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如何"读文悟道"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才能达到读文悟道之境界。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正如古人所云:"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  相似文献   

2.
符颖 《教师》2008,(11):20-21
那么,怎样处理好阅读教学中的“读”,使学生真正在“读”中发展思维、形成能力,真正读出高效、读出实效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阅读课中的“读”,要读出三个层次;而实现这三层目标,必须得抓住三个关键。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  相似文献   

4.
李肖莉 《广西教育》2010,(1):61-61,64
文道结合是我从教十年一直追寻的目标。我认为,体现“文道一体”的语文课,是依托文本的语言文字去感受、领悟、体验情感,进而领悟文章思想内涵的课,这样的课“缘情而悟道”,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付艳丽 《快乐阅读》2011,(13):80-81
第一个关键词是"语言"。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1.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就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古人云:"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  相似文献   

6.
马原 《现代语文》2010,(12):149-150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笔者感触最深的是学生的作文“人”、“文”分离。面对学生作文中的沉疴,我们不应责难,而是要开启学生智慧之窗,使之渐能悟道,自会作文。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人文,文人心,永不失矣”。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读中悟情”“以读代讲”“以读明义”等理念更是深入人心,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读”让课堂情思涌动,异彩纷呈,有的“读”却令课堂生涩枯燥,千呼万唤也枉然。下面,我们通过几则案例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9.
王勇 《教育文汇》2006,(11):47-48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是一篇文情并茂的祭文,全篇自始至终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不但全篇写情,而且写得非常真,非常深。历来被称为“至情”之文。《古文观止》评此文时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声声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记得学这篇文章之初,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朗读,朗读者那凄婉哀伤的声音  相似文献   

10.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读文教学中要体现出美学教育的理念,就要注重一个“情”字,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教育。而“情”是美育的主线、灵魂。用被誉为“美的世界”的语文课本进行教学,自然要注入“情”,突出“情”,使之贯穿于语文科读文教学的始终。在读文教学中,如何做好这一点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感受,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一、课堂教学要立足一个“读”阅读的一般流程是:认知读→感知读→感情读→探究读→积累读。例如:我在教学《春》一文时,对诵读逐步提出“读准,读出语气,读出形象,读出韵味儿”的要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学生在“揣摩朗读”这一环节中,通过对“要重点读好哪些关键地方”的讨论,竟水到渠成地捕捉住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景物特点。在诵读环节中教师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形式活泼多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采用自读、轮读、赛读、分角色读、合作背读等多种形式。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体会、揣摩…  相似文献   

12.
古典诗歌的学习,应该注重“读”,而古典诗歌的教学更要讲究“读”。讲究读诗的艺术,才可能更有效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技巧,领会古人的思想感情,进而感悟诗人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那么,应该如何组织学生读诗呢?这就要靠我们老师的智慧了。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为本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读代讲,读出意蕴,读出感情。“情”自何处来?不是靠教师的简单告知(即这个词要重读,那个词要轻读,这句话要读得快,那句话要读得慢等),而应该让学生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读出内涵,读出智慧,这样,情感之泉才会源源不断。  相似文献   

14.
“这里的省略号.浸透着作者对老师的思念之情.让我们再次读出省略号的意味深长。”课堂上这样不经意的一句过渡语。却留给了学生疑问。一下课。就有学生跑来问我:“怎样才能读出省略号的意味深长?”我诧异而又茫然地示范读了一次.便心虚地打发了学生。这件事一直萦绕在我心头,渐渐产生了一个挥之不去的疑虑:这样简单的示范读,  相似文献   

15.
杨熠 《湖南教育》2003,(8):42-42
古诗“四读”教学法就是要让‘读’贯于整修古诗教学的全过程,把读、讲、想、练有机结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第一是朗读。古诗朗读教学是以读为主体,融朗读技巧训练与语感体验于一炉的教学过程。首先,我们要教学生用普通话。符合诗歌内容的语气和语调读古诗,要读得朗朗上口。其次,要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读好韵脚字,进而读出韵味,另外,要指导学生运用语速徐  相似文献   

16.
李霞 《四川教育》2004,(10):39-40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为本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读代讲,读出意蕴,读出感情。“情”自何处来?不是靠教师的简单告知(即这个词要重读,那个词要轻读,这句话要读得快,那句话要读得慢等),而应该让学生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读出内涵,读出智慧,这样,情感之泉才会源源不断。  相似文献   

17.
片断一精读赏析课文,入境明理动情1.抓场面,读中入境师:课文中哪些地方描写得生动形象,最让你感动?该怎样朗读呢?生:我觉得第七节描写得形象生动。“震荡可怕极了……轮船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师: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生:应该读出撞船时的紧张、危急和混乱惊慌的语气。师:你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吗?大家听后评价。生:没有读出惊慌混乱的语气,读的节奏要快些。生:他读得很好。我觉得我读得表现力还要强些。师:那就让我们欣赏吧。(学生读得入情入境)2.抓对话,读中明理生:我觉得哈尔威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对话最生动。师:最让你感动的是…  相似文献   

18.
文学即人学,人学乃情学。不知情,无以知文,诗词尤如此。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主性情,不贵奇巧”,显然,诗词是诗人借以“言志”、“达情”的载体。诗人或缘情布景,或借景言情。故而,在学习诗歌时,若能以情驭诗,将诗情作为贯穿、理解全诗的主线,便能牵一“情”而动全诗,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9.
细读苏东坡那八十来字的《记承天寺夜游》,我顿生疑惑:一是起首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具体得近乎哕唆,依我之见,此句只需一个“夜”字即可.但古人一向强调炼字,问题似乎没这么简单:二是收束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人”是自嘲语.还是悟道语?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一面咬文嚼字,一面广搜博求.终于认定“闲”字是理解本篇文字之锁钥,下面是我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汉字既是历史的“活化石”.又是流动的文化史。其最早的称呼叫“文”.和“文化”、“文明”共享一个“文”字,足见其关系的密切。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序》中说:“文字乃社会文化之一要征。于社会之生产状况与组织关系略有所得.欲进而追求其文化之大凡,尤舍此而莫由。”他的这番话,并非夸大之辞。“文”是独体的、不町分解的,多为象形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