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所纂集的一部历史著作。后经刘向加以整理,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春秋以来,社会动荡,战火连绵,人民渴望解甲息兵。诸侯之强大者,亦想“并天下,凌万乘”...  相似文献   

2.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书中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事的政治主张,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谋臣策士是<战国策>众多人物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战国策>所记叙时代的各个阶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的人因诸侯将相对于时局的清爱认识或诸侯将相为实现个人利益而得到重用,有的则因诸侯将相的昏庸无能或个人的好恶而受到冷落甚至遭遇杀身之祸.言论是谋士荣辱人生的媒介物,谋士的育论不仅对谋士本身,也对谋士所处的时代、他人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左传》和《战国策》均为先秦优秀的历史散文,在记述当时政治、军事、外交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还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有不少人物以能言善辩著称。这也成就了两部著作的共有特点:长于记述行人辞令,记载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谋议论辩的  相似文献   

5.
新论长廊     
谈《战国策》多元的思想内容刘美生在《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发表了《内容驳杂色彩纷呈——谈<战国策>多元的思想内容》一文,从思想内容入手,探讨了《战国策》多元的思想性及其社会意义.一崇尚智谋.不仅在战争、外交而且在宫廷斗争中也要运用智谋,可以说战国时代是一个崇尚智谋的时代.二忠君爱国.战乱中产生了大批谋臣策士,这些谋臣中涌现了不少忠君爱国之臣.他们为自己的主人,或本国的利益忠心耿  相似文献   

6.
《战国策》中,策士们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和各国诸侯建立起共识域,主要得益于“说”的本领。“说”是其主要公关语言形式,几乎成为一种策士专用文体。战国策士的游说辞令和现代公关语言理论的惊人相似,充分说明了公关活动在我国的悠久历史。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群雄争霸,战火绵绵。大动荡、大变革的历史演进时代,为谋臣策士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绝佳机会和条件,涌现了一批口若悬河、雄辩恣肆的纵横家。所在国重,所去国轻。策士游说于各诸侯间,研判时局,陈说利弊,出谋划策,以逞其能。审视《左传》《战国策》,我们深切感受到历史风云的变幻,同时也是学习语言艺术,尤其是论辩艺术的极好范本。  相似文献   

8.
施映娥 《考试周刊》2014,(83):16-17
<正>《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非常好的传记文学,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本文仅从传记文学角度谈谈它体现的传记文学艺术风格。一是叙事生动形象,有不少完整而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所写的人物生平经历具有相当的完整性,明显有别于只写人物一事数事﹑突出性格某一方面的报告文学﹑人  相似文献   

9.
说“纵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明争暗斗,倾轧翻覆,需要一批谋臣策士为其服务,于是纵横家便应运而生。他们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及国君的喜好了如指掌,又有很高的说服技巧,他们奔走游说,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斗争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他们的策谋与游说技巧受到后人的重视,在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及外交谈判中,仍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代,凭着自己的纵横之势、跹短之术、诡谲之计,或远见卓识、雄辩口才说服君主而左右时局的谋臣策士,是屡见不鲜的。他们恃其辩才,说服统治者或战或和,或攻或守,或援或拒,或行或止,在《战国策》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篇章。  相似文献   

11.
崔志中 《学周刊C版》2010,(8):145-145
《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动时期。在奴隶制崩溃和封建制彤成的过程中,各个诸侯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兼并战争和复杂的政治斗争。纵横游说之士成了当时外交和政治舞台上非常活跃的人物,他们被称为“策士”或“纵横家”。  相似文献   

12.
《战国策》简称《国策》,是我国战国时代的一部史料汇编,相传是当时各国史官或策士们辑录的。历代的图书著录家大都把它列入史部的杂史类,也有把它列入子部的、纵横家类的。它究竟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综观全书的内容,我们就会看到:它所记载的主要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们在游说各国时所提出的有关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主张和策略,以及他们的言行和游说活动的过程。全书充满了雄健的论述或辩难,构成了  相似文献   

