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收藏的两百多本《集邮博览》杂志里,有一本封面盖有两个邮戳,内页已经泛黄(如图)。这本被我珍藏了二十多年的《集邮博览》杂志。看似普通却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每当看到它,我便想起我与它的故事。初中时,我在一个同学的影响下开始集邮。从开始的收集信销票,到后来收集成套新邮票。邮票收集多了,感觉到集邮知识的不足,于是开始购买集邮类杂志阅读。  相似文献   

2.
我从事集邮已60载有余,涉足矿物宝石专题集邮也已近30年。数十年的集邮经历让我感受颇多,比如作为一名集邮爱好者,不论从事哪种类别或方式的集邮,都离不开对收集到的邮票邮品及其相关资料的整理,这是集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好这件事,既便于观赏邮票、掌握相关信息,又能从中学到知识、锻练做事能力。  相似文献   

3.
对一个初集世界杯足球赛主题邮票的集邮者来说,我觉得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个是邮票的有害发行问题,一个是怎样识别为历届杯赛发行的邮票。先说说有害发行问题。邮票是集邮者收集的主要对象,毫无疑问,但並不是说所有的邮票都具有收集的价值或同等收集价值。被一些国际集邮组织,如国际集邮联合会、美洲集邮联合会宣布为属于有害发行的邮票,就没有很大的集邮价值。  相似文献   

4.
集邮九问     
1.您是何时开始集邮的?我在中学时就开始收集邮票。集邮的目的是从邮票上学习一些知识。20世纪50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看见姐夫在摆弄邮票,我凑了上去,看来看去就产生了兴趣。还记得  相似文献   

5.
随着邮票的产生,人们开始集邮。随着所发行的邮票种类的激增,已经没有一个人能够收集齐全世界的邮票了。即使想收集齐近几年的邮票也相当困难,因此专题集邮自然应运而生,成了当今集邮的主流。专题的选择是因人而异的,国旗邮票以其漂亮和奇特的图案吸引了众多的集邮者。当我在中学时期刚接触到外国邮票时,就被一些非洲国家发  相似文献   

6.
"集邮博览"2004年第5期和2005年第2期分别刊登了单留和苏立征先生两篇介绍黄道十二宫邮票的文章。本人也是这一专题邮票的爱好者,根据我收集的邮票资料,想对上述两篇文章作一些补充,并提一些不同的意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7.
集邮乐无穷     
我小时候就喜欢攒邮票,把漂亮的邮票从信封上剪下来,泡上水,再拿出来放在玻璃板上晾干,然后收藏起来。那时收集邮票不像现在需到邮局预订才能收集。起初我不懂集邮,与人来往通信也不多,因此,没有攒多少邮票。参加工作和成家后,更少有时间涉猎集邮。  相似文献   

8.
《上海集邮》2002,(10):46-46
江苏樊旭东问 我因80年代末《集邮》杂志上黄明心一篇介绍瑞典邮票雕刻大师Czeslaw Slania的文章,而后一发而不可收拾,痴迷于Slania雕刻邮票的收集,至今已收集到近千种,虽说前两年得到一份美国《Czesoaw Soania  相似文献   

9.
《收藏》2006,(8):48-51
夏衍与马任全的遭遇 上海著名集邮家马任全是一位民族资本家,20世纪50年代初期,与他交往的集邮家中有一位是当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市文化局长的夏衍。夏衍常到马任全家看邮票、聊邮票,有一次,马任全谈到想把自己收集的邮票捐献给最可靠的收藏者——国家博物馆。夏衍非常支持,还一起商议了该捐哪些邮票。经夏衍事先联系,马任全毅然将一部中国邮票全集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图1)。  相似文献   

10.
九问     
1、您是什么时候开始集邮的? 起因是什么?1964年上小学三年级时开始收集邮票。当时我母亲的两位同事喜欢集邮,一位姓孙,一位姓钱,两人相当投入。母亲带我去他们家"开眼界",在一大摞邮册、五彩缤纷的邮票面前,我羡慕得不得了,他们都送了点邮票给我。  相似文献   

