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暴力是一种规训权力,导师运用知识权力行使冷暴力以达到管教目的。它往往给学生造成一定心理伤害,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从作为与不作为两个维度来看,可以表现为"语言冷暴力"和"态度冷暴力"两种普遍形式中的隐性规训。为远离导师冷暴力,应从反思教师权威、审视规训心理以及重建导学关系来解决。  相似文献   

2.
教育"冷暴力"是相对于体罚等暴力行为而言的一种"精神惩罚",常见的手段包括对学生态度冷淡、放任、嘲讽、区别对待等。受访者认为教育"冷暴力"出现的首因,在于"教育理念中缺乏对学生自尊心的重视与培养"(78.2%)。其次分别是老师只根据学习成绩来评定学生,对差生"贴标签"(66.0%);老师压力大,不愿多花时间对差生耐心教育(45.7%);提倡惩罚的传统教育理念作祟(39.6%);不能体罚学生,老师的"冷暴力"是无奈之举(24.5%)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施行冷暴力的角度入手,揭示学生课堂上的"漠不关心"对师生双方精神上造成的隐性伤害,并由此究其成因,剖析危害,提出用"修己安人"来融化"冷漠",用"和"文化来消解冷暴力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2011年10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调查显示,80.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教育中"冷暴力"现象普遍,72.4%的受访者承认上学期间遭受过老师的"冷暴力"。于是尚还没有认识研究清楚的"教育冷暴力"成了2011年的热词!虽然过去了一年多,但目前对教育冷暴力的界定仍较模糊,对它的危害和影响以及与正常教育的区别没有搞清楚,是因为没有系统地进行科学地研究。本课题组展开了对教育冷暴力的系统调查研究,本文是对欠发达地区的一所普通高中部分学生的调查报告,通过调查认为,基础教育学校高中阶段教育存在教育冷暴力,报告对教育冷暴力的分布情况作了分析,并就此次调查的结论作了规避教育冷暴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教育冷暴力?目前关于教育冷暴力定义的讨论,据初步统计国内外有30多种。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教育冷暴力是指在基础教育学校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有意和无意的不公平对待方式,致使对方的精神上感受到侵犯和伤害的行为。笔者把教育冷暴力分为四类:语言冷暴力、制度冷暴力、行为冷暴力、网络冷暴力。  相似文献   

6.
冷暴力是一种规训权力,导师运用知识权力行使冷暴力以达到管教目的。它往往给学生造成一定心理伤害,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从作为与不作为两个维度来看,可以表现为“语言冷暴力”和“态度冷暴力”两种普遍形式中的隐性规训。为远离导师冷暴力,应从反思教师权威、审视规训心理以及重建导学关系来解决。  相似文献   

7.
社会高度关注的"教育冷暴力"成了2011年教育领域的热词,但"什么是教育冷暴力?""它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危害的程度如何?""施加教育冷暴力是谁?"等一系列的问题,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搞清楚。根据教育冷暴力的表现形式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对三所普通高中74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本文就调查内容、结果统计、数据分析以及建议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校园冷暴力"是通过语言嘲讽、故意忽视、躲避、冷漠、轻视、疏远和漠不关心等方式致使他人精神和心理受到侵犯和伤害。冷暴力不仅造成学生之间的差距和疏远,而且会给他们带来终身的负面影响,是亟待解决的校园精神与心理伤害问题之一。微观解决策略主要有科学运用教育冷暴力,教师自我成长发展,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办学等。  相似文献   

9.
何谓教育“冷暴力”?从心理学上来说,“冷暴力”是一种精神虐待,与显性暴力不同,它是一种软性暴力,具体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  相似文献   

10.
袁浩 《教育》2012,(3):5
近段时间以来,从"绿领巾"到"红校服",再到如今的"学生登报道歉",教育"冷暴力"频现,使得公众在愤怒之际,更感到茫然: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教育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伤害年幼的孩子们吗?一位西方教育学家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  相似文献   

11.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中小学生遭受"教育冷暴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从教师和家长两方面分析了出现"教育冷暴力"的原因,并分别从中小学生、教师、学校、家庭、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等多方面提出了防范"教育冷暴力"的方法和对策,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的教育提供决策参考,使孩子能真正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  相似文献   

