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上放着一本喷着油墨芳香的书《楚辞与神话》,使我想起作者萧兵对我说过的他所私淑的闻一多先生的《神话与诗》。《楚辞与神话》的精神面貌颇肖《神话与诗》,但“专”则过之。面对“奇文郁起”(刘勰语)的楚辞,萧兵犹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新见迭出,论证踏实,以“理”服人,从不架空立论。从细微处见功夫。纵然是一个小问题,萧兵也绝不轻易放过,必摆出材料,加以论述。资料之宏富,论证之深入,足使浅尝辄止者膛目结舌。读  相似文献   

2.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启生活在“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看来启的地理环境是两面有水,一面临沙,可见此处是经常风雨不调的(《楚辞与神话》虽然忽略了这一点)。他珥蛇乘龙,蛇、龙都与风雨有关,因而萧兵教授说启是晴雨之神应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神话具有非情节性、片断性和多义性等显著特点,因而不同典籍中的神话材料可相互补正之处甚多。作为我国上古神话材料总汇的《山海经》,其中有诸多的神话材料可补楚辞神话之缺、释楚辞神话之义,甚至可以之探究楚辞神话之原型。同时,我们也可以用《山海经》中神话材料来釐清《楚辞.天问》诸多问题的解答,纠正前人对楚辞的种种错误解释,从而促进对楚辞更加准确而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大海的波涛     
冤以道评苏轼的横放杰出的词作时说:“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如果将这句话用以评论萧兵的《楚辞与神话》,我想也算不上是什么谀词。过去的学者研究中国神话,多数不敢超越汉族、汉语这个“雷池”一步,结果搞来搞去仍是千古之谜。萧兵则不同,他把中国上古文化和楚文化放在“环太平洋文化”的背景上进  相似文献   

5.
《淮南子》和《楚辞》的神话同出于南方神话系统,《淮南子》的神话继承了《楚辞》的神话,然而《淮南子》和《楚辞》的指导思想不同,所以有区别。从三个方面比较研究:其一,《淮南子》和《楚辞》所记录的神话地理可以互为印证;其二,在神灵定位上有体道与抒情的差异——《淮南子》记述神灵在于体现道家之精神,而《楚辞》援引神灵则是作为抒情载体;其三,在神话传说的传承方面,表现出道之探究和人之神化的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6.
萧兵所著《楚辞的文化破译》一书,是作者近十年来关于楚辞及中国古神话系列研究的集大成式的论著。这部著作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剖析楚辞文本,阐释出其间的史学、美学及文化学内涵,颇见理论功力。  相似文献   

7.
《楚辞新探》是萧兵《玄鸟之羽》——民俗神话与楚辞研究系列的奠基之作。书里的《天问新解》则是他最得意的精华部分。而《天问》“《启棘宾商》,《九辩》、《九歌》;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的解读又是本书最见功力、最具创见的章节(它同样是萧兵另一本巨著《楚辞的文化破译》有关原始《九歌》性质的核心性论述)。可是,意犹未足,尚有可商,讨论如下。学者们一般以为,其中的“商”为“帝”之讹或“当作天,以篆文相似而误也”(朱熹)。“棘”字,王闿运《楚锌释》为“戟也”,而“宾”  相似文献   

8.
也许人们会迷眩在它时历今古、地涉西东的海阔天空论述之中;也许多种学科(如神话学、民俗学、古典文学、上古史、人类学等等)都会把它引为同道;但是无论从它的引论还是从它的具体篇什来看,我们都可以看出萧兵首先是把《楚辞与神话》当作比较文学论著的。尽管这门古老而又新鲜的学科,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争还在余音绕梁,中国学派也在大声疾呼,力图引人注目,然而萧兵全然不顾各派的门阈,在实践中寻出自已的路。他有自己的纲领,这就是他在引论中提出的“整体对应、多重平行、细节密合”的三原则。己经跳出了“平行”、“交叉”之争的羁绊但又不摒弃平行、交叉的考察,特别是二者的综合。它  相似文献   

