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什么是教育实验研究法以赫洛克的一项实验研究"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为例。研究的问题是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什么影响。研究中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关理论,先提出假设:表扬和鼓励比批评和指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  相似文献   

2.
如何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评价是教育领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常用的评价方法是用测验分数.然而测验分数严格依赖于测验难度,在不同难度的测验中被试的测验分数也不相同.不变分数是指被试在参加测验前后的某一有限时间段内不变,它是一种新的评分方式.不变分数具有相合性、不变性、正态性等性质.  相似文献   

3.
教育评价模式与发展特征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如 《江苏高教》2000,(1):71-74
一、教育评价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教育评价(educational evaluation)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对所实施的教育活动的效果及其活动本身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育评价的形成与发展同一定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紧密联系,至今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一)测验运动:教育评价的“序曲”。谱写和奏响教育评价“序曲”的是美国早期的考试制度和测验运动。美国的教育测验之所以会在20年代形成一种运动,除了针对传统考试的弊端外,还有其客观的历史背景,即三种研究思潮的影响:(1)德国实验心理学的发展;(2)英国对…  相似文献   

4.
教育实验大多是在实际教育情景中进行的准实验。准实验的一个主要缺陷就是很难对被试进行随机化处理,这样实验班与控制班的学生在智力、知识、态度等方面就不能相等,这种既有的差异影响实验效果的归因分析,进而影响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对此,教育统计学提供了一种处理方法,可以帮助消除掉原有的控制班与实验班的各种差异。这种方法叫“共变数分析”。共变数分析是一种统计程序,它把偏相关的原理推广到方差分析,主要是用来消除两组或多组被试,在前测验或其它变量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测验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一种形成性测量和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提出假设:教学测验的次数对学习成绩有影响,然后经过两次教学实践,比较不同教学测验次数的同一年级的两个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应用数理统计的知识,经过假设检验来判断测验次数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实验: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之后就进行测验。测验后分别给予学生不同的反馈方式:对第一组学生每天告知其学习结果;对第二组学生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对第三组学生只测验而不告知其学习结果。实验结果显示,第一组学生的成绩有迅速的进步;第二组的成绩平稳上升;而第三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什么变化。八周后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反馈方式不变,实验又进行了八周。结果发现,反馈方式改变后,第一组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第二组成绩平稳上升;而第三组学生的成绩有突出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心理与教育测量若干概念的应用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与教育测量概念的应用要符合科学性:(一)用决定系数解释成因不能忽视共变关系,要估计到研究结论可能存在的片面性;(二)区分度不适用于大题作鉴别力指标,满分不同的题目也不宜作区分度比较;(三)用内部一致性系数估计信度须以任意两个被试对测验要测的各部分知识内容掌握程度的差别基本相同这一假设为前提,该假设不符合被试的真实状况,使得用内部一致性系数估计信度必然偏低。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287名五年级学生为被试,收集他们在团体儿童智力测验、韦克斯勒儿童智力测验及瑞文联合型测验三种测验的智商分数、学业成绩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智力评价等资料,用SPSS for Windows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学生智测分数与其在校智力活动间存在复杂关系,可以为学校教育评价提供许多有益补充。结果表明,探讨学生智力测验分数与学生在校智力活动间的复杂关系对小学教育极富启发性,灵活使用多种智力测验有益于学校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考评。  相似文献   

9.
共同被试法是通过相同被试寻找不同测验形式之间等值关系的方法,适用于大规模测验的等值转换。当两个实际被试组能力分布差异较大或能力分布未知的情况下,可采用同一组被试,让他们参加两种测验形式的测验。然后通过比较这一组被试在两种测验上的分数,得出测验等值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二)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教育实验工作比较复杂,实验要求及条件也各不相同,因此实验设计的类型也较多。这里,只介绍三种常用的实验设计类型。 1.单组实验设计。这种实验是对同一组实验对象,施加一个或几个实验因子(刺激变量),然后按实验要求,对实验对象进行一次或数次不同的测验,将各次测验数据作统计处理,然后分析其发生的变化,以确定本次实验的效果。例如,研究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问题。在一年级一个班作实验,先采用集中识字法,再采用分散识字法。在进行集中识字实验之前,将实验班学生测验一次,叫做初次测验。接着,进行集中识  相似文献   

