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丽 《湖北档案》2013,(10):23-23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出自诸葛亮《诫子篇》中的名句。时隔千年,历史中的人和事早已远逝,然而默诵至此,仍然感到清新澄澈,净洗心灵。遥想诸葛亮当年在茅庐之中,必定经常久久地默记这句话,领会着人生的真谛。我敬佩诸葛亮的傲然之志和济世之才。  相似文献   

2.
自尊自立自强不息──浅谈《大辫子的诱惑》的现实意义袁殿池在对澳门作家飞历奇的长篇小说《大辫子的诱惑》进行编辑加工时,笔直偶然想到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有关“人贵有志”的一段论述。他在《诫外生书》中指出:“夫志当存高远”,而只有一般的志气还不够,接...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三国人物当中,诸葛亮是毛泽东谈得较多的一位,大概也是毛泽东最为推崇的人物之一。早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泽东在《讲堂录》里就说诸葛亮是“办事之人”,他多次提倡人们要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于兴平元年(194)随叔父诸葛玄离开故乡阳都时,已经14岁,正是他人生观开始树立的时期,故其思想的形成,与琅邪一带的学术氛围是分不开的。而且,诸葛氏家族对学术问题的关心也是有传统的。诸葛亮的远祖诸葛丰即以明经为郡文学;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先任梁父尉、后为泰山郡丞,亦当是经由察举而入仕,而东汉顺帝以后的察举对策都是要考试“家法”的。诸葛亮之兄诸葛瑾少游京师,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诸葛亮为学的途径和方法虽与乃兄不尽一致,然从他曾著《论前汉事》一卷(见《隋书·经籍志》及《唐书·艺文志》)及日后的造诣来看,其对学术问题的关心,较之乃兄实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名气的聪明人。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在京剧《群英会》和小说《三国演义》中,都着力描写了他如何舌战群儒,联合孙吴击败曹操的故事。在这场舌战中,诸葛亮先后在激烈的辩论中驳倒了张昭、虞翻等七位对手,接着又针对对方的特点以“激将法”使孙权起兵,以“三气”周瑜而掀起赤壁之战,卒而形成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的确做到了知己知彼,很了解谈话对方的想法和心理态势,并善于采取不同的说理方法一一击破。如果诸葛亮不善于揣度人心,不了解孙权  相似文献   

6.
论王朗之死     
王朗,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他是被诸葛亮骂死的,事见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其时,曹操、曹丕已死,曹睿继位为魏明帝,为迎战诸葛亮率领的蜀军,曹睿拜曹真为大都督,司徒王朗为军师,“朗时年已七十六岁矣”。  相似文献   

7.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读书、求仕一直是广大知识分子的人生必经之路,所以历朝历代,上自官府,下至家族,都很重视教育。家族教育是最基本的,也是全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家训”,便是知识分子家族教育的产物。早在三国时代,诸葛亮即写有《诫子书》,西晋杜预也有《家诫》,但因篇幅少,内容简略而未能流传。而最有名的家训读物则是《颜氏家训》。  相似文献   

8.
当二十一世纪的阳光穿过世纪长廊走来时,《新闻与成才》以更加成熟的形象———《军事记者》展现在我的面前,给了我一片自由驰骋的空间。如果说《新闻与成才》是我相识已久的朋友,那么《军事记者》就是我“一见钟情”的恋人;如果说是《新闻与成才》带我走进了“新闻”的世界,那么《军事记者》将带我走进更加广阔的“新闻”天地,去感受和领略信息时代的“新闻”气息。《军事记者》是我的精神食粮,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养料。每当她因投递晚点“失约”时,我就会心情焦急烦躁,非跑到收发室问个究竟,甚至打电话向函授中心的老师询…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悠悠岁月,漫漫历史的长河中往往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每一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恐怕谁也不会忘记蜀国的马谡。这位不到40岁就当了“参军”的人,刚愎自用,玩忽职守,最终导致了“汉中咽喉”街亭的丧失。由于他的失职,不仅使诸葛亮军出兵祁山,北伐曹魏的计划再一次落空,而且险些造成全军覆没,在山穷水尽时、亏得诸葛亮灵机一动,唱出了“空城计”,  相似文献   

