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重报集团各家媒体在最短的时间内派出了报道组赶赴灾区,先后有170多位记者参加了这次伟大的抗震救灾战斗。他们不辞辛劳、忍饥挨饿,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灾区最前沿,用一组组文字、一幅幅图片,为广大读者及时献上了具有震撼力的最新报道。同时,在大难面前,他们也强烈地感受到了灾害的惨烈、人民的悲痛、战士的勇敢和人类的大爱无边,心灵一次次冲击,眼泪一次次突涌,让我们这些"80后"年轻记者经历了终生建忘的故事。来听听他们的讲述吧——  相似文献   

2.
《新闻导刊》2008,(3):14-16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重报集团各家媒体在最短的时间内派出了报道组赶赴灾区,先后有170多位记者参加了这次伟大的抗震救灾战斗。他们不辞辛劳、忍饥挨饿,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灾区最前沿,用一组组文字、一幅幅图片,为广大读者及时献上了具有震撼力的最新报道。同时,在大难面前,他们也强烈地感受到了灾害的惨烈、人民的悲痛、战士的勇敢和人类的大爱无边,心灵一次次冲击,眼泪一次次突涌,让我们这些"80后"年轻记者经历了终生建忘的故事。来听听他们的讲述吧——  相似文献   

3.
何方 《新闻导刊》2008,(3):17-18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重报集团各家媒体在最短的时间内派出了报道组赶赴灾区,先后有170多位记者参加了这次伟大的抗震救灾战斗。他们不辞辛劳、忍饥挨饿,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灾区最前沿,用一组组文字、一幅幅图片,为广大读者及时献上了具有震撼力的最新报道。同时,在大难面前,他们也强烈地感受到了灾害的惨烈、人民的悲痛、战士的勇敢和人类的大爱无边,心灵一次次冲击,眼泪一次次突涌,让我们这些"80后"年轻记者经历了终生建忘的故事。来听听他们的讲述吧——  相似文献   

4.
朱亮 《新闻导刊》2008,(3):13-14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重报集团各家媒体在最短的时间内派出了报道组赶赴灾区,先后有170多位记者参加了这次伟大的抗震救灾战斗。他们不辞辛劳、忍饥挨饿,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灾区最前沿,用一组组文字、一幅幅图片,为广大读者及时献上了具有震撼力的最新报道。同时,在大难面前,他们也强烈地感受到了灾害的惨烈、人民的悲痛、战士的勇敢和人类的大爱无边,心灵一次次冲击,眼泪一次次突涌,让我们这些"80后"年轻记者经历了终生建忘的故事。来听听他们的讲述吧——  相似文献   

5.
王珏 《新闻导刊》2008,(3):16-17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重报集团各家媒体在最短的时间内派出了报道组赶赴灾区,先后有170多位记者参加了这次伟大的抗震救灾战斗。他们不辞辛劳、忍饥挨饿,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灾区最前沿,用一组组文字、一幅幅图片,为广大读者及时献上了具有震撼力的最新报道。同时,在大难面前,他们也强烈地感受到了灾害的惨烈、人民的悲痛、战士的勇敢和人类的大爱无边,心灵一次次冲击,眼泪一次次突涌,让我们这些"80后"年轻记者经历了终生建忘的故事。来听听他们的讲述吧——  相似文献   

6.
在灾区采访,记者发现,由于灾区的恢复重建刚刚展开,许多档案部门仍然在板房里办公和提供档案服务。那里的档案工作者在灾难发生后表现出来的勇敢、坚毅、沉着,在恢复重建中表现出来的职业精神,让记者很是感佩。  相似文献   

7.
5月以来的连续暴雨,给闽西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灾难.作为《闽西日报》记者,我先后四次深入灾区,耳闻目睹了发生在灾区的许多鲜活事实,以极大热情做了报道,先后独立完成或与同事合作在《闽西日报》刊发消息、通讯、图片、言论、述评共计40多篇(幅),为鼓舞灾区人民的斗志,展示老区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领导决策参考,均取得了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8.
《新闻世界》2008,(7):116-116
“在越来越多的记者想方设法赶往灾区时,我却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见面’仅3天的黑水。”在6月2日《南国早报》上,一位“特派记者”刊文指出,5月27日,他满怀着帮助灾区人民的愿望,来到地震灾区。可他很快就发现,他想为灾区帮忙,却需要更多的人为他而忙碌。“但我为灾区做了什么?给灾民带去了什么?我常常对此感到茫然。  相似文献   

9.
项磊 《新闻世界》2009,(11):13-14
在我短短四年的记者生涯里,最难忘的采访经历莫过于去年和今年的两次四川地震灾区行。在那里,我和同事在最艰难的山路上跋涉,多次面对失去家园的孩子而忍受内心的煎熬。但同时,艰苦的采访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相似文献   

