“得”。 这个解释存在一些问题。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例字: 星 甲骨文写作“(?)”,为天上星宿的象形字,后来加声旁“(?)(生)”,写成“(?)”,篆作“(?)”,楷作“星”。 (?) 这是斗争的斗,甲骨文写作“(?)”,象二人搏斗之形,后世加声旁“(?)”,写成  相似文献   

14.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者”字的解释是:“者,别事词也,从白(?)声。”并且说“(?)”是“古族字”。可见“者”是形声字。有的古文字家认为“者”在甲骨文和金文里没有出现,郭沫若先生认为“(?)”是古“香”字。许慎所说的“词”指的是虚词,“别事”是指区分、区别不同类事物的词。然而对于“者”字的理解,古汉语专家、学者亦不相同,有的认为是“结构助词”,有的认为是“代词”。通过古汉语语言现象的分析,我们认为“者”是特殊的指示代词,同时又是语气词,“者”同其他词组成的结构,称之为“指代结构”  相似文献   

15.
《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一文有多处错误,其中,有的属于知识错误,有的属于逻辑错误。一、知识错误 1、这些“龙骨”并不是真正的龙骨头,而是殷商时代遗留下来的乌龟壳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当时使用的象形文字。从诸多的资料来看,已发现的殷商时文字有三千五百个左右。从六书上说,有象形字,也有会意字、形声字和假借字等。(见胡裕树编《现代汉语》增订本170页,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167页)单说“象形文字”是不能概括甲骨文的六书情况的,仅从初中语文第四册“后附”《汉字形体的演变》表中所列的甲骨文字便可看出这一点:“刃”是指事字,“武”是会意字,“龚”  相似文献   

16.
教学答疑     
1.甲骨文就是象形文字吗?初中语文第六册《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一文中说:“殷商时代遗留下来的龟壳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当时使用的象形文字。……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此论不确。我国古代的象形字都是表形文字,甲骨文中确有不少这种字。但是,约有三千五百字单字的甲骨文不都是象形文字,形声字就占百分之二十,它已不是一种原始文字了。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说:“单以甲骨文而论,已经是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系统。后人所谓‘六书’,从文字结构中所看出的六条构成文字的原则,即所谓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出不少的例证。文法也和后代的相同。故中国文字,到了甲骨文时代,毫无疑问  相似文献   

17.
王路 《教师博览》2014,(9):52-53
孔子说过: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意思是,品德的流行,比驿站传递王命的速度还要快.置,就是春秋时传递文书的驿站.置是一种宽泛的说法,传递文书用车叫传,用马叫驿,步行叫邮,统称为置.“传车”“驿马”,就是从这里来的.  相似文献   

18.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有成熟体系的汉字,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从甲骨文构形,人们可以看到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殷商社会面貌.“姓”、“妻”等汉字的甲骨文字形明确地反映出殷商社会群婚、抢婚的习俗,“葬”、“官”等汉字的甲骨文字形,客观地体现了殷商社会天葬、船棺葬的习俗.这些婚丧礼仪是先民生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明朝西南地区驿递管理制度有诸多特殊之处,省级驿传管理机构与全国一样,都是由按察司副使负责,但四川曾有过多次变化。在驿站的管理上,西南三省既有由府、州、县管理的情况,也有由军卫、土司、巡检司管理的,或指定官员代管的情况,土司管理是较为常见的情况,云南还有土官与流官共同管理的情形。驿站主要有驿丞、驿吏、夫等人员,西南三省的驿站人员亦比较复杂,如驿丞,就既有流官,亦有世袭土官,有流官与土官共同管理,也有不设驿丞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释“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甲骨文编》卷八兀后有(?)字和(?)字,编者把它们隶定为(?),并说“从二兀,《说文》所无。”其实,此字就是丽字的初文,即伉俪本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