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2 毫秒
1.
我在几篇关于杂文写作技巧的文章中,曾谈到杂文的三种趣味:智趣、理趣和事趣。杂文的趣味当然不止这三种,谈了这“三趣”,就不得不用些篇幅来谈谈杂文也很重要的一趣,这就是杂文的情趣。 什么是情趣?一般的解释是:人的性情与志趣,亦指意境、情致。情这个字眼,古人认为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样。《三字经》有句:“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讲的就是这七个字。因而,我们也可以说,情趣也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情的价值取向。 对于一般初学者来说,强调小说、散文的讲究情趣,似乎比较好理解。而对于杂文同样强调这一点,却未必能够理解得透彻。这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错  相似文献   

2.
杂文小议     
书生自喜投文网,高士如今爱折腰,扭臂栽头喷气舞,满场争看斗风骚! 这是已故杂文大师廖沫沙在“文革”中受折磨而发出的咏叹。一位文友读后叹曰:“杂文易触最敏感的神经,还是不碰为好。”我却答之曰:“杂文也是一种体裁,报刊上还是要常有的。只要站在人民的立场,喊出人民的心声,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抱着治病救人的态度,还是可以写的。”其实,杂文不仅仅是讽刺、嘲笑、挖苦和揭露,它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表见手法也是千变万化的,要作广义上的理解。宋振庭曾说,杂文这种文体,实  相似文献   

3.
杂文是文艺性评论,形象的说法是“诗加政论”(瞿秋白语)。缘此便想到“诗之六义”。如果不嫌附会,杂文似可作同样的概括。亦曰:“风雅颂赋比兴”。 一 杂文姓“杂”而性“辣”。杂文的特点在于“杂”,不仅意味着题材的杂,而且笔法形式也杂。有杂,才有异彩纷呈;有杂,才有不同的格调;有杂,才有一片生机;有杂,才有无穷的创造和这种变化万千的美好世界。所以杂文是文学,属于“美文”中的一种。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就特地提出过,“杂文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无愧于厕身作家之林的杂文大家,可谓“岐王宅里寻常见”。但是“杂文不辣,味同嚼蜡”,辣体现其功能和性格。因此有位知名的杂文名家认为“杂文是四川菜”。为什么?恐怕是由于杂文带刺者居多罢。讽刺总有辣味,这是我国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4.
杂文创作说来话长,容我陆续成篇,慢慢道来。这次且说“三题”。一曰:什么是“杂文”? 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不过,我们不去说古典杂文、文言杂文,只来讲现代杂文,白话杂文。现代杂文的奠基者是鲁迅先生。他说:“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但如编年,那就只能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起,于是  相似文献   

5.
杂文是文艺性评论,形象的说法是“诗加政论”(瞿秋白语).缘此便想到“诗之六义”.如果不嫌附会,杂文似可作同样的概括,亦曰:“风雅颂赋比兴”.  相似文献   

6.
杂文杂记     
杂文这朵花,近几年来,在各报刊杂志上,日见繁茂。为了让这朵带刺玫瑰开得更加鲜艳,研究一下杂文的写作技巧,似并非无益。我在读书、写作之余,拉杂记下了下面这些关于杂文的杂感。无以为题,故名之曰“杂文杂记”。  相似文献   

7.
上面我们谈了“杂文三贵”的第一贵,叫作“有新意、有独到见解”。现在我们来谈谈第二贵、第三贵。二贵在有“杂文味”。杂文杂文,就该有“杂文味”。没有“杂文味”还算什么杂文?!现在,有些杂文并没有多少“杂文味”,什么叫“杂文味”?对这个问题,是有不同理解的。这里,我先介绍一下几位著名杂文家的说法。马铁丁认为,“杂文味”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最直接最迅速地反映现实;第二,可以理解为广博的博。要“厚今薄古”,从现实出发,又要“古为今用”,引用若干古典;第三,要构思精巧,  相似文献   

8.
林帆同志告诉我,收集在这本集子里的,有一般的散文,也有旅游小记,不都是纯粹的杂文,而又近于“旁门左道”。本拟名之曰《旁门杂集》,后来有同志认为此题欠雅,乃以“自序”篇名为题。其实,杂文就是无法归入哪一类的散文,杂文从来就是拉拉杂杂不入“流”的短文。其中,如司马迁的《项羽本记》的“太史公曰”一段,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有借古讽今、指桑骂槐的意思。明清以来的笔记、野史中,更多有鞭辟入里或皮里阳秋的针砭时事之作,如《聊斋》等,更多用白描的手法,或假托狐鬼,以描写官场的各色面目。但这些,都没有特别归入杂文一类。  相似文献   

9.
杂文六弊     
写杂文本来不是一件令人望而生畏的事,许多杂文家,竖旗文坛,横扫千军,誉满当世,而现在弄得有点玄,坊间出书。大学讲义、名人演讲,喋喋不休地谈杂文作法,似乎写八股,怎样破题,怎样起讲、入手、起股,怎样束股;一些杂文说教,也诌些“短小精悍”、“因小见大”、“尖锐洗炼” ,“匕首投枪”之类的天经地义、不说也明的多余话。所以写杂文的,拿起笔来,如扛千斤之椽,惶惶然不知所措。况且杂文界有一种通病,如谈“针砭时弊”,则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罗列一大堆。杂文需要“针砭时弊”,李夫说报纸要有  相似文献   

10.
杂文,是带有文学特色的一种议论文。从杂文议论的话题来看,大致有这么两种:一种所议是“事”,一种所议是“理”。因而,我们也就可以把杂文分为这样两个大类:一个是“说事”的,一个是“说理”的。  相似文献   

