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登高是中国古代文人常有的一种生命体验,他们通过登高望远来感荡心灵,并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在这些诗歌中,哀痛、苦闷、悲心、豪情、壮志等各种情感得到了抒发,生命意识得到了张扬。  相似文献   

2.
《宋词三百首》中登高题材内容丰富,词人在登高题材中或借伤春悲秋来抒发闺阁之音,或登高怀古,或表现战乱时代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体理想失落的压抑苦闷。  相似文献   

3.
杜甫《登高》一诗,千古绝调,前两联重在表现诗人的宇宙意识,后两联重在抒发个人的文人情怀。读懂《登高》,可以培养读杜诗的真兴趣,进而读懂杜甫的真人生,以比况自己的当下,提高觉解层次,提升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4.
情感抒发既可以直接吐露,也可以借助于物,通过描绘事物抒发情感。这个"物"就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情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借物抒情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情感的抒发更加生动。如何通过物抒发情感呢?一、选取的物要与抒发的情感有契合点所选择的物必须要与自己的情感抒发密切相连,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相似点,这也是借物抒情  相似文献   

5.
在古诗词中有一类登临或登高主题的作品,这类诗词很常见,可以说,每一首登临或登高诗词的诞生,往往也伴随着一个作者自我形象塑造的完成.韩愈说过,“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登临或登高主题的诗词大多缘于作者内心的不平.当然,“不平”有多种,可以是迷茫孤独,可以是愁伤凄苦,也可以是压抑不快,还可以是悲慨激愤等等.往往在这些情况下,登临或登高就成了诗(词)人抒发情感,一吐为快的一种独特方式,“鸣”的结果就是登临诗的产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诗(词)人内心积压的东西得到释放,从而产生暂时的心里安慰.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也就完成了对自我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6.
阮籍的《咏怀诗》继承文人五言诗抒情遣怀之余绪 ,进一步以个人情感为主要表现内容 ,自说情话 ,简约洗练 ,达到了前人所没有企及的境界 ,使文人五言诗最终摆脱乐府诗歌的影响。它所表现的情感抒发了当时士人的共同情感 ,其迷离格调下展示的悲剧意韵深深影响着后代诗人  相似文献   

7.
五代乱世,武人横行、文人南迁、斯文扫地的五代文人的人格发生剧变,儒道的传统人格受到乱世的冲击,文人情感意志卑弱,人生体验偏狭,作品言浅意俗。诗人常以回忆和梦幻的手法,通过灰黯、凄冷的意象,浅俗平直的语言来抒发凄凉和悲伤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苏轼正式提出了文人画的概念,书画结合中追求自我情感和"不求形似"的表达,文人画"不求形似"的理论呼声随着文人画家队伍的不断壮大愈来愈高,更多的文人画家在创作中躬身践行。元代是文人画发展兴盛的特殊时代,更加追求"不求形似""逸气""意趣"、自我情感的抒发,但"不求形似"理论的崛起、高涨和实践却不是同步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陆机的抒情赋成就较高。通过抒发自己对故国、故乡、家族、亲人以及自身的真实情感,陆机在作品中塑造出一个在现实中徘徊挣扎的文人形象。这个形象既有敏感脆弱、情感丰富、高傲自负的一面,又有坚忍不拔、深藏压抑、自卑妥协的一面。从广义上来讲,这个文人形象既可以是陆机,也可以是西晋时期整个文人群体的现实写照。  相似文献   

10.
词史的发展是一个文人化的过程,随着文人作词的广泛化,词所抒发的情感内涵和抒情方式也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情感内容而言,经历了从单纯的儿女艳情到与身世感慨、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的提炼和升华;从抒情手法而言,则经历了从直接抒情到借景抒情、寄托比兴的多元化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受中国传统诗学发愤著书说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创作历史剧时有着强烈的情感倾向:抒发作者科场蹭蹬、知己难遇、去位巷处的忧愤之情。情感支配创作心态,进而表现为历史剧创作中题材选择的现实写照性与主旨表达的自喻性、补偿性。文人创作的历史剧不仅展示了历史剧作品所描写的既往历史,也反映了文人剧作者身处其中的当代史以及文人剧作者个人的命运史。  相似文献   

