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书简     
……我喜欢短句子。我觉着中国广大读者也乐于接受短句子。汉民族的语言习惯本来也是多用短句。这,古代作品可证。由于受翻译文学作品影响,也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与多音节词的增加,新文学作品的句子变长了。适当的长些,是可以的,但故意地模仿外国人,任意把句子拉长,本来简单明了的一句话,总要拽成鸡肠子似的没头没尾,再故意把它摆扭得古古怪怪,佶屈聱牙,对读者,简直是罪过。曾记得某位新潮作家的一部中篇小说,文中满眼都是长句,句法又十分刁钻,最长的一句近60个字,其中一个定语就18个字。这作品,不硬着头皮读,很难读下去。我怕读这样的语句,读起来胸闷、头疼,出气不顺。偏偏有人爱制造这样长而别扭的句子,何苦呢?近年来作品越写越长,恐怕与句子越写越长也有关。我爱读孙犁散文,特别喜欢他的语言。句子简短,而内涵丰厚,余味悠长,有古典散文遗风。不信,你读读他新时期以来出版的《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远道集》、《无为集》、《陋巷集》……读后你就服了。  相似文献   

2.
谢顾问谢顾问:我是个打字员,喜欢新闻写作。有一个问题我一直不明白:新闻作品不同于文艺作品,因为它是写真人真事的,那么,新闻作品的语言也讲究美吗?北京军区后勤部龚宝瑞龚宝瑞同志:就人而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不爱美?就文而言,讲究美也是各种文体都需要的,所不同的是,不同的文体对美有不同的要求罢了。那么,新闻作品的语言需要什么样的美呢?——简洁美。即叙述简练、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意思明白、肯定,不含糊其辞、犹犹豫像;篇幅短、句式短,读起来顺畅自然,朗朗上口。——朴实美。即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相似文献   

3.
决定新闻作品是否写得生动,富于变化和起伏,首先当然是内容,其次便是语言运用了;遣词造句是否富于变化,语言句式是否灵活多样,这是衡量一篇新闻作品品位高低、质量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篇精品佳作的语言句式的多样化,应像一桌丰盛的菜肴那样。只有色香味俱全,荤素汤皆备,才能引起人们的食欲,满足众多食客的需求。 那么,美文精品的语言句式怎样做到善变多样呢?根据文章内容表达的需要,句式上应从下述七个方面自然结合,使句子错落多姿,异彩纷呈。 (一)整句与散句相融合。人们说话或做文章,常常用一些结构不同,格式各异,长短不一的句子,这种句子叫散句。有时也把一些结构相同的或相似的,字数相等或相近的句子排在一起使用,这种句子叫整句。散句运用得好,可以收到高低起伏、参差错综的表达效果;整句运用得好,可以产生节奏明快、文思贯通、语意显豁、语势潮涌的表达效果。一篇文章中,如果都  相似文献   

4.
重大主题经济报道,是党报的重要报道内容。但是,目前地市报中一些重大主题经济报道仍旧没有摆脱沿袭已久的呆板模式,有的作品与工作总结无异,有的简直就是一堆干巴的数字和概念,令读者望而生厌,难以卒读,生动鲜活、富有说服力、影响力的作品十分鲜见。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党报主功能的实现。因此,改进重大主题经济报道的写作,是当前地市报新闻改革和新闻创新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怎样使重大经济报道活起来,使这类应具有权威性、指导性的新闻作品富有较强的可读性、接近性和与读者的亲和力?许多成功的新闻实践表明,注意寻找…  相似文献   

