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和不断普及的当下,大学生使用各类网络媒介呈现不断攀升的态势。面对自由、开放的网络平台,网络媒介内容的多元思潮、信息的快速播散、沟通的空间虚拟等特点,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高校要针对网络媒介特征,通过占领网络教育阵地、讲好中国故事,优化网络产品服务、主导网络舆情,提升网络媒介素养、规范网络行为等举措,不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2.
当前网络媒介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观念。其下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现状主要表现为:政治意识增强,对国家重大政治活动颇为关注;政治觉悟提高,积极稳定的政治观正在形成;政治理性不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治冷漠,政治热情有待提高;网络自律能力不强,政治责任意识淡化。基于此,网络媒介下培养和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的路径:一是加强对网络的监理和建设,优化网络传播环境;二是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媒介;三是引导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政治鉴别力;四是提高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增强民主法制观念。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以其强大的辐射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网络媒介在发挥强大的正功能的同时,其负面作用也日益显现,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认知、处理和驾驭能力显得尤其重要。笔者希望从分析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入手,进一步探析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4.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媒介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传播手段。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网络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变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随着网络科技的日趋成熟和不断发展,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开始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在网络时代下,如何积极地进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将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我们国家、社会以及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由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问题向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性"问题的转换,是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展的逻辑必然。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结合网络媒介环境、网络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实际,应当系统把握网络媒介场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规律性,网络社会文化生活影响网民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规律性,以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大学生不当言论事件在网络中陆续发生并引起社会负面舆论,甚至上升到对大学生群体及其背后高校的污名化。大学生网络言论失范行为大致可分为侵犯个人权利类、破坏社会秩序类和危害国家安全类。言论失范原因主要有大学生自身心理特征不成熟、网络媒介素养有待提升、政治社会意识淡薄等。此外,复杂的网络空间环境和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价值取向也是造成大学生网络言论失范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大学生网络言论失范的矫治应以预防为主,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构建良好的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特征与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提供了重要的契机。随着中国网络媒介的发展、网民数量的激增和网络舆论空间的生成,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开始兴起并成长起来。当前,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表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感,与现实政治过程的互动性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国家的主导作用明显。从发展前景看,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独立性会增强,并会不断走向理性和成熟,同时,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会对中国政治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高校校园网络发展迅速,它以其集纳型的教学资源和强大的交互功能为大学英语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文章尝试借用企业发展中常用的SWOT分析法,对大学英语教学如何由传统的教室拓展至新兴的校园网络媒介,并通过校园网络媒介的Internet环境拓展高校的教学领地进行框架式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网络作为高速信息时代下信息传输的重要媒介,在当今社会已渐渐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尤其是对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的生活、学习、娱乐等各个方面早已离不开对网络的应用。也正是在网络这样高度发展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深受网络虚拟信息的影响,对于精华与糟粕内容辨识不清,难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基于这样的现状,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对其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很大影响,需要对两者关系进行有效分析。从研究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特点出发,就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进行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是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网络生活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结构性整体,它由高校教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络媒介等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这一模式的构建应以高校教师为主导,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中心,以网络为载体。  相似文献   

11.
目前,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一个热点。文章从强化传统教育内容在网络条件下的转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网络媒介素养的提高、搭建有影响力的网络互动平台和网上教育基地以及校园网管理制度的建立与约束力的提高等方面提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构建。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一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它是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网络生活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结构性整体,由高校教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及网络媒介等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这一模式的构建应以高校教师为主导,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中心,以网络为载体。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介绍高校网络媒介的特点,而后根据网络主体在这些网络媒介中不同关系,分为师生关系、熟人世界、公共论坛三种类型媒介场所,通过对它们进行分析,最后就如何发挥网络媒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移动网络媒体正在取代传统媒体,成为在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大学生在享受网络媒介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网络素养缺失的问题:大学生网络信息甄别能力不足,网络媒介运用功能弱化及认知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和道德失衡等。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自我教育、构建网络媒介素养课程体系和评估体制、培养高素质的网络素养师资队伍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必不可少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五联网事业的发展,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新的言论形式、一种新的社会舆论平台日渐兴起。人们可以更加自由、更加民主地在网络媒介上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网络舆论也正在以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的形式对中国现有的各种社会问题形成强烈的冲击。网络以开放性、隐匿性等特性成为意见的自由市场,但同时也带来了滥用自由、歪曲自由的问题,因此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管理成为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媒介的影响力日益加大,青年学生对网络媒介的依赖越来越深.针对社会媒介化的过程,我们亟需培养青年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媒介知识、对媒介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对媒介偏见的判断.要建立培养青年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长效机制,引导学生在重大实践中正确使用网络媒介.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与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要改变。网络媒介传播即时性、传播价值多元化以及信息传播泛娱乐化大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而网络媒介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彰显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的综合影响力,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推进话语方式转变、推动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融合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驾驭能力等,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网络媒介已经成为当前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媒体,网络空间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也日益广泛并不断加深.要通过加强中原文化网络数据库建设,实施中原文化精品网络工程和创新中原文化网络媒介传播形式等行之有效的方式,积极依托网络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化手段,传承和弘扬中原文化,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19.
传统媒介中的"议程设置"理论和手段如何适用于网络媒介,是现代媒介环境中不可忽视的课题。文章对"议程设置"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描述了网络媒介中"议程设置"理论的表现形态,并论述了网络媒介中"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即:网络媒介设置的公共议程拓宽了网络民意表达的渠道;网络媒介自我设置议程表现出的强大互动提升了公众的传媒素养;网络媒介自我设置议程引发传统媒介关注"放大"了"议程设置"理论的效果。文章认为,网络媒介应更好地发挥议程设置方面的积极功能,与传统媒介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舆论场。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具备相应的网络媒介素养,即正确理解并建设性享用网络资源的素质和修养,尤其是网络信息评估力、网络媒介参与力和网络学习发展力等三大核心能力。面对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处于自发状态的现实,必须综合学校—家庭—社会三重途径,形成小学—中学—大学进阶式网络媒介素养的立体教育体系,积极探索在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