12.
正学生犯错,他们最不愿意接受的是什么惩罚?是教师愤怒的呵斥,还是严厉的批评?是教师被迫无奈地叫家长,还是不理不睬的"冷暴力"?为此,我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四项选择中,将近一半学生不愿意接受的是教师不理不睬的"冷暴力"。也就是说,学生最怕的是教师对他们不管不问、漠然视之。明白了这点,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冷战,因为我也曾经采用了"冷暴力"。那天,全体班干部"罢工"了。事件的起因很  相似文献   

13.
家庭"冷暴力"作为传统家庭暴力的新型表现形式,逐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通过对近几年中国知网(CNKI)和维普资讯收录的关于家庭"冷暴力"的含义、产生原因和解决对策的梳理和研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重点,为家庭"冷暴力"研究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校同是学子追求知识的场所,是教师授业解惑的地方。本应是书声朗朗、温馨和睦的港湾,本应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却因暴力体罚学生事件频频曝光而引人关注。掌掴、罚跪、"捆绑示众"这些本不应向学生施加的暴力教育方式,却一次次地被个别老师拿来施威。硬生生的教育暴力,撕裂了家长、社会柔软的心,也刺痛了教师自己。随着人们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增强,像这样的暴力教育方式虽然已大大减少,但以冷淡、放任、嘲讽、孤立的态度区别对待学生的"冷暴力"现象并不少见。因为这种"冷暴力"很隐蔽,不容易受到重视;而这种"冷暴力"主要是对学生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教苑新语     
应试教育成校园"冷暴力"根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将"冷暴力"频发的诱因归结到了"应试"上:"一味以升学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主要考查的是智力素质,甚  相似文献   

16.
论清代的闭关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清代闭关政策,目前中外学者在史书论著中有着一些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认为:闭关政策"是对于十六世纪以后欧洲的海盗商人的不法行为的一种合理的答复",是"弱者对抗强者的一种自卫手段",它具有保护封建经济,防范资本主义入侵的作用.一种认为:闭关政策是资本主义国家和封建国家"两种通商制度的矛盾",而这个矛盾则是"两个社会制度矛盾的表现"."对外闭关并不就是造成中国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刘相娜 《考试周刊》2012,(54):171-172
“冷暴力”是一种对他人的精神虐待方式。女大学生宿舍“冷暴力”危害了她们身心健康和正常工作学习,严重时会危及生命。本文试用伦理学理性分析“冷暴力”背后的失衡点——极端利己主一义.而开明利己主义才是实现宿舍和谐的平衡点。为此.作者依据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的“适度性”来指导明智行为.预防或修复女大学生宿舍“冷暴力”所造成的创伤.从而实现宿舍和谐这一至高“善”。  相似文献   

18.
家庭、校园和职场3个场域中的冷暴力已经成为人生常态,危害程度深,波及范围广。本文通过探究得出,主体人因分别心产生的自卑是导致冷暴力的本体因素;因执著心产生的虚妄知见是冷暴力的关键因素。冷暴力是把双刃剑,施暴者和受暴者二者两败俱伤。冷暴力具有弥散性、迁移性和遗传性。治愈冷暴力的最佳途径是主体自身内心意识觉醒、思想更新、行为转化。  相似文献   

19.
浅论家庭冷暴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冷暴力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一种说法,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它已经成为某些家庭的隐形暴力形式,讨论和关注家庭冷暴力,对于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公私观念源于对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权,各种公私观念的核心是为了解决公与私利益之间的矛盾。中国早期公私观念中推崇"大公无私",贬斥"以私害公"是一个基本取向,并由此衍生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公私观念模式的基础就是实现和完善"公",以公为中心,以公为主体。尚公意识被后人不断地优化,成为人们的政治信念、道德理念和价值目标。公与私在现实中往往处于矛盾的状态中,公私合一、公私兼顾是难以实现的,公与私始终处于背反的境地。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利益的冲突上,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准则是以"公"为先,只有一切为了公利,维护公利,才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最终使得"天下为公"成为社会行为的根本准则,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道德行为规范,对稳定社会秩序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