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6年8月24日,美籍华裔科学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侄子,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Roger Tsien),在美国俄勒冈州去世,享年64岁。钱永健生前任职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该校校长透露,钱永健是在骑自行车时去世的。猜测死因可能是中风发作。20世纪60年代,日裔美籍科学家下村修首次发现了绿色荧光蛋白。随后,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发现  相似文献   

2.
据美国《连线》杂志报道,凭借在绿色荧光蛋白质(GFP)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3位科学家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他们分别是马丁·查尔菲、钱永健和下村修。绿色荧光蛋白质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细胞机制如何工作。利用转基因技术,所有细胞和动物都可以产生荧光蛋白质。  相似文献   

3.
日本学者下村修作为绿色荧光蛋白质的发现者及其结构研究的开创者,与查非、钱永健一同荣获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对下村修投身生物发光研究的经过以及取得多项重大科学突破的经历进行了梳理,并结合"钱学森之问"从多个角度对下村修的成才之路展开了分析。最后就下村修这个案例对杰出人才的培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2008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颁布后,相关的介绍与报道铺天盖地。其中一条新闻很有意思,在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下村修的出生地日本,养殖在一家水族馆里的一种多管水母也一夜成名,吸引了无数人前来参观,因为下村修正是从这种水母身上发现了后来让他获奖的绿色荧光蛋白。其实下村修本人的经历,也如同这种水母一样:作为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者,几十年来一直默默无闻,甚至他本人当初都没有预见到该项发现的价值。如果不是后来几位有技术、工程背景的研究人员在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之间架起桥梁,这项发现恐怕还淹没在论文堆中。与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一样,又一项与生物和生命科学有重要相关的技术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给化学家们,尤其是从事基础研究的化学家们带来哪些启示呢?我刊约请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吴世康研究员介绍绿色荧光蛋白及其发现过程。  相似文献   

5.
为科学献身的水母一种水生生物开启了解决问题的大门,它就是水母。1955年,日本人下村修的老师让他去研究一种叫做海萤的水母,这种水母在水中会发出荧光,老师希望他能分离出这种荧光物质。此前,许多大公司的研究人员都失败了,  相似文献   

6.
金小娜 《金秋科苑》2009,(11):36-37
克隆红色荧光猫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自然界中,身体自然发光现象非常奇特,只有极个别的几种动物可以实现身体自然发光,通常它们在荧光照射下,会呈现梦幻股的荧光色彩。近年来,科学家对于动物的荧光特性产生了兴趣,进而基于绿色荧光蛋白原理,将该蛋白植入许多实验动植物体内,不仅使这些实验动物和植物的外形增添一份神秘感,而且有助于科学家揭示一些医学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金小娜 《今日科苑》2009,(11):36-37
克隆红色荧光猫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自然界中,身体自然发光现象非常奇特,只有极个别的几种动物可以实现身体自然发光,通常它们在荧光照射下,会呈现梦幻股的荧光色彩。近年来,科学家对于动物的荧光特性产生了兴趣,进而基于绿色荧光蛋白原理,将该蛋白植入许多实验动植物体内,不仅使这些实验动物和植物的外形增添一份神秘感,而且有助于科学家揭示一些医学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甘晓  潘希 《今日科苑》2012,(20):43+47
2012年10月10日,69岁的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57岁的布莱恩·科比尔卡因进一步揭示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内在工作机制,分享了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而18年前,G蛋白和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就曾令他们的发现者——两名美国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9.
2008年10月初,钱永健因为发明了测定活细胞内分子的新方法而得了诺贝尔奖化学奖。有人曾诗意的描述:以一种神奇的方式,点亮了活细胞的内部结构。一起跟钱永健平分奖金的还有两个人,一位是日本裔教授下村修,另一位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马丁·沙尔菲。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0月初,钱永健因为发明了测定活细胞内分子的新方法而得了诺贝尔奖化学奖。有人曾诗意的描述:以一种神奇的方式,点亮了活细胞的内部结构。一起跟钱永健平分奖金的还有两个人,一位是日本裔教授下村修,另一位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马丁·沙尔菲。  相似文献   

11.
2004年5月中旬,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成功研制出可在成鱼观察到荧光的转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和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斑马鱼,向获得稳定的、有特色的转基因观赏鱼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2.
《科协论坛》2016,(4):2
正2016年3月24日,第十八届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颁奖盛典在法国巴黎隆重举行。本年度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唯一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陈化兰教授荣膺"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也开创了中国连续两届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记录。  相似文献   

13.
杨洁 《科学中国人》2010,(3):107-107
<正>2010年1月26日下午,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吉林、天津的5名优秀青年女科学家获得该项殊荣。此次颁奖典礼标志着"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第二个五年计  相似文献   

14.
海外传真     
正人体"零件"按需定制又进一步可能有不少人想过:要是进医院跟进4S店一样就好了,能修的修,修不好了直接换掉,省心省事杜绝后患。这一设想有望成为现实——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近日开发出一种改进版的生物打印机,用它能打印人体尺寸的、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多种形状的人体组织。  相似文献   

15.
凭借在绿色荧光蛋白质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3名科学家最终问鼎了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绿色荧光蛋白质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细胞如何工作。利用转基因技术,所有细胞和动物都可以产生  相似文献   

16.
科技情报站     
正张弥曼获得2018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3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今年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获奖名单。在这份名单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弥曼教授赫然在列,成为第六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女科学家。张弥曼1936年  相似文献   

17.
10月8日,钱学森堂侄、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作为3位获奖者之一夺得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帮助他们获奖的便是能发出鲜艳绿光的绿色荧光蛋白。  相似文献   

18.
<正>张藜、罗兴波、张佳静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1月定价:302元本书汇集了130位我国当代科学家的小传,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传记丛书的简要版、大众版。文稿由各采集小组撰写,向公众展示了他们在平均两年的资料采集和研究报告撰写过程中,所获得的对科学家完整而深入的认识。每篇小传除主文外,还设有"相关阅读",选刊部分采集工作中所获得的重要文献和访谈记  相似文献   

19.
金科 《今日科苑》2012,(22):67-69
据资料表明,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他一起分享此奖的还有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贡诺·厄奎斯特在记者招待会上说,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  相似文献   

20.
<正>事件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成功研制出新型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次获奖彻底打破了"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无缘"的魔咒,增强了国人的信心。在获奖的喜悦之后,我们不禁会想,下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会是什么样的人,会来自哪个科学领域呢?今后,中国的诺贝尔奖会"蜂拥而至"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