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突发事件报道是媒体展现新闻报道能力与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机会.新闻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要及时、连续、深度、客观、体现人文关怀,以更好地履行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与作用.快速、准确地报道重大突发性事件,是新闻媒介报道竞争力的基本标志之一,也是提高主流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方面.本文以“舟曲泥石流”事件为切入点,详细阐述我国新闻媒体在面对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原则、特点及问题与不足.提出由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定,提高政府的“新闻执政”能力.从而使媒体面对突发性事件时,能够坚持及时、准确、客观的新闻报道原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使突发性新闻报道翻开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2.
批评语言学也叫批评性语篇分析,目的是通过对大众语篇的分析来揭示权力、意识形态与语篇的关系。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语篇分析提供了新视角和方法。本文运用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中的及物性系统对分别刊登于中西方媒体的两篇关于西藏自焚事件的报道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显示不同立场的新闻媒体对于同一事件报道的不同揭示报道中意识形态以及语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突发公共事件与教育的应急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今年发生的“非典”疫情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人们开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给予关注。随着现代信息手段的发展和我国民主化进程的推进,突发事件处置越来越暴露在公众视野中,应急公共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公共政策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教育是备受社会关注的活动,学校是人群高度聚集的场所,研究教育系统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急机制,在今天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一、突发公共事件与教育1郾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是突然发生,对社会公众身心健康、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的重大事件。突发性公…  相似文献   

4.
以中西方新闻媒体对的温州火车事故报道英文报道为语料,自建2个容量各大于60000词的观察语料库。通过对中关两国主流媒体关于动车事故报道的词汇在基本信息、高频词和关键词等三个主要方面的对比分析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两国媒体在报道同一个事件时措辞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众媒体2008年“三鹿问题奶粉”事件的危机报道中发挥了积极的信息功能和舆论引导作用。但囿于传统“宣传理念”的影响,此次危机报道缺少对危机事件本身的反思、对政府行政权力的监督以及对媒体自身不足的反省等。  相似文献   

6.
中日关于成都事件的谈判述评丁三青成都事件是1936年中日关系中的一桩最重大事件,它不仅直接导致了中日关于调整国交的七次谈判,而且也影响着1937年中日两国各自政策的调整。本文依据档案资料,对成都事件的谈判过程作详尽的论述。一、广田“对华三原则”与成都...  相似文献   

7.
中国媒体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取得叮突破,其中湖南卫视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该台以“娱乐崛起”、“娱乐立台”,在冰灾、地震等重大事件面前,迅速实现“新闻转向”,然而客观来看,常态新闻报道并不是该台的强项。重大事件频发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媒体的社会责任,这是传媒影响力之源。在新的形势下,主流媒体要实现高端崛起,就必须打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影响力,必须坚持咬定“新闻”不放松。  相似文献   

8.
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新闻媒体对其进行了大量报道。本文概述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然后用该理论对《美国之声》(VOA)中关于中国海军在钓鱼岛海域巡航的新闻语篇,从及物性、分类、情态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美国媒体背后的立场和意识形态,旨在揭示媒体操纵语言资源引导人们对于同一事件进行不同解读的方式,从而引导读者树立理性、客观地解读新闻语篇的批评意识,并加强对权势、意识形态的敏感性和对新闻语篇的反控意识。  相似文献   