12.
采薇 《课外生活》2020,(7):38-39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的文人五言诗选辑,诗人抒发了生活的苦痛、内心的幻灭以及灵魂的沉论与觉醒。在抒情的过程中,诗人常用天上的星辰来喻情,使诗文意境深沉悠远、情感婉转凄切。  相似文献   

13.
朱少山 《语文知识》2014,(12):21-26
在我国的历史传统中,“君子登高必赋”(孔子语)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和心理情结,“不歌而咏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班固语)。登临赋诗往往成为文人集体无意识的行为,陶渊明《移居》:“春秋多佳节,登高赋新诗。”在正月初七、十五以及重阳节,文人常常会登临高处,即兴赋诗;即便不是在佳节时候,文人也喜于“登高望远”。由此,登高题材的诗歌成了古代诗苑中亮丽的风景线之一。  相似文献   

14.
气象现象是自然现象,也是文学所反映的重要对象和内容之一,它与人们的情感生活也息息相关。本文以部分中外著名诗词文赋中的一些实例,论述气象现象与人们的情感抒发的关系,阐述人们可以借助气象现象抒发情感,同时在某些气象条件下,如季节更替、风云变化、雨雪飘落和天气的阴晴冷热等,均能触发或促进人们的情感抒发。  相似文献   

15.
汉代上层文人歌诗的创作以王室成员为主,他们以楚地特有的声乐系统“楚声”来创作歌诗,形成其特有的悲情特征;平民文人歌诗创作,与上层文人歌诗的悲情主调相一致,然而它将《诗三百》单纯的、尚与诗章的特定场景和情感主题有所游离的“兴”,转化为与抒情主体的行为、心理感受相联的某种景观,从而使情感的抒发又有了一个特定的、感性化的空间.但汉代文人歌诗远不如民间歌诗兴盛,究其原因,不仅有其楚声音乐系统的先天不足,而且还与汉代重经、赋的经国方略有关,从而导致文人歌诗创作难以成为普遍行为.  相似文献   

16.
词具有世俗化、市井化的特点,兴起之后成为封建文人乃至普通民众情感抒发的重要载体和交流"虚拟情感"的主要渠道。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娼妓文化的兴盛、封建礼教高压下妇女情感的抒发等原因导致了"虚拟感情"在词中大量、集中出现。从文体方面的原因讲,在宋代小说创作并不成熟的情况下,词比诗更擅长表现幽隐深微的细腻情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文学中存在大量登楼抒怀的作品。登楼能激发作家的情感,这种情感多是愁思。登楼抒怀的作品体现出文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在写景状物、情感抒发,甚至在时空意识上形成了一些模式化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有明一代,商品经济高速发展。文学不再只是统治阶级与传统知识分子训导教化或者抒发个人情感的工具,也是流传于市井供人娱乐玩笑的消遣品。文学消费性导致与文学创作相关的因素出现如下变化,即流通途径商业化、作品审美世俗化、消费对象市民化、文人创作功利化。上述变化催生了通俗文学的崛起和明诗的式微。  相似文献   

19.
在学前教育中,情感情绪是促进幼儿早期社会行为的一种原始动力系统,幼儿只有在学会适当地表达情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向良好的情感发展,才有可能学会调节自己的情感,正确对待周围事物,使其在情感的氛围中发育、生长,激发起更高的社会性情感。音乐是擅长抒发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由情感而引起。  相似文献   

20.
登高类诗歌是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登高意象是体验登高类诗歌意境的前提条件。文章从六个方面剖析了唐诗登高意象,这些意象一方面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心理历程,另一方面体现了他们的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