5.
唐韬论文气     
究竟什么是文气呢? 我们知道,一句句子的构成,或长或短,或张或驰,彼此是并不一律的,因此读起来的时候,我们从这些句子所得到的感觉,以及读出来的声音,也就有高低,有强弱,有缓急,抑扬顿挫,这就是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记者唐·怀特黑特在《简明扼要并非易事》(见《美国名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一书,新华出版社出版)一文中说:“一篇好的报道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讲出来的。我这样说的意思,是指写作要具有对话的特征———仿佛记者正和读者交谈,记者采用这种方法,可避免使用呆板的句式和令人费解的措词。许许多多的初学者往往想方设法按新闻腔的风格写作,其实简单陈述句本来是可以使他们的报道交待轻松一些,作品更容易为人阅读的。他们的这种做法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如果一篇报道朗朗上口,那么它读起来就会流畅、自然。你要是不相信这一点,那么你就试着…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记者唐·怀特黑特在《简明扼要并非易事》(见《美国名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一书,新华出版社出版)一文中说:"一篇好的报道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讲出来的。我这样说的意思,是指写作要具有对话的特征——仿佛记者正和读者交谈。记者采用这种方法,可避免使用呆板的句式和令人费解的措词。许许多多的初学者往往想方设法按新闻腔的风格写作,其实简单陈述句本来是可以使他们的报道交待轻松一些,作品更容易为人阅读的。他们的这种做法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如果一篇报道朗朗上口,那么它读起来就会流畅、自然。你要是不相信这一点,那么你就试着大声朗读写得  相似文献   

8.
洛灵 《新闻三昧》2006,(5):52-53
报纸是大众传播媒介,因此报纸要适应读者的需要,方便读者。方便读者有许多方面可努力,本人从句法的角度谈一点看法。一、句子要短,要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阅读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就会发现,许多句子是短的。当然,短句子最初是适应说书人的需要,但现代汉语的书面语言是从白话发展起来的,最初曾受过欧美翻译语言的影响,长句比较多。后来经过老舍、赵树理等一批作家艰苦探索,形成短句式,更接近口语。然而,近些年又有些人喜欢用长句,造成阅读不方便。现收集一些长句,分析如下。1.定语太多。如:沙12井仅是高邮地区一个特殊区块上的名叫沙埝构造…  相似文献   

9.
把朗读运用于修改中,可以使稿件的语言通俗、流畅、富有散文的韵味,从而提高稿件的命中率。初当报道员时,我了解到一名卫生员探家途中在列车上为旅客包扎断指的感人故事。通过深入采访,连夜写成《重铸手指》一稿,自我感觉不错。连队的一个老乡来聊天,顺便把稿子读了一遍,他不时碰到不认识的字词,有不少句子读得很拗口。我陷入了沉思之中:稿件是写给基层官兵看的,他们读起来费神,就达不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受这位老乡读稿的启发,我一边朗读一边修改,稍有卡壳的地方也不放过。尽量把稿件中生僻、拗D的词语、句子换成通俗易懂、贴…  相似文献   

10.
试把无声作有声──谈漫画“三毛故事”的编写王成玉张乐平先生画的三毛可是出了名,这部作品流传了近半个世纪,在书店架子上从来都是摆出来不久就卖完了。我也是它的一个读者,算起来,还是与三毛岁数不差上下的同龄人呢。我喜欢三毛,我同情他,这种爱之情,延伸了几十...  相似文献   

11.
樊望德 《记者摇篮》2000,(11):24-24,21
在现代社会里,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电视及其他传播工具争夺受众不断加剧,读者花在阅读报纸上的时间是愈来愈少。因此,报纸读者要求适合于快读的新闻版面。根据这种情况,我认为改革新闻版面,便于读者快读便是形势所需。阅读时间问题人们每日的生活都十分忙碌,在忙碌的八小时工作时间之外,电视及其他传播工具已侵占了读  相似文献   

12.
无论何种形式的文章,遣词造句是否富于变化,语言句式是否灵活多样,是衡量其品位高低、质量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么,美文精品的语言句式是怎样富于变化的呢 ?根据文章内容表达的需要,做到下述七个方面自然结合和灵活运用,就会使句子错落有致,异彩纷呈。   (一 )整句与散句融合。人们说话或做文章,常常用一些结构不同、格式各异、长短不一的句子,这种句子叫散句。有时也把一些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或相近的句子排在一起使用,这种句子叫整句。散句运用得好,可以收到高低起伏、参差错综的表达效果;整句运用得好,可以…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般的读者,也许不会引起太大注意,军报4月25日一版左下角不太显眼的位置上,刊登了一篇短稿:《夜宿高原一线班》。这是记者徐文良、杨诚“西藏边防行”系列报道中的一篇。全文不足8O0字,内容似乎也很简单:记者在西藏边防~线的一个吊桥班里,住了一夜,记叙了所见所闻的几件小事。然而,一读,它就会吸引住你,强烈的震撼着你,使你思索再三。因此,它也很值得我们函授学员学习一番。边防一线,往往是处在偏远的人烟稀少的地方,说起来也常常带着一些神秘色彩。大约记者正是抓住了读者这种心理,满足读者了解边防的一种需求,所…  相似文献   