11.
一、导言测验的单维性假设是 IRT 使用的前提条件之一。单维性假设如果得不到满足,IRT 的优点便不复存在。甚至可能导致错误结论。因此,单维性问题一直受到测量学家们的关注。什么是测验的单维性假设呢?简单地说,测验的单维性是指一个测验只测查了一种或主要是一种潜在的心理特质或能力,其他任何因素都不会影响被试在该题目上的作答反应的特性。即该测验的完全潜在特质空间是一维的。这里,完全潜在特质空间指的是这样一种空间,“它包含影响被试题目反应水平的所有‘重要的’心理特质,但不包括那些反应‘测量误差’的变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了不同的媒体呈现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被试为一年级学生.三种媒体呈现方式分别为图文结合动态呈现、图文结合静态呈现、纯文本静态呈现,要求被试利用一节课时间认得15个生字并了解相关字义.实验结果表明图文结合的动态呈现效果最佳,其他两种媒体呈现方式在两项测试中各有其优势.文章最后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等,对这一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测量模型有一重要假设,即被试在完成测验过程中自始至终采用同一种策略.事实上,被试会根据题目类型不同而改变其解题策略,称之为策略转换.使用策略转换模型和潜在类别分析两种方法对平衡秤任务测验作答过程中的策略转换现象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策略转换模型存在策略位置参数越界、顺序混乱等缺陷,不适于策略转换问题研究;使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可有效分析被试的策略转换行为,儿童在完成平衡秤任务测验时呈现出不同的策略转换路径.  相似文献   

14.
面试作为一种常用的人事选拔技术正受到研究者的日益关注。本研究考察了面试前有关被试的测验信息对考官面试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种影响是存在的,特别是消极的测验信息对面试评价的影响更大,同时测验信息对面试新手评价的影响比对有经验的人事工作者来说更大。不同种类的测验信息对面试评价的影响不同,能力测验的信息对面试评价的影响比个性测验大,同时能力测验信息并不是只对与其相关的能力维度的面试评价有影响,而是对各个维度的面试评价产生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由于测验安全性、试卷组卷不当等问题,有些测验的题本相互之间不能或者没有设置锚题。对作答不同题本的被试进行分数比较时,需要用到测验等值技术。不同于有锚题测验能通过题本之间的锚题进行等值,无锚题情境下的测验需要借助于一些特殊方法进行等值。目前,对无锚题测验进行等值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测验中具体的题目,也就是构建相同的"锚题"来进行等值,如构造随机等组测验法和利用题目先验信息进行等值的方法;一种是通过构建相同被试组来进行等值,即构造随机等组样本法;还有一种是借助于测验题目所考查的认知属性来进行等值,一般是基于一种认知诊断模型——规则空间模型来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16.
面试作为一种常用的人事选拔技术正受到研究者的日益关注,本研究考察了面试前有关被试的测验信息对考官面试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种影响是存在的,特别是消极的测验信息对面试评价的影响更大,同时测验信息对面试新手评价的影响比对有经验的人事工作者来说更大。不同种类的测验信息对面试评价的影响不同,能力测验的信息对面试评价的影响比个性测验大,同时能力测验信息并不是只对与其相关的能力维度的面试评价有影响,而是对各个维度的面试评价产生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郑琳娜 《教育科学》2007,23(1):88-91
为考察小学生的表征类型对应用题解决的影响,作者以四类算术应用题为实验材料,在自由选择和迫选两种条件下对150名四年级小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由选择条件下,四年级小学生倾向采用适宜表征解决不同类型的应用题,且适宜表征的解题正确率较高;在迫选条件下,适宜表征组被试的解题正确率高于自由选择条件下被试的解题正确率,也显著高于非适宜表征组被试的解题正确率,而非适宜表征组被试的解题正确率显著低于自由选择条件下被试的解题正确率。  相似文献   

18.
考察了学习中的测验对最终测验回忆正确率的影响.被试内因素是学习过程(重复学习、有测验的学习),被试间因素为学习与最终测验之间的时间间隔(10分钟、1天).发现有测验的学习条件优于重复学习条件,即存在测验效应,间隔10分钟组的正确率显著高于间隔1天组.测验可以作为学习的一种方式,在教学中得到更加合理的使用.测验与教学相结合的策略对于基础教育改革实践是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郭爱玲 《班主任》2006,(10):30-30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与林德请了许多被试,将他们分为四组参加一项实验,其中一位被试实际上是研究者的助手,即假被试.研究者安排这名假被试担当真被试的临时负责人.在每次实验的休息时间,这名助手就会到研究主持者的办公室汇报情况,其中一项是汇报对其他被试的印象和评价.真被试们的休息室与研究主持者的办公室只有一墙之隔,假被试与心理学家假装压低声音不让真被试听到,其实真被试们每次都能清楚地听到助手对自己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罗西  心文 《教师博览》2009,(3):29-29
心理学家罗司和亨利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心理实验: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进行测验,测验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反馈方式:第一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第三组只测验不告知学习结果。8周后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反馈方式不变,实验也进行8周。反馈方式改变后第三组的成绩有突出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