11.
杂文是中国报坛的一朵奇异花葩。作为时代“感应的神经”,它理所当然地具有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强的新闻性,又比一般新闻报道更富艺术性。“五四”以来,杂文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息息相关,革故鼎新,激浊扬清,揭露阴暗,抨击对弊,表彰先进,发扬正气,对社会的前进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杂文一身兼备新闻与文艺两种属性,广大读者、新闻编辑乃至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很喜爱杂文。毛泽东  相似文献   

12.
在杂文界和新闻界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不少杂坛骁将、杂文名家往往出身于新闻记者,而许多记者往往又是既作杂文又写新闻的“两栖人”;杂文和新闻每每又是结伴而行,像孪生兄弟一般出没于各种媒体。这种现象说明,杂文和新闻虽然分属于不同的文体,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有思考一番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杂文的选题     
前几年,新闻界提出了一个新颖的口号:多写“带响”的新闻。“带响”主要就是指的选题。一篇杂文、一篇新闻的社会效果如何?关键是看选题是不是“带响”,带响的“选题”引出“带响”的效果。所以,学习一篇好的杂文,也首先是学习它“带响”的选题。选题要“新”。杂文作为社会“感应的神经”,是最直接、最及时反映现实的一种文体,它对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随时遇到和出现的需要褒贬的事物,应该敏感和迅速地加以反映和议论。当然,杂文紧密配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来选题,范围是广泛的,多方面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形式的,依据杂文的特性,有的选题看  相似文献   

14.
在李庚辰的杂文创作过程中,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始终萦绕着他,那就是对历史的回望与反省。但作者对历史的偏爱并不是怀才不遇之后的发思古之幽情,更不是在冷酷的严冬里躲进历史以做春天的梦。历史在作者的笔下是鲜活的,作者往往根据所论主题的需要而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一如常言所说“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李庚辰往往从历史的事件和教训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来为当前现实服务,从而达到阐明事理,鉴戒今人的作用,李庚辰杂文的这一特点最集中地表现在他的著名杂文《武侯祠·医圣祠·张衡墓》中。该作由作者故乡…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把鲁迅的杂文比作“匕首”、“投枪”。的确,鲁迅在革命斗争中写下的大量杂文,有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战斗性,不愧是现代杂文的典范,就表现方式来说,这些杂文可以说是“诗与政论的结合”,即不仅是一般的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而是刻意追求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情理的融合。正是这一点,使得鲁迅的杂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它给予读者的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感情的熏陶与愉悦。  相似文献   

16.
杂文是一种说理文,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说理是可以说得很富有趣味的。 我们这里说的“理”字,是“道理”“事理”的意思。越是好的杂文,越是富有理趣。把道理、事理说得有趣,是杂文的一个长处,或者说是杂文写作的一个基本的技巧。 人们平常有句口头语:“你说话得讲点儿逻辑……”这个“逻辑”,就是说理的方式方法。下面,我们就先从几种逻辑来谈谈杂文的理趣。 一、形式逻辑的理趣 形式逻辑本身就是很有趣的一门学科。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它会让你涉及到许多有趣的故事。下  相似文献   

17.
近来好读杂文,于各报端屡见佳作,揣摩之余,偶尔记下几句观感。现摘抄几段有关《文汇报》副刊《笔会》杂文之札记,依原作发表之先后为序,拼凑成交,姑命篇曰《评点录》。写“乘凉不忘种树人”这个意思的杂文很多,也出现过几篇不错的作品。读了3月28日《文汇报》上披露的《种树乘凉赶路》(作者江干)却仍有一番新的感受。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常有一些杂文名家的笔谈见诸报端,拜读再三,获益良多。鄙人亦好杂文,上学时爱读,后年岁渐长,阅历亦增,由爱读杂文、爱谈杂文,到慢慢地动起笔来写杂文了;起初,发表于地、市小报,近年来中央和省级报刊也连连问津,且有幸忝居“省杂文协会常务理事”之列。回顾在杂文创作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的足迹,千般感慨,化为一句——“我谢杂文惠赠多!”一谢杂文,教我以坚定的立场。古人有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杂文的讴歌光明、鞭鞑腐朽,匡正时弊、移风易俗,比小说更明快,比诗歌更激越,比戏剧更集中……。它象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看准痈疽,用力划去,即  相似文献   

19.
说来凑巧,从《西安晚报》上读了陈仓先生《盛世需要危言》一文不久,便从一文友那里得到一本《陕西杂文精选》(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精选》)。陈先生的文章,说的是作者自己对~杂文作家荣获全国大奖的感慨。他将当今中国称为“盛世”,将杂文喻为“危言”,纵论了”盛世”与“危言”二者互为作用、相得益彰的关系。待读完《精选》之后,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杂文不难写,只要掌握好“三段论式”就是了.这里所指的三段论式,大抵是开头引出一个可资生发的由头作“兴”;然后撷取报章杂志上某些相应的材料加以印证,过渡到发挥和议论部分;最后用点睛之笔带出几句警策总其成.于是功德圆满,大作告成. 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如果杂文真有程式,那就不是战斗的杂文,而是杂谈八股了.内容决定形式,杂文利似匕首,快如投枪,具有短小、泼辣、犀利和明快的特点,正是内容与形式统一的体现,是因为杂文的特点在于“杂”.这个“杂”,除了要求题材广泛,内容的“杂”而外,当然也要求形式的“杂”:短小精悍,还要不拘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