9.
“混沌”与洪水神话的干连钟年“混沌”作为神话世界的起点,茅盾、袁坷及冯天瑜,何新、叶舒宽、萧兵等都有论述。但是,他们似乎对“混沌”与“洪水神话”的干连注意得不够。混沌的本象应该到神话对“遂古之初”的描写中去找。海是我国某些少数民族神话对混沌状态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神话具有多种存在形态,处于变动之中,并有统一和整合的迹象。《楚辞》神话具有兼容性,存在许多其他文化的因子,是文化大融合的产物。上古神话的存在形态客观上推动了《楚辞》神话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11.
《楚辞》神话是中国神话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引起《楚辞》神话的新变有三个重要因素 :一、人的整体觉醒使神灵世俗化 ;二、民族精神的成长使神话在文化冲突中占据突出的民族色彩 ;三、个性人格的成长 ,冲破了固有的属性 ,它们的交织作用使得《楚辞》中的神话走向全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一女娲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作品。最早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了女娲的是屈原的《楚辞·天问》,即“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一句。女娲的功勋的记载初见于《淮南子·览冥篇》,说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至于女娲及其神话的其它记载则多见于《山海经》、《太平御览》、《独异志》等书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女娲神话在先秦属于南系的神话,所以在早期的北方典籍如《诗经》《尚书》等书中,均难找到它的踪迹,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原始女娲神话产生在南方,恰恰相反,我认为原始女娲神话产生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的中原一带。  相似文献   

13.
整合的必要     
“把《楚辞》、楚文化放在(东夷、南苗、西夏、北狄)四大集群、乃至太平洋文化广阔背景面前来研究”,乃是《楚辞与神话》一书的总体框架和精髓,也是书中我最重视的一篇《女娲考》的理论基础。这篇论文把女娲“七十化”与盘古“身化宇宙”传说,直到海内外大量的同型传说做综合性的研究。这样,萧兵比一般论者更深一层地看出:“在创世神话、推源神话方面,太平洋文化区和南亚次大陆特富盘古式巨人(或巨兽)‘身化宇宙’之图式,与之相应的有巨龟载地和洪水遗民故事。”  相似文献   

14.
《楚辞》神话是中国神话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引起《楚辞》神话的新变有三个重要因素:一、人的整体觉醒使神灵世俗化;二、民族精神的成长使神话在化冲突中占据突出的民族色彩;三、个性人格的成长,冲破了固有的属性,它们的交织作用使得《楚辞》中的神话走向全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远古神话主要留存于楚文学作品中,楚文学作品中的神话主要叙录于《山海经》、《淮南子》、《庄子》及《楚辞》等作品中.楚文学中的神话,亦起源于中原神话.但较之以中原文学中的神话,楚文学神话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如原始性和古朴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独立性和综合性,增益性和创造性等等.  相似文献   

16.
一在当代楚辞学界,有两位同龄而高产的专家,第一位是号称奇才的萧兵,十年内贡献出《楚辞新探》、《楚辞与神话》等十部著作、百篇论文,字数已逾三百万;第二位则是本文要专门评述的对象——黄中模,他已完成《屈原问题论争史稿》、《现代楚辞批评史》、《郭沫若历史剧〈屈原〉诗话》、《中日学者屈原问题论争集》(编著)、《楚辞研究与争鸣》集刊第一辑(主编)、《与日本学者讨论屈原问题》、《楚辞概论》七部著作,加上二  相似文献   

17.
神话描写大神女娲在宇宙发生大变动,天崩地裂的时候,为了拯救人类于水火,毅然运用神力与大自然作斗争,终于将灾祸平息,使沉溺在痛苦深渊中的人类得到更生。这个神话确实象萧兵老师在“楚辞与神话”选修课里所说的那样,使人想起火山爆发和它所诱发起来的地震与海啸。然而这则神话也反映着初民的宇宙观,《楚辞与神话》讲得就太少了。初民看到天空象自己居室的圆屋顶一样,那么它一定有柱子撑着(这就是“天柱”、“鳌足”神活的依据),房子会倒、那么天不是一样会塌吗?房子会漏雨,天屋顶当然也会漏。而雨既然是从天上落  相似文献   

18.
同每一个读者一样,我是怀着十分急切的心情读完萧兵的《楚辞与神话》的。随着作者的笔锋所指,我们在神幻世界里周游了一遭:上天入地,“探禹穴”、“叩帝”,寻绎出楚文化与华夏文化与太平洋文化的亲缘关系,推导出楚国诸神的家谱和报抵;好像目睹洪荒时代神人杂出的瑰丽景象。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睿智的辨析,初步解决了楚辞里的许多疑难问题,为楚辞研究开辟新的领域,给楚辞学园地带来一般春天的气息。总之,在这部书  相似文献   

19.
在阐明“《山海经》神话群系”概念的基础上,论证了源自《山海经》的女娲神话、射日奔月神话、黄帝蚩尤之战神话、西王母神话、桑蚕神话的传承流变,并在东西方神话比较研究中展示了东方《山海经》神话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民间故事,它是一种幻想性很强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书的片段记载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神话不仅是非常丰富的,而且是相当优美的。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神话故事虽然不多,但神话就像青草地上璀璨的明珠一样吸引着天真的孩童,研究神话故事的教学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