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淮南子》所包含的逻辑思想承先启后,在推类理论上,发挥了公孙龙注重类的内涵的研究,把墨辩提出的推类之难进行了深入探索;同时把《吕氏春秋》所提的类不可必推问题作了阐发,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推类理论,推动了中国逻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有一个独特的贡献:创立了墨辩逻辑学,《墨辩》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粗具体系的逻辑学的诞生。墨家在创立逻辑学的过程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十分注重逻辑学的应用。在《墨子》这部著作中记载了大量运用逻辑说理论辩、克敌制胜的生动事例,这在欧洲逻辑史料中是少见的。墨辩逻辑学在世界三大逻辑中独具特色,应深入研究挖掘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墨辩》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较完整、系统、兼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为一体的逻辑体系.其构成与“类”概念息息相关。“类”不仅是“三物逻辑”中的重要一环,而且是“定名”、“立辞”、“辩说”的基本依据。它不仅作为“墨辩”的逻辑起点,而且也作为逻辑主线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4.
“别墨”是胡适对墨子后人中研究科学和逻辑学的墨家学派的称谓。胡适认为别墨是《墨辩》六篇的作者。胡适的别墨逻辑思想可分为三部分:重新评估《小取》篇的地位和价值;论证《墨辩》中的“效”、“譬”、“侔”、“援”、“推”诸种推理形式的性质;论惠施和公孙龙的逻辑。胡适在研究别墨的逻辑思想时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比附,分析出别墨逻辑不同于西方逻辑和印度因明的特殊性一面,这意味着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学科自觉。但胡适将惠施和公孙龙归入别墨学派中加以研究,这种混淆名墨两派的观点招致了后人的严厉批评。  相似文献   

5.
《墨经》的论证逻辑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经》作为中国古代逻辑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具有许多关于论证的精辟思想,涉及到了论证的功用和目的、论证所应遵守的基本逻辑规律、论证的具体论式、对“悖论”的反驳、论证评估等方面。《墨经》的论证逻辑思想主要包含在关于“辩”和“说”的条中,其中的“辩”和“说”都包含了推理论证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墨家总结战国百家争鸣的思维论辩方式,推出辩学元典《墨经》,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典范样式。杂家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兼容发挥墨辩,发展了墨家推理论和语义学,取得重要学术成就,谱写墨辩发展史精彩一页。  相似文献   

7.
墨家总结战国百家争鸣的思维论辩方式,推出辩学元典《墨经》,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典范样式。杂家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兼容发挥墨辩,发展了墨家推理论和语义学,取得重要学术成就,谱写墨辩发展史精彩一页。  相似文献   

8.
墨家对先秦各学派名理论的发展曾昭式被誉为“世界最古名学书之一。” ̄①的《墨辩》在批判性地总结名家、儒家、道家等逻辑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逻辑理论.建立了我国古代系统的概念论体系,在中国逻辑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墨经》最重要之部分,自然是在...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世界逻辑的三大发源地之一,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我们的祖先对世界逻辑的贡献是巨大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逻辑学大家有先秦名辩逻辑学(即墨辩逻辑学)。而受墨辩逻辑学影响的荀子的逻辑思想,在中国逻辑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荀子,名况,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有《荀子》。其中《荀子·正名》篇既是语言学著作,又是逻辑著作。荀子是墨家以后先秦时期重要的逻辑学家。荀子的逻辑思想是建立在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之上,同时又在儒家思想的笼罩之下,因而既在逻辑上有重要贡献,又不能避免伦理,心理因素的渗入。  相似文献   

10.
《墨辨》是研究墨家逻辑思想的主要文献。《墨辩》包括《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和《小取》六篇,它是一部结构严紧,具有相当完整逻辑体系的论辩学。《墨辩》中关于“辞”的逻辑思想是很丰富的,本文仅就其中的部分问题,略作简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沈有鼎对《墨经》的评价是极高的。他著的《墨经的逻辑学》对《墨经》进行了完整和系统的研究。本文试从“辩”、“名”、“辞”、“说”四方面对沈有鼎关于《墨经》逻辑思想研究来探讨沈有鼎对《墨经》研究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百家争鸣是墨辩产生的基础和作用对象,研究《墨辩》的辩论止缪原则和论式,有助于理解《墨辩》作为辩论工具的实用价值。章从分析《墨辩》“诺”的表述含义入手,论证了三类“诺”的辩护特征、功能及作用。  相似文献   

13.
《墨辩》的核心范畴是“辩”,近、现代学者就“辩”的范畴的研究有成就,也有不足;墨家之“辩”是指对同一对象观点相矛盾的双方所进行的争论,这种争论是有结论的,观点正确、论证与反驳恰当的一方为胜;墨家在对“辩”的定义和说明的过程中所提出的“辩”的基本原则是逻辑学的基本规律,“辩”是探求真理的科学方法,认识“辩”是理解墨家、儒家、道家对辩论所持不同态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鲁胜是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的第一人,作为乱世遗珠的《墨辩注·叙》,虽不足三百字,但包涵了丰富的内容,鲁胜提出诸多创造性的见解。第一,鲁胜首次总结先秦名辩的历史,分野先秦名辩源流及流派沿袭;第二,鲁胜首次概括先秦名辨的内容与目的;第三,鲁胜首次归纳了名辩研究的方法等。但《墨辩注·叙》同样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和时代局限,通过对叙的内容及其不足的分析,进而管窥鲁胜的逻辑思想及其派别。  相似文献   

15.
论《墨辩》之辩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辩》博大精深,既有丰富的辩术,又有系统的辩略,仅仅从辩术方面来认识《墨辩》是片面的。《墨辩》有关“誉”、“诽”、“服”、“执”等内容构成了墨家的辩略体系,这个体系是科学的,是墨家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6.
《公孙龙子·名实论》是同《墨经》和《荀子·正名》并列的中国逻辑学三种元典。分析《名实论》的逻辑观,总结《名实论》在中国逻辑史上的理论贡献,比较《名实论》、《墨经》和《荀子·正名》,总结名墨荀三家逻辑观的内在关联性和本质一致性,从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的视域,概括逻辑学一元多表的客观规律,探索逻辑教学和研究的正确导向,就教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7.
正名是先秦名辩逻辑的重要内容,是当时大部分从事名辩研究的学者难以回避的问题.<墨辩>继<公孙龙子>之对正名作了富有创造性的探讨,从正名的定义、正名的内容、正名的方法等方面阐发了<公孙龙子>的正名学说,完善了正名理论.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名辩思想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逻辑学可分为两大派别,正名逻辑学和辩者逻辑学。正名一派的名辩思想多将名、辩与政治、伦理相联系,肯定其在实际运用中的作用,辩者一派多从纯理论角度出发,拓展了名、辩的理论深度。庄五则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全面否定名与辩,使庄子的名辩思想与先秦逻辑学两主要派别均不相同,不仅在先秦逻辑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意义。而且具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虞愚在逻辑研究上的成就主要在因明方面,但他对中国古代名辩学和西方逻辑学也有许多独到的认识。他充分认识到墨辩、因明和逻辑三者可通,可以互相解释,通过用因明和逻辑来比较分析墨辩,既看到三者之间的共性,又发现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其间,也存在一些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用西方逻辑学思想来研究墨学,提出墨家著作里也有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理论.这种用<墨辩>里的一些概念来比附西方逻辑学理论的做法与梁启超的文化现有关.这种研究的积极意义在于促进了逻辑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开了"中国逻辑史"研究之先河.其消极影响在于不利于逻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研究,影响着当今一些学者对"中国逻辑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