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及学业成绩测验对吉林省四所地方高校的1170名在校师范专业学生进行测验。测验表明学生存在较为普遍的学习倦怠现象。经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学习倦怠存在年级、专业以及家庭来源方面的差异;学业成绩存在性别和专业差异;学习倦怠的三个维度对学业成绩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采用连蓉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对四所地方高校的1170名在校师范专业学生进行测验。测验表明高师生存在较为普遍的学习倦怠现象。通过差异检验发现:学习倦怠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存在显著的学习倦怠差异;不同专业学生存在显著学习倦怠差异;农村学生在情绪低落、成就感低以及倦怠总分方面都显著低于县城、城市学生。  相似文献   

3.
研究采用连蓉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对吉林省四所地方高校的1170名在校师范专业学生进行测验。测验表明学生存在较为普遍的学习倦怠现象。经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学习倦怠存在年级、专业以及家庭来源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该文采用田澜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压力问卷及学业成绩测验表,对吉林省4所地方高校的1 170名在校师范专业学生进行测验。测验结果表明:高师生承受着明显的、多样化的学习压力。经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学习压力存在性别、年级、专业以及家庭来源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以211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被试,探究学前教育专业成人本科生学习倦怠情况,以及成教生和普教生在学习倦怠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总体学习倦怠情况处于中等水平;成教生的学习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均高于普教生,其中学习倦怠总分及学业疏离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大四学生学习倦怠水平显著低于大一到大三。  相似文献   

6.
运用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三年级学生大规模学业测验数据,对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教师因素、学生因素进行分析。多层线性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班级间差异。来自于教师背景因素的教师性别、教龄和专业一致化程度,教师工作因素中的教师是否兼教等对班级学业成绩产生显著影响;来自于学生背景因素的学生性别、独生与否,学生学习因素中的学生自我教育期待、学习习惯、完成作业方式、课外阅读量、课外学习情况等对学生学业成绩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和学习倦怠量表对285名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承诺和学习倦怠状况及关系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一般,而学习倦怠水平较高,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有显著负相关;情感承诺是其学习倦怠的重要预测变量。可以通过赋予学生专业选择自主权、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以及制定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提高其专业承诺水平,消除其学习倦怠心理。  相似文献   

8.
高师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改进高师院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本研究采用连榕等参照Maslach的量表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对716名高师学生学习倦怠的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其研究结果表明:高师学生的学习倦怠处于中等程度。学生中男生的学生情绪低落显著高于女生;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倦怠的各个维度上差异显著;术科学生比文理科学生更有成就感;城镇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显著高于农村学生。  相似文献   

9.
《中学教育》2015,(4):93-104
本研究对大连市23615名初一学生进行了学习适应性调查、基本能力测验和学科期末测验,然后采用逐步建立多层线性模型的方法,探索了学习适应性对不同学科学业成绩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学习适应性对学业成绩具有直接影响和调节作用。在控制了学生性别等基本变量后,学习适应性对学业成绩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并且,学习适应能够调节性别与学业成绩、基本能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学习适应水平越高,不同性别学生学业成绩的差异越小,基本能力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相对减弱。  相似文献   

10.
运用自编问卷对131名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生测验发现,高师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心理状况总体上是积极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分析了高师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心理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化解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对高职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高职学生学习的状况,采用连榕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对522名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高职学生中学习倦怠的检出率为34.87%,存在较严重的行为不当;(2)理科学生的情绪低落和总倦怠水平高于文科学生;(3)大二、大三学生在行为不当和总体倦怠水平上高于大一学生(P<0.05);(4)不同学业成绩的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各维度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01),结论是高职院校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学习倦怠的蔓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心理测量法、数理统计法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策略、学习倦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学习倦怠三个纬度上,行为不当每题平均得分最高,其次为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四个年级学生存在显著年级差异,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不同学习倦怠的学生其学习策略存在一定的差异.学习倦怠对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都有消极影响.(2)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策略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不同的年级学习策略总体和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两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男女生在元认知策略方面存在显著性别差异.(3)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表现为获得奖学金者的学生学习策略优于不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学习策略的使用及学习倦怠的程度.不同学习成绩学生,其学习倦怠不同,学习策略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采用学习倦怠量表和心理一致感量表对474名中等职业院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职生中普遍存在着学习倦怠现象;学习倦怠在性别、年级、生源地、家庭结构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在专业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心理一致感与学习倦怠呈现出中等程度的显著负相关;心理一致感能够解释学习倦怠中35.4%的变异.基于此,中等职业教育应从改善学生归因风格,提升其心理可控感;开展认知训练,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加强学法指导;传递正能量,提高心理一致感来减轻学生学习倦怠,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4.
当今的数学教育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学习困难,克服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业倦怠.文章对数学学业倦怠、数学积极心理资本进行了问卷调查,利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后发现:数学学业倦怠、数学积极心理资本、数学学业成绩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数学学业倦怠及维度和数学积极心理资本及维度能预测数学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15.
师范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习倦怠是一种持续的、负性的、学习相关的状态。采用问卷法对415名师范大学生进行了学习倦怠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师范生学习倦怠水平较高;男生在总体学习倦怠、情绪低落、行为不当上显著高于女生;理科学生的行为不当显著低于术科学生,但其成就感低显著高于文科和术科学生;不同专业学生在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上存在显著差异;教师支持在社会支持中是当前师范生学习倦怠的最重要的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某地方师范生的高等数学学习倦怠现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地方师范生的高等数学学习倦怠现象较为严重;本科、专科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在各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一、大二学生的倦怠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文史类、经济类、理工类学生的倦怠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村、城镇学生的倦怠程度差异不显著,最后针对学习倦怠现状,提出了调适地方师范生高等数学学习倦怠情况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河北省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完成《成就动机量表》和《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的测验,结合其学业成绩进行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和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结论表明,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水平对学业成绩不具有显著的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的相关表现出了年级的差异;社会体育专业女生的学业成绩显著高于男生的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自拟的《电大学生远程学习效能感问卷》,以江苏电大422名学生为样本,对远程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和专业上的差异以及与计算机水平、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电大学生远程学习效能感总体呈中等水平,个体差异较大;在专业效应上,技能效能感和课程效能感差异显著;远程学习效能感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显著相关;远程学习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对5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情况的调查发现: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接近中等水平,并呈现随年级升高学习倦怠越为严重的趋势;大二和大四的学生更易出现情绪低落,高年级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表现出不当行为,大四学生成就感较低.学生在技术课和专业课中的学习倦怠程度分别好于理论课和非专业课,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维度上差异性显著,学生在技术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中更容易获得成就感;男女生在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两个维度上,男生的得分均高于女生,并具有显著性差异;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学习倦怠最为严重,并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陈瑞 《文教资料》2011,(19):225-227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255名大学生进行了学习倦怠和时间管理倾向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学习倦怠总分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情绪低落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学习倦怠和时间管理倾向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