11.
当前,初集邮者大致从收集新发行的邮票开始集邮,再进一步便收集首日封——贴有当日新发行的邮票,并且盖有当日邮戳的信封。集邮为什么要收集信封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开始收集实寄的军邮封片筒,涉猎清代、民国、解放区和新中国几个历史时期。从收集邮票到收集实寄封,这是我集邮爱好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13.
为您答疑     
《集邮博览》2001,(7):22-22
《集邮博览》为您答疑编辑同志:您好!去年,我收集到两枚邮票,请问您这两枚邮票是哪个国家或地区发行的,是否花纸头,请尽快答复,期盼佳音,其铭记为:Umm—al—Qiwain DI SIZU面值:25men 福建读:蔡加付  相似文献   

14.
集邮九问     
耿守忠 《集邮博览》2010,(10):10-12
1.您集邮的起因是什么?谁是您最钦佩的集邮家?我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集邮,当时我父亲在河北邯郸陶瓷厂工作,长期驻外,经常给家里写信,信封上贴有好看的邮票。我把这些邮票收集起来,由此便爱上了集邮。这时我就读在邯郸市第二中学,我的同学屠幼生,他父亲在铁路部门工作,给他收集了不少邮票。我们经常互相观赏和交换邮票,更增加了集邮的乐趣。  相似文献   

15.
三、对当代集邮研究的思考与前瞻集邮研究发展到现在,让我看,整个集邮研究的领域,分五大版块比较全面: (1)邮品研究——传统集邮研究,或叫它“微观研究”。(2)邮史研究——各类邮政史(含邮驿史) 邮票发行史集邮活动史(3)专题、专史的邮品运用研究——包括选题与邮品的收集、运用。(4)集邮的社会功能研究——对个人,对社会。(5)集邮发展战略研究——目标与实施。  相似文献   

16.
对发展集邮业务的理论思考一、集邮业务的属性集邮是以收集、鉴赏和研究邮票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集邮源于邮票、邮票又源于邮政通信收费方式。邮政开办集邮业务是适应社会需求顺理成章。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邮政就开办了集邮业务,是一件很有远见的举措。邮政办理集邮业务有两大好处:  相似文献   

17.
我从年轻时就喜欢邮票,但真正开始集邮到现在也就20多年,开始我只重收集邮票,而不重邮识,也就走了不少的弯路,交了学费不说,还真弄不懂什么是真正的集邮。这些年集邮的体会告诉我,结交一些邮友对集邮很有益处,例如我自从认识张振声以后,在他的帮  相似文献   

18.
集邮手抄报     
正儿子放学回家拿了一张大厚纸,说老师让家长帮着做一张手抄报,想来想去不知道做什么内容,看着偌大的一张白纸,真有点"老虎吃天—无从下嘴"的感觉,最后向正在整理邮票的我求援。好长时间没有整理邮票了,这不刚将这一段时间收集的编年票剪片倒在桌子上,准备挑选泡洗,看着一张张花花绿绿的邮票,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就帮你做份集邮手抄报吧",我高兴地说。"不行不行!"儿子回答得很干脆,"集邮手抄报好看吗?"说实在的,现在的孩子喜欢集邮的还真不多,即使我天天摆弄邮票,家里书橱里全是集邮类的书刊,可儿子根本不喜欢集邮,"一张张小纸片有什么好看的"是儿子的"至理名言",其他的小孩写信的都少,见到邮票的也不多,还谈什么喜欢?比起悠悠球、奥特曼来,集邮的诱惑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相似文献   

19.
黄山 《上海集邮》2004,(7):22-23
去年8月,江西曾仲来信与我讨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地方邮票”。他已收集了不少这种“地方邮票”及其首日封。说起来很惭愧,我在美国集邮十几年居然没听说过这种“地方邮票”,于是赶快上网查寻,但网上有关资料不多。此后,我进入一  相似文献   

20.
黄履中,1925年出生,浙江黄岩人。1968年开始集邮,主要收集解放区邮票(西北、东北、中南),兼集美国邮票。 上世纪末,有人在《上海集邮》撰文称老干部黄履中为“半路成才的集邮家”。的确如此,现年83岁的老黄与邮票结下情缘,完全出自一次偶然的机会。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干部,他从未想到过集邮,他在“文革”中遭难,被两次抄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