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卢南 《成才之路》2014,(14):62-62
正情感是人与生俱来的特征。人时时刻刻对外界事物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如悲伤、欢乐、憎恶、爱恋……人没有了情感,也就没有了动力。人要想做到真正的感知事物,必须调动情感。很多教育工作者,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递,而忽略、轻视情感的交流。这恰恰违背了人性,更偏离了教学的原则。人认识事物必须调动情感,才能建立深刻的感受。可以说,情感是人赢得成功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所以教学成功,情感是命脉。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情感,特别是教材本身就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教材能激发情感、巩固情感、升华情感、抒发情感。教师善于  相似文献   

2.
人是情感的动物,情感的产生、表达,情感的感染和陶冶都离不开人。文学是人学,人的情感决定了文学艺术的情感,同时,文学艺术又是情感表达的必然产物。情感与文学艺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论指向生活意义的情感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豪明 《教育研究》2006,27(8):67-70
情感在本质上是人对生活意义的感受与体验,生活意义是人的情感安顿之所。情感教育的目的在于序化并安顿人的情感,安顿人的情感并使之理性化的使命只能由“情感的教育”来承担,以情感为本体的“情感的教育”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应该引导受教育者觉解生活意义,建构完整的精神世界,更新、净化情感品质,跃迁、提升情感境界。  相似文献   

4.
正幼儿期是一个人情感发展的黄金期。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是人的重要品质之一。幼儿园作为幼儿走向社会的第一站,也是他们人生情感培养的启蒙学校。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时期创设感性的情感情境,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引导、激发幼儿美好的情感,让他们通过切身的体验,在与人、物的互动中感受情感、培养情感、表达情感,鼓励他们将情感迁移到  相似文献   

5.
求知欲与情感上海市甘泉中学耿秉辉情感是指人对人、人对物、人对事的态度的反应。人的情感有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分。若某人对某事所表现的是喜欢、愉悦的态度,则此人对此事的情感,就是积极的情感;若某人对某事所表现的是冷漠、厌倦的态度,则此人对此事的情感,就是...  相似文献   

6.
情感,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桥梁,浓厚的情感可以使人与人和谐共处,让人与人在爱中交往。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实施情感教育,让情感成为教学的催化剂。作为教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教师的情感要真挚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要到位。中国五千年的文  相似文献   

7.
朱燕 《贵州教育》2009,(22):26-27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它可分为正向情感与负向情感。正向情感是人对正向价值的增加或负向价值的减少所产生的情感,如愉快、信任、感激、庆幸等;负向情感是人对正向价值的减少或负向价值的增加所产生的情感,如痛苦、鄙视、仇恨、嫉妒等。  相似文献   

8.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与个体的需要密切相联的。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便抱着不同的好恶态度,也就会形成不同的情感。凡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使人产生愉快、满意、喜爱等肯定性情感体验。反之,则会产生厌恶、愤怒、憎恨等否定性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9.
<正>人的情感是人在各种活动中对周围现实所表现出的态度和体验。人的情感可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积极情感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实施教育和定向培养。那么教师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培养呢?我认为,可从以下途径着手: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情感,  相似文献   

10.
安琴 《陕西教育》2011,(9):52-52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积极的态度。使人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如愉快、满意、喜爱等。反之.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或与人的需要相抵触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消极态度。使人产生一种否定的情感,如:愤怒、憎恨等。情感总是一定客观事物引起的.离开了客观事物,无缘无故的情感是没有的。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凭借她独特的艺术气质和敏锐的审美感受,用她精妙的审美表达和灵魂激情吟唱出一个杰出女性心底的生命之歌;在不屈地探求生命本质的过程中,张扬个性、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正由于此,在文学史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生命辉煌.  相似文献   

12.
创造性情感是创造性活动的动力之一。创造性情感以创造性认识为前提 ,以创造性需要为成分。创造性情感与创造性意志相互影响 ,相互调节。创造性情感既为个性心理特征所规范 ,又改造着心理特征。创造性情感的定势是由创造性情感转化为创造性性格的中间桥梁。  相似文献   

13.
石评梅的散文有着自己独特的情绪底蕴,她的人生本苦的宇宙观与悲剧之美的生命意识、冷艳的超然与生命虚无的抗争、理智与情感间的冲突,是其心灵世界的真实记录和情感波折的确切书写,是涌自心灵深处的悲情歌吟。  相似文献   

14.
《怆怆文集》是女作家里扬的一部散文、小说合集。里扬一生坎坷,曾两次入狱,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从而使她更深刻地洞察人生,更好地懂得爱与憎,成为善写悲剧的能手。她的作品感情浓郁,如烈火一样燃烧读者的心,悲怆动人,具有巨大的震撼力。本文通过对她的散文、小说以及表现手法与语言特点的分析,论述了充沛的真挚情感与鲜明的悲剧意识,是里扬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萧红的一生是寂寞的,寂寞既是她的气质,也是她的诠释。萧红的寂寞意识决定了她的小说精神特征:童年母题、女性视角、生命主题。本文拟从这三方面来探讨萧红的寂寞意识与其小说精神特征的内在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喧哗与骚动》在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使人忽略了小说人物塑造上的浓厚的男权意识。作为一名女性读者,笔者将在本文中重新审视关于凯蒂的每一个故事情节,挖掘扎根于女性经历中的故事,倾听被湮没了的凯蒂的声音,来解读福克纳塑造凯蒂这一形象所带上的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17.
群体本位意识注重群我关系和角色意识,是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薛宝钗按照群体本位意识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获得了贾母等人的青睐,最终达成与宝玉结为夫妇的愿望。与此同时,薛宝钗的自我意识和情感爱好受到了压抑。  相似文献   

18.
王娟 《海外英语》2012,(6):200-201
通过研究《青草在唱歌》中主人公玛丽以及她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分析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萌发。由于出身贫穷,玛丽一家在英国的殖民地被富有的白人看不起。艰难的生活条件使她萌发了女性主体意识——玛丽逃离农场和她的丈夫,以及后来一直主管农场等都预示着在她身上女性主体意识的萌芽。但最终她仍然无法超越那个时代,还是屈服于社会。  相似文献   

19.
吕碧城是中国近代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在她的诗文创作中体现了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文章主要从女性自主权利的呼唤、创办女学发展女子教育,宏伟远大理想志向的树立及狂放张扬的女性个性几个方面分析了吕碧城诗文中女性主体意识的表现,并阐释了吕碧城诗文中女性创作主体意识的价值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若楠 《海外英语》2012,(9):217-218,226
Jane Eyre is the masterpiece of Charlotte Bronte,who was a famous British woman novelist.In Jane Eyre,the author describes a heroine Jane Eyre who shows her rebelliousness to the indifferent and unequal society in her time and revealed the tragic life of common people,especially of women and children,under Capitalism.Meanwhile,this novel also provides such an important theme that women should enjoy an equal position with men both in family and social life.The heroine Jane is neither beautiful,nor rich,but her rebellion,independence and her pursuit of love strike us deeply.Jane Eyre sets a good example for women.Therefore,Jane Eyre becomes the typical figure with female consciousness.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typical character in Jane Eyre from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her life and conclude that Jane comes to self consciousness in this process.From the analysis of Jane’s splendid character,we can see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that period of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