13.
《战国策》大部分内容是记叙战国策土们朝秦暮楚,游说各国的“纵横捭阖、谲诳相轻、倾夺之说”。因而历来传统看法对《战国策》的内容评价不高,认为是“举四海生灵之命,尽簸弄于游士三寸之舌”的“浅陋”之说。连曾整理过《战国策》的曾巩,竟也认为是“邪书”,吴师道、方孝儒、王世贞辈也皆痛论过战国策士的陋风。其实这是不太公平的。我们不讳言《战国策》所记叙的大部分是苏秦、张仪辈雄辩说士们,玩万乘诸侯于掌中的权谋谲诈。他们无较高的原则和理想,只是为个人利禄而奔走。这都是不足取的。但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也正是由于《战国策》这都“乱世之文”,为我们留下了活跃在战国时期历史舞台上,“士”这个阶层的生动记载。况且《战国策》也记载了许多出身于下层的义士和勇士。这些义士和勇士都属于士这个阶层,“好文者为游士,好武者为游侠”,如侯嬴、毛遂、蔺相如、荆  相似文献   

14.
风姿独异的论辩艺术──《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之二邱永山战国之世,时代交易,政局动荡,旧的意识和秩序受到冲击,新的意识和秩序正在确立。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为统治者出谋划策的谋臣策士,穿梭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班因就说当时:“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  相似文献   

15.
《战国策》中的策士凭着自己的智慧,在纵横捭阖的斗争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然而他们的人生却是悲剧性的,这主要是由于策士的依附性、策士的高傲性格、策士游说的艰险、策士间的内耗及悲惨结局使然。  相似文献   

16.
韩威 《文教资料》2012,(23):1-3
《战国策》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计策计谋及更深层的思想观念。在动荡不稳的社会环境中,"士"这一阶层逐渐发展起来。各家策士为了改变生活现状在各诸侯国游说献策,这其中个人利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为了自保并且在乱世中获利,一些策士往往采取折中的方法处理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以期获得发展。本文分析了折中观念在《战国策》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名著。在文学上,它一方面以夸张渲染、辨丽横肆的文辞,写出了战国肘代谋臣策士针锋相对的辩沦和纵横捭阖的斗争;一方面,在叙事状物和说理论事的过程中,塑造出了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就塑造  相似文献   

18.
《战国策·楚策》有一篇文章,从整篇结构上说,采用客主问答的形式,其主体部分,则几段蝉联,形成排比;从表达上说,先放后收,归于讽谏;语言上骈散结合,注意于形容刻画;实乃是“七发体”的滥觞。此文《古文辞类纂》题为“莫敖子华对威王”。《战国策》一书,由刘向《战国策叙录》观之,并证以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原本为战国时策士所收辑表现了一定言谈技巧和辩说才能的上书、书信、游说辞底稿或追记稿,不过往往在一篇的开头、结尾加上了有关背景及谏说结果的文字而己。如帛书之第十六篇开头只“谓魏王曰”四字,以下便是一篇800来字的文章。显然,这是一篇书信或上书。但收在《战国策·魏策三》的此文,开头却是“魏将与秦攻韩,朱己谓魏三曰”,不但出现了主名(朱己),而且交待了背景,变得就象是史官或其他第三者的记述。我以为《楚策一》这篇反映莫敖子华对楚威王问的文字,也本是莫敖子华的一篇奏议,或奏对追记稿,它的题目,应作“对楚威王”。  相似文献   

19.
《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谋臣、谋士的活动。在《战国策》中,作者通过对战国时各国的谋臣,策士言行的记载,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冯谖客孟尝君》一文,通过对冯谖弹剑奏歌,为孟尝君市义,谋造三窟过程的描写,表现出冯谖非凡的政治才能与性格特征。分析这一人物形象,其性格特征有以下几点:一、不虚伪,不谄媚,处事不卑不亢,不同凡俗。文章一开始,作者先点出,“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说明这一人物的境况原是很贫困的。但就是这样一个地位低下的人物,为实现其自我价值,为寻求能够赏识  相似文献   

20.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体的史料汇编。其中的谋臣策士的说辞,铺陈夸张,雄辩恣肆,具有很强的鼓动性和说服力。本文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对部分说辞作了详细的分析,从而可以看出在《战国策》中运用逻辑推理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