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罗杰斯在《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一书中指出:共情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场上去想别人"应该"有什么想法和感受,而不是只站在自己的位置去"猜想"问题.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班主任要善于学会"共情",平心静气地从学生的角度体察、关照学生的心理感受,使自己的管理育人方式为学生接受、领悟,从而收获思想上的"共鸣"、行动上的"共振".  相似文献   

2.
共情是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对方的情感、需求、思维的一种心理咨询技术.本文尝试将共情技术融合到日常沟通技巧中,总结出共情式沟通的四步骤:观察重事实、感受重情绪、需求重根源、请求重态度.根据以上步骤,提炼出共情式沟通公式:"我(你)看(听)到……我(你)感觉……因为我(你)需要……所以我(你)想……"本文阐述了如何通过测评、游戏、案例、角色扮演、影视欣赏等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实现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有效运用共情式沟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刘敏惠 《成才之路》2022,(10):76-78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并引导学生在共情的基础上对文本主题和内容进行思辨性解读."三层批注"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并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共情,实现对文本的深度阅读,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章从原始阅读下的预习批注、共鸣阅读下的圈画批注、思辨阅读...  相似文献   

4.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共同体"完成的,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其任务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模式,促进学生有意识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教学活动必须要有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断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师,特别是德育教师,在思想、感情和行动方面必须有较高的要求,做到"心"、"情"、"行"的统一. 一、深入探讨学生个性,全面掌握学生特点 <孙子·谋攻>中所说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用到德育教学工作上来,就是要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取胜"于学生,必须深入学生,了解学生,认真研究探讨学生个性,全面掌握学生特点,做到心有学生,记住学生名字,并了解其性格特点,弄清思想动向.  相似文献   

6.
"情智相长"就是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情感和智慧,共同创造和谐的环境,使双方情感与智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达到师生情智共升的教学效果。情智相长是良好师生关系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一条有效的教学原则。利用情智相长,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师生都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智慧,共同实现生命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课堂教学正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建构"学为中心"教学新常态必须做好三件事情: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设计,基于"学生活动"的教学实施,基于"学习效果"的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8.
外语教学必须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双边活动,教师不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实现"课堂革命",需要全方位升级,其中提升共情意识以增强课堂温度就是一个重要维度。"共情"本来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意指从情绪和认知上理解他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均与共情意识的缺失有关。具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的共情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教师对学生的共情,另一个层面是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的历史人物的共情,简称历史共情。剖析共情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的具体应用可以看到,通过教师的关怀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教学境界的多层次革新,以共情促共鸣,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为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共情能力,笔者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途径设计适用于45人以上的共情训练方案,选取了广西某独立学院经管系3个班级学生作为实验组,3个班级学生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以班级为单位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在授课过程中加入共情训练内容;对照组合班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授课过程中未加入共情训练内容。学期结束时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共情能力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1班大学生的观点采择、想象、同情关心和共情总分均高于对照组,个人痛苦得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组2班大学生共情因子分和共情总均分都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组3班大学生的想象和共情总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点采择、同情关心、个人痛苦得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途径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共情能力,但共情干预方案仍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1.
通过编制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教师共情预测情境调查问卷》和《教师共情预测策略调查问卷》,分别调查教师共情预测能力及其策略,结果表明:教师未能准确预测学生情绪,共情预测能力现状堪忧;教师共情预测策略水平总体正向积极但亟待提高。潜在类别分析结果表明,在共情预测策略上,可将教师分为"策略滞后型"、"策略良好型"和"策略优化型"三种类型;教师共情预测能力水平、策略水平和策略类型分布,不受性别、学科和教龄等变量影响。教师须高度重视预测学生情绪的重要性,自觉增强共情预测意识。遵循全面性和针对性的原则积极开展教师共情预测能力与策略方面的培训。  相似文献   

12.
作业评价要以"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为指导,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关注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采取高分鼓励的办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亲师"之情、促进期望效应的产生等.  相似文献   

13.
陈莹玉 《教育评论》2020,(5):141-144
文本由"情"与"辞"相互交织而成,"情"可以理解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辞"包括语言、结构与逻辑。情辞相生,互为表里,融为一体。回归文本的情辞关系,共情与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维度。共情教学借助语境创设,培养学生共情能力;思维教学探寻"有意味的形式",促进学生思维建构。两者同时进行,相互渗透,不可偏废,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圈子"的形成,加速了危机事件传播的速度与效率,使得信息流动更加快速、便利.但危机事件的全面渗透造成了公众心理和情绪的快速形成、更替与变迁,人们开始正视危机事件中关于"理性"与"感性"的辩证思考.基于此,研究通过危机事件、共情传播以及传播效应的相互关联分析,提出了规律性假设,并应用实证分析进行了具体事例的认知探索.结果表明,危机事件中互联网"圈子"用户的共情传播机制呈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双过程表现,且各假设成立.同时,研究又根据实证中提取的要素特征和传播路径,构建了共情传播要素评价体系,勾勒了危机事件中互联网"圈子"用户的共情传播演化机制与发展轨迹,讨论了共情传播路径探索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圈子"的形成,加速了危机事件传播的速度与效率,使得信息流动更加快速、便利.但危机事件的全面渗透造成了公众心理和情绪的快速形成、更替与变迁,人们开始正视危机事件中关于"理性"与"感性"的辩证思考.基于此,研究通过危机事件、共情传播以及传播效应的相互关联分析,提出了规律性假设,并应用实证分析进行了具体事例的认知探索.结果表明,危机事件中互联网"圈子"用户的共情传播机制呈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双过程表现,且各假设成立.同时,研究又根据实证中提取的要素特征和传播路径,构建了共情传播要素评价体系,勾勒了危机事件中互联网"圈子"用户的共情传播演化机制与发展轨迹,讨论了共情传播路径探索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共情"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教师以换位思考的方式体察学生的情感需要,选取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传达教育思想,激发师生的情感共鸣。简要分析了培养学生"共情"能力的重要性,围绕运用多媒体设备、引入问题教学法、创设自由表达空间等角度探讨"共情"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实例,简明地论述了潜藏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具有含蓄和精警特色的"冷眼光"的文本呈现形式,以及它形成的主要原因和观察人生认识社会的功能,并由此提出中国语文教育界必须重视这种"冷眼光"的养成.  相似文献   

18.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必须认真研究"学情".基于学生学情的初中数学教学应该对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知识体系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学习态度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合适的引导,设置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  相似文献   

19.
刘红 《华章》2008,(18)
求"真"、求"情"是写作的基础,在平时的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求"真"、求"情",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这样,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用求"真"、求"情"去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相似文献   

20.
诸勇 《巢湖学院学报》2007,9(4):163-164
让情感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透视教材、了解学生、贴近生活、触动心灵等来构建学生的情感认同,激发学生的情感释放,从而达到"以情怡人、以情育人"的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