10.
《声屏世界》2008,(8):26-26
当赴四川地震灾区采访的记者讲述他们在灾区的日日夜夜时,从他们的口中,我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是“感动”,感动他们的有时只是一条短信、一个微笑甚至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馒头。令我感动的是.在讲完自己的经历后.很多记者开始检讨自己以前的行为,为自己平时的斤斤计较、抱怨牢骚感到惭愧,为以前和同事闹的矛盾感到抱歉,为自己的付出太少感到不安。  相似文献   

11.
《新闻实践》2013,(6):I0002-I0003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大地震! 灾情发生后,浙报集团各媒体记者迅速集结,第一时间向灾区进发,踏上艰难采访之路。  相似文献   

12.
傅强 《军事记者》2013,(6):39-39
4月21日,芦山地震的第二天,我赶赴地震灾区采访。5天里,我采访了芦山、宝兴、龙门、双石等多个地震重灾区。回到北京后,我梳理着那些灾区的场景、细节和我笔下的故事、人物之间的关系,思索着主流媒体记者应当遵循的价值理念——对社会责任的坚守和对"正能量"的传扬。  相似文献   

13.
《新闻前哨》2008,(8):10-11
通常来说,传媒是社会组织(企业)公共关系的客体,是社会组织或企业打交道的对象。不久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与省直机关工委联合主办的“湖北日报记者灾区行摄影展”.被业界认为是一次传媒公关的成功实践.不仅深深地感染着数万市民。而且成功地塑造了传媒形象,获得社会公众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14.
在地震极重灾区采访,记者最深刻的感受是崛起。随着地震灾后重建的完成,一批面积达标、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具备档案安全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档案馆拔地而起。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灾区档案人坚守岗位,积极作为,围绕中心,服  相似文献   

15.
农历腊月二十九晚上,电话铃响了,是郭亮。她告诉我,明天(大年三十)要随温家宝总理到灾区,为不能按时交给我约的稿而致歉。放下电话,我沉思良久……阉家团圆的大年三十。在漫天的烟花即将燃放的时候,她离开温暖的家,走进满山冰雪弥漫处.走进断水断电的灾民中——这就是我们的时政记者.一百多年前,现代传媒业在中国诞生。从它诞生之日起.时政新闻就是读者关注的焦点。一百多年中,多少时政记者和郭亮一样走进了风雪,走进了灾难。我们这个多难的民族.正是在战胜一次次的灾难中走向崛起。,在五星红旗鲜艳的颜色中,也浸染着许多时政记者的热血。这是些什么样的人啊!他们活跃在辉煌的殿堂,与风云人物侃侃而谈:他们活跃在边疆哨所、农民炕头,与老百姓说家长里短。宋代范仲淹有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时政记者则是“居庙堂之上心怀百姓,处江湖之远胸有全局”。古人云:上下同心者胜。他们是沟通上下的桥梁,他们凝聚了民族的精神。辛苦了——郭亮!好样的——时政记者!  相似文献   

16.
一年多来,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城市,而忽视了农村灾区的现况,实际上,农村住宅的规划设计将更能体现防灾的重要性。建业网总经理李洪华坐在办公室里,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幅四川地图说,语气缓慢而坚毅。夕阳的余辉射进来,轻柔地拂在他古铜色的脸上。在他的案头,一篇关于地震灾区农村住宅规划的报告已经写了一半。  相似文献   

17.
4月14日7时49分,无情的地震将玉树这片美丽的高原草原撕裂得支离破碎。一个个灿烂的生命瞬间消失,成千上万名群众倒在废墟和血泊之中。几分钟后。记者从网上得知这一消息。12个小时后,记者站在了满目疮痍的灾区大地上。从14日13时30分接到命令.随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飞赴玉树灾区,到17日中午,记者已在灾区穿行72小时。  相似文献   

18.
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共同主办的废墟上的希望——来自四川灾区的儿童绘画展览6月1日在中华世纪坛开幕。画展共有来自四川受灾地区的儿童画近两百幅,全部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记者从前方受灾地区临时学校和帐篷学校收集,其中来自重灾区北川、汶川、绵竹、什邡、青坪等地的儿童画共140幅。孩子们用画笔表达了重建家园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20多天的灾区采访生活,对于我这出大学校门不久的年轻记者来说,是够回味琢磨的了。更何况,还亲身经历了那个险乎“壮烈”的抢险之夜。7月4日,报社派我到东台市灾区采访。那时,里下河水位还未超过3米,但与兴化、泰县交界的时  相似文献   

20.
刘流 《新闻窗》2008,(3):22-22
2006年,在参与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报道中,两位新闻前辈的争论让那时刚入行3年的我有些困惑。令他们产生分歧的,是采访中究竟该不该追问一位已71岁的老人:“为什么你当时不抓紧救人,却忙着拨弄照相机,还给记者做向导,带着他们采访拍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