14.
我和段献民同志合作采写的通讯《延天扩地工程——武穴市农业高效模式访谈》受到一些同志的称赞,我思考再三,觉得还是写“追求科技新闻的感染力”为好。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十分重要。每位记者的每件作品出手,总是希望能有更多的读者去读、喜欢读。要达到这一点,除了作品所涉及的题材、事件具有重要性外,就要看作品对读者是不是有很强的感染力。感染力强,就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以致产生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就能很好地起到“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作用。科技新闻所涉及的题材,往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这类作品如果过多地或单纯地使用专业化语言表述,作品就会显得生硬、呆板,以致“圈内人”嫌“不过瘾”而不愿读,更多的“圈外人”则似懂非懂而感到乏味也不愿看。因此,科技新闻更要追求很强的感染力,这是作品有没有生命力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著名记者穆青曾经说过:“要在读者心目中立起一个形象,报道也必须是形象的。我们在新闻写作上需要有所突破,要善于把概念的表达诉诸充实具体的形象,使报道的内容可闻、可见、可触、可感。”但是,我们目前的一些经济类报道在“形象”上却不尽如人意。一些重大主题经济报道仍旧没有摆脱沿袭已久的呆板模式,有的作品与工作总结无异,有的简直就是一堆干巴的数字和概念,令读者望而生厌,难以卒读。生动鲜活、富有说服力、影响力的作品十分鲜见。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经济报道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黄志斌 《出版参考》2006,(2S):22-22
这种形式的“跟风”主要体现在图书:书名上,通过增删更改个别字词或采用相同的句式达到与“被跟风”图书题目相同或相近的效果,以引起好奇心强的读者的兴趣。或混淆读者耳目,甚至以假乱真,搭“顺风车”扩大发行量。而实际上,书的内容与“被跟风”者大相径庭。这种“跟风”方式不被人认同,但发行量却往往不俗。  相似文献   

17.
声响和杂文的艺术效果,具有密切的关系,语气和语调的优美,能够增强语言的魅力。所以,科学地调配声响,注意语调的高低快慢、抑扬顿挫、长短舒促,将使杂文产生音乐美,节奏鲜明,铿锵悦耳,读杂文好似朗诵诗歌,听朗读恰象在欣赏乐曲。对偶,文字协调匀称整齐,用于杂文,读起来节律感强,有起有落,悦耳动听,便于读者记忆、传诵。杂文中的名句,往往使用对偶句式,如“种牡丹者得花,种蒺藜者得刺”,“我们的痈疽,是它们的宝贝,那么,它们的敌人,当然是我们的朋友了”等等。杂文中的对偶,一般不如诗歌、对联那么工整严谨,不必强求平仄协调,字面也允许重复,比较宽松自由,所以使用这种句式的作者甚多。当然,如果上句与下句对得严谨一些,读起来将更加好听。对偶句,除了能够产生音乐美,语言  相似文献   

18.
“被”字句在说话或文章中,同其他句子一样,也是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上下文的关系之中,与别的句式配合使用。因此,它必然要和上文或下文的句子发生这种或那种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也是用好“被”字句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处理不好,自然也会产生某些语法错误。本文所要谈的是“被”字句在与其他句式配合使用时所出现的错误,另外附带提一下“被”字的词序问题。一、与主动句配合使用时出现的错误“被”字句经常与主动句配合使用,运用得好,可以收到极好的修辞效果,如以下二例: ①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  相似文献   

19.
孙犁书评的个性马晓声孙犁先生的书评,无论是在内容上,批评方法上,还是在行文上,都是很有个性的。我想,这与其是一位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作家有关。他所评之书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古代作品;二是当代中年作家的作品。他的书评作品主要有《耕堂读书记》、《读作品记...  相似文献   

20.
有一句话说出来,很可能会得罪我的一些同行:近几年,办报的人越来越多,但同时又使人感到不会办报的人也越来越多。我的依据之一就是报纸上的语病比过去多了,某些“本报讯”简直教人无法顺畅地读下去。糟糕的是,有些作者讳疾忌医,不管语言学专家和内行的读者怎样批评,也不管报刊编辑在“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