10.
书名是一本书的眼睛,古人对书籍命名是很讲究的。 一、以作者的姓名命名。例如三国时的诸葛亮,其文集即命名为《诸葛亮集》;东晋时的陶渊明,其诗文集即命名为《陶渊明集》;中唐时的刘禹锡,其诗文集即命名为《刘禹锡集》;晚唐时的李商隐,其诗集即命名为《李商隐集》;北宋时的苏轼,其诗集即命名为《苏轼诗集》;南宋时的陆游,其诗文集即命名为《陆游集》;  相似文献   

11.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南阳卧龙岗或襄阳古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相似文献   

12.
最后一次“跑反”诸葛亮没有设过“空城计”,这故事是罗贯中妙笔创造,谭富英们唱出名的。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同志确实设过一个“空城计”,并亲笔写新闻,吓退蒋(介石)傅(作义)军。当时《人民日报》正在“空城”中,搞了最后一次“跑反”。  相似文献   

13.
燕山 《新闻世界》2007,(11):23-23
诸葛亮的善谋善略,却有着灾难性的后果。 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成为了公认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我一向无“周郎癖”,固然因为自己不辨音律,也因为今天戏剧取材不外于稗官小说。小时好读《三国演义》以为那是写真实历史,后读了《三国志》才知道《演义》有一大半属于作者的艺术虚构,有关诸葛亮的事,如“借东风”,“草船借箭”、“过江吊孝”等等都属于作者的想象。因作者高明,这样虚构,非惟不为全书之玷,反而使后人读之增加情趣,移上菊坛,增色不少,但总不能作为史实来看待吧?  相似文献   

15.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当年诸葛亮初见姜维时曾“慌忙下车而迎,执维手曰:‘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这个备受诸葛孔明器重、姓姜名维字伯约的年轻人,就是天水郡(今甘肃省天水市)人。  相似文献   

16.
阅读报纸杂志,“付诸于实践”、“见诸于某报刊”之类的用语时有所见。其中“诸”字用法不适当。“诸”系古语词,亦称文言词。在汉语里其意项最常见的有:(一)众,各。如《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亮身率诸军攻祁山。”“诸军”,即各部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译出来就是“诸葛亮亲自率领各部攻打祁山。”(二)“之于”的合音。从语音的角度分析,因其读音分取“之”字的声母zh和“于”字的韵母u,故有合音词之称。如果从语法角度分析,因其兼有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双重  相似文献   

17.
从当年被奉为后现代经典、被大学学子项札膜拜的《大话西游》,到今天脍炙人口、甚至斩获政府奖项的新编武侠剧《武林外传》,从当年“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的王朔小说的流行,到今天《百家讲坛》上易中天“帅哥(诸葛亮)”、“(韩信)风湿性关节炎”等今语古用的大受追捧,后现代的浪潮自20世纪80年代登录中国后一路走来。到今天已经达到全胜之势。这一现象的突出表现正是时下后现代元素在电影、电视中的大量使用。  相似文献   

18.
《新鲜活死人的诗》中“一心召请什么什么的耿耿忠魂”,经校勘经作者改订过的剪报,“什么什么”原作“岳飞诸葛亮等”,兹改回。同篇“美人螓首变成狞猛的髑髅”,原注有出处,兹补上:“黄震遐作诗剧《黄人之血》中的一句名词。见《前锋月刊》第七期(一九三一年四月)。”《财神还是反财神?》。《财神的神通》中:“中国的小财神……十分谦虚,对人说:我们并不是财神,不过是‘小贫’,而已。”原未注,兹补上:“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第二讲)中说:‘其实中国的顶大资本家,和外国资本家比较,不过是一个小贫。’”  相似文献   

19.
《诫子书》是诸葛亮修身立志的名篇,全文篇幅简短,但极其精练,简洁明了的百十字,阐述了诸葛亮修身立志的格言。《诫子书》中的立志思想是诸葛亮自己一生的反映,也是对古代先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满城尽带黄金甲》在12月中旬上映,是今年中国电影“大片之战”的收官之作。因为《英雄》和《十面埋伏》而毁誉参半的张艺谋导演,在《夜宴》和《墨攻》两部同类型电影抢先上映之后,第三度祭起“古装动作大片”的不二法宝,希望能在群雄并起的今日,扛住中国首席商业兼艺术导演的至尊大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