9.
社交媒体是在互联网对现实的渗透影响与日俱增的背景下出现的新兴媒体,成为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与平台。它除了具备互联网的特点之外,还具备关系性、个体性、分享性、聚集性等诸多特性,这些特性改变了传统媒体对于“反腐事件”的新闻报道。面对社交媒体的冲击,以央视对“薄熙来事件”的报道为例,研究认为应及时地公开信息从而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报道中树立权威从而充当事件的发言人、加强文本的深度从而探究事件的真相,从而找到其维持自身发展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几乎每年都有发生,2003年的非典疫情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推到了风口浪尖的位置,新闻媒体在控制和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方面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本文以非典为案例,通过对国内外在非典时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对比,就媒体在报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有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探寻媒体的角色把握以及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场域视角出发,以新闻媒体对“李一事件”的报道为例,通过对该事件所呈现的新闻场域和宗教场域的关系分析,揭示出媒体的传播逻辑,即新闻场的商业化逻辑、宗教场的大众化逻辑、媒体借力构建新闻场的营销逻辑.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闻媒体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呈现出可喜的新面貌和新走势,使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模式有了新突破,表现在:以“及时性”取代“时机性”;“以人为本”置换“以宣传为本”;“家丑不可外扬”变为“有丑不怕可外扬”;“传统媒体一家独大”走向“新媒体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地震、洪水、塌方、恐怖袭击等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对这些突发性危机事件的报道已经成为新闻媒体能否在危机事件中肩负好第一时间公布相关信息,为受众答疑解惑,实施舆论监督职责以及引导舆论向好的方向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职责的重要考验。本文以鸟鲁木齐“7·5”事件为例,首先对新闻媒体对这次事件的报道做了概述,指出了这次媒体报道主要呈现出来的特点。然后针对危机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新闻媒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发挥自己的职责。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中日冲突的两起标志性重大事件,从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的视角出发,运用构架分析方法,对事变期间《泰晤士报》的相关报道进行全面考察。在这两次冲突事件中,《泰晤士报》的态度由纵容日本的侵略行径转变为对其行为的日益厌恶,此时西方主流媒体关于抗日战争的报道语境逐渐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转换。  相似文献   

15.
简论公共政策的终结——以“孙志刚事件”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政策的终结是指政策制定者通过对政策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孙志刚事件”作为公共政策研究方面的一个典型案件,曾一度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从公共政策的终结方面来探讨“孙志刚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旨在通过分析“孙志刚事件”前后的政策调整来探究公共政策终结的依据、作用和方式等。  相似文献   

16.
三鹿事件作为一件性质恶劣、影响广泛的食品安全事故,在国内外均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本文运用传播学的框架理论,对《纽约时报》网站关于此事件的报道进行必要的内容分析,尝试归纳出此网站对于“三鹿事件”的报道框架和报道策略,了解它们所塑造出来的中国政府的形象,同时发掘其原因。  相似文献   

17.
《宜宾学院学报》2019,(3):111-117
雾霾议题日益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和新闻媒体报道的重点,性质相同而区域不同的《人民日报》和《四川日报》对雾霾议题建构有不同。《人民日报》因其立足全国,注重报道内容全面与均衡,报道相对科学理性,善于使用评论进行引导,用词较为直接准确;而《四川日报》因区域事件影响呈现较强的偏向性,更多以数据和引述客观表现事实,在用词上也较为隐晦。媒体只有全方位、深度、客观地报道与分析雾霾现状、成因及整治措施才能让受众更信服,从而在雾霭整治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03年夏,西班牙皇家马德里足球队访华成为“非典”后又一重大的“媒介事件”。许多媒体把“皇马访华”事件当作娱乐资源开发。“皇马访华”一时成为球迷狂欢的节日;许多媒体把“皇马访华”事件当作娱乐资源开发,显示了媒体的负功能“皇马访华”的娱乐性新闻报道中暴露出的种种负面现象和问题,说明中国一些新闻媒体和记者在职业认知上还存在着偏差和错误。这是一次反思职业素养和新闻价值观的良好契机。  相似文献   

19.
一、企业与新闻媒体建立良好关系是制造新闻的前提条件 1.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企业了解新闻媒体对新闻的选择标准,了解新闻媒体的价值观和报道需求,以便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为新闻媒体提供信息。 2.新闻事件往往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社会现象,站在不同的角  相似文献   

20.
中美媒体对乌鲁木齐“7·5事件”的不同报道,表明两国在意识形态、新闻价值取向、对待新闻的人文关怀及记者立场上的差异,显现出欧美媒体对待中国问题的平衡报道缺失,美国媒体新闻自由观及商业利益驱使下的倾斜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