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沙海艳 《语文天地》2012,(12):31-32
《垓下之围》是江苏中学语文教材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项羽本纪》。该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的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拼杀场面,表现了他至死不悟、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结局,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相似文献   

2.
沈阳 《考试周刊》2014,(49):30-30
项羽一生纵横天下,雷厉风行,最后被困垓下,拒渡乌江,自刎而死。在垓下之战的突围过程中,项羽在阴陵迷失了道路,向田父问路,结果田父欺骗了他,于是陷入大泽之中,以致被刘邦的士兵追上,最终惨败自刎。田父之所以欺骗项羽,根本原因还是项羽失去了民心。  相似文献   

3.
沙海艳 《语文天地》2012,(23):31-32
《垓下之围》是江苏中学语文教材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项羽本纪》。该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的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拼杀场面,表现了他至死不悟、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结局,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在垓下之围这一场景中,先写项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立见项羽所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垓下之战中的记载的真实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项羽到乌江边上后,不是不肯过江,而是无法过江,不得已而自刎身亡。  相似文献   

5.
《项习习之死》记叙_『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生涯,主要表现了他失败时的风采。文章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项羽的性格,  相似文献   

6.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垓下之围》,是上海二期课改高中语文试验课本(第一册)中选用的一篇文言文。《史记》是悲剧英雄的画廊,《史记·项羽本纪》笼罩着浓烈的悲剧气氛,西楚霸王项羽是悲剧群像中的典型,《垓下之围》再现了那个充满血与火的悲壮氛围,是项羽这一典型悲剧人物历史生涯的最后一幕。在这一幕中,作者以饱满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霸王别姬、东城快战和乌江自刎三个令人心灵震  相似文献   

7.
项羽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叱咤风云、勇武绝伦的英雄人物,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仰。在巨鹿之战大破秦军主力,最终导致秦王朝覆亡,项羽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毫无疑问的定评。而其兵败垓下,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可悲可叹。后人通过大量的诗词对其悲剧英雄形象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对项羽其人,则见仁见智,难有定论。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如何写项羽,感动读者两千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记》是一部历史性与文学性、客观真实性与主观抒情性相统一的宏篇巨著。《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文学色彩最浓厚的篇章,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豪迈的悲剧英雄。其不朽功勋在于巨鹿之战大破秦军主力,最终导致秦王朝覆灭。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事件对项羽性格、心理和气概做了精采的描写,使项羽形象真实、生动、丰满。  相似文献   

9.
【内容导航】本文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选修)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中传记散文的代表性篇目,也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也最为精彩的一幕。文章记述了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  相似文献   

10.
<正>何谓“底层逻辑”?底层逻辑指从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出发,在本质层面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思维方式。清代郑燮曾云:“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可以说,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和垓下之围是项羽波澜起伏、壮阔悲怆的一生最精彩绝伦的重要事件。如果说巨鹿一役是项羽走向人生巅峰的起点的话,那么鸿门之宴则是项羽人生由盛转衰的拐点,而垓下之战则是项羽悲剧人生的终点。  相似文献   

11.
垓下在安徽不在河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垓下之战是楚汉之际一次著名战役。经此战后,项羽为刘邦彻底战败,最后乌江自刎而死。辨明垓下所在,对于确切了解此段历史和此次战争的前后经过,关系都很重要。历来传统的说法都以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固镇县东境,这本来是不成问题的。但范文澜同志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第二册则认为“按当时军势形势,应以在鹿邑县境为是”。鹿邑地属河南,所以最近《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二期上发  相似文献   

12.
《史记·项羽本纪》是司马迁重点渲染、描写的篇章。其重点描述了三大战役: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巨鹿之战项羽勇冠三军,成为天下注目的英雄;鸿门宴上项羽错失良机,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垓下之围则留下了一个末路英雄的悲怆。司马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通过这三大战役对项羽的经历、性格和心理做了精彩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一个气盖一世、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虽说项羽最终归于失败,但展现给人们的项羽却是一个感情丰富、重情重义的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13.
’95高考历史试题出了两道考“图”题,颇有特色,耐人寻味.其一,选择题第2题:下列战役中,战场地理位置最南的是:A.牧野之战B.垓下之战C.巨鹿之战D.官渡之战 该题设问巧妙,且有新意.一题之中考了教材上的三幅地图,要判断4个战役发生的地点,如果没较准确的记忆,就无法通过比较找到正确的答案.另外,本题也可以用基本史实去推导答案,其过程为:A.牧野之战——商亡周兴,商朝的范围主要在北方.B.垓下之战项羽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乌江自刎,从项羽是楚国人,不肯回江东,判断江东在长江流域或南方.C.巨鹿  相似文献   

14.
悲剧英雄“西楚霸王”项羽,名籍,身长八尺二寸,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率卒破釜沉舟坚定决心,以一当十,呼声动天,杀苏角,虏王离,摧毁了秦军主力,成为诸侯的上将军。在鸿门宴中,范增多次劝顶羽,击杀刘邦于坐,项王不听。刘邦在张良等人策划下,安全逃回灞上。在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之战中,项羽兵少食尽,四面楚歌,自知不能复振,乃慷慨激昂,与其爱姬虞美人自作自歌《垓下歌》。后率壮士800余人乘夜溃围南走,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以船相待,希望项羽逃命。项羽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不肯过江,遂自刎而死。  相似文献   

15.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说,项羽是在安徽省和县的乌江自刎的。这是二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种提法。我认为这一提法证据不足,难于成立。项羽自刎之地值得探讨。一《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之兵围之数重。”汉军四面...  相似文献   

16.
项羽乌江自刎,基本上是沿袭两千多年的说法。自从1985年计正山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文,尤其是2007年国学大师冯其庸先生发表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一文,认为项羽死于东城后,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于是关于“项羽死于何地”在史学界和社会上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论争的焦点:一是对“项王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如何理解与阐释;二是对“阴陵”、“东城”如何注释;三是“东城”与“乌江”在秦汉时期的有无管辖上从属关系;四是关于九斗山有无的考证;五是如何看待司马迁在《史记》中史笔手法。综观20多年来关于“项羽死于何地”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是以冯其庸、计正山、董书冰等先生为主的项羽死于东城(现安徽定远)说;二是以袁传璋、王贵华、呼安泰、宁业高等先生为主的项羽死于乌江(现安徽和县)说。史学界张大可、施丁、汪受宽等赞同项羽死于乌江之说。  相似文献   

17.
公元前202年初,项羽兵困垓下,四面楚歌,甚是凄惶。项羽率八百子弟兵突围,几经冲杀,来到乌江岸边。乌江亭长劝他渡江,项羽笑着说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而死。波澜壮阔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项羽是一位失败的英雄,后人对他的评价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兵败后是否应该渡过乌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兵书说:“攻心为上,攻城次之。”古代楚汉之战中,项羽在垓下被汉军包围,夜里听到四面传  相似文献   

19.
《史记》中的《项羽本纪》通过对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个关键场面的刻画,完美地塑造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有勇有谋,天生骁勇善战;目光短浅,无政治雄才大略;仁慈宽厚,多情重义。文章通过项羽形象分析,指出项羽悲剧的根源不在于天,而在于他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在于他人格的矛盾与对立。  相似文献   

20.
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垓下覆没、乌江自刎而落下帷幕.针对项羽这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历史人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