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新作文》2007,(10)
教完《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感受颇深,始终感觉这篇记叙性的散文是《朝花夕拾》中最好的一篇。今天的话题,我就从他的笔名谈起。我们都知道鲁迅原名周树人,曾有过很多笔名,其中有发表在《文化偏至论》上的笔名是"迅行",含有希望、奋发、前进的意思;1918年发表小  相似文献   

2.
《墨子·尚贤》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墨翟的一篇重要论文,也是他阐述自己政治主张的主要论著之一。长期以来,许多学者从政治思想史角度研究这篇论文,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本文则试图从人才学上进行一些探讨。人才学,是近几年兴起的一门学科。但是它的一些范畴,古人曾经进行过一些探讨和研究,《墨子·尚贤》就是其中最早的一篇专论。我们常用的“人才”一词,虽然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如《淮南子·齐俗训》有“夫先知  相似文献   

3.
姚抡元老师在《小学教学研究》发表的《情切·理正·形美》一文(见85年第5期),介绍了他教《一分试验田》的纲式教学实验的做法。我们觉得这样的课堂教学改革很有独创性,给人一种突破程式因材施教的新颖感。然而在研究讨论中,也有部分同志认为这种纲式教法“简单,不全面”,“没有重视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等等。在教改实验中,类似这种“求全”的意见是经常听到的。笔者无意也不  相似文献   

4.
《招隐士》是汉代人仿效屈、宋“楚辞体”创作的一篇佳作。过去,不少学者对这篇作品的作者、社会背景、创作动机、所招对象、思想内涵等发表过一些意见。对此,笔者也就这些问题作了一些探讨,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还从审美的角度,重点探讨了《招隐士》的艺术魅力,总结其学古出新的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5.
在《中小学管理》2003年第9期,笔者发表了《家长才是“上帝”》一文(笔名“江苏晓庐”)。此后,笔者听到了一些反映。其中,不赞成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学校的“上帝”是谁这个问题上。应当说,这种意见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有必要就此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多年前,一位先生在《中国校园文学》上发表过一篇《论习惯》。从文艺心理学角度漫论习惯形成的自然性,很有道理。但事物往往是多侧面的.习惯的形成也有可塑性和勇动性的一面。《论习惯》说,文学创作上“恒定”的实现,一半是由于习惯,一半是作家自己的自觉追求。我理解,这似乎也是对习惯的形成具有可塑性和能动性的肯定。  相似文献   

7.
很多同志对《自嘲》进行过探索,发表过好些中肯的意见,这对于该诗的教学,很有益处。我只是觉得,我们一些注家和教师,在讲注《自嘲》时往往忽略了对尾联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在1999年《胡乔木谈语言字》一书出版之际,我们曾写过一篇评介章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称他为“字改革和汉语规范化的推进”。现在,从世纪之初来回顾上个世纪中国字改革的历程,我们应该说:胡乔木是20世纪中国字改革的杰出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9.
罗尔纲先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史学家,但他对《水浒传》的研究,虽然写过很多学术论文,提出过不少新的看法,却很值得商榷。1982年秋,他的《“水浒”真义考》在《文史》上发表,很多同志就撰文提出不同意见,而且有些意见十分坦率而中肯。遗憾的是,罗先生对大家的意见似乎很少考虑。两年后,他又发表了《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看“水浒传”著者和原本问题》,更坚信自己看法的正确性。罗先生从两部小说的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有一位小说家很著名 ,他就是阿城。他的著名是因为他发表了一篇小说《棋王》 ,所有近二十年中文系的毕业生都应该知道这篇小说。阿城就是因为这篇小说一举成名。阿城曾有过一个想法 ,写八个什么王 ,合成一个“王八”。但迄今为止我们只读到他的“三个王” ,即《棋王》、《树王》和《孩子王 )。《孩子王》曾被陈凯歌拍成过电影 ,但只在戛纳电影节上得了个“金闹钟奖” ,很让人扫兴。  我却对《孩子王》这小说情有独钟。因为小说写的是一个知青代课教师和他的农村学生的故事。我虽然没有过那样的生活 ,但我已经做…  相似文献   

11.
我很佩服光椿先生写作上的勤奋。他从古稀之年开始,陆续推出了《邹光椿文集》一至四集。虽说有一部分是过去已在报刊上发表过的,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为近几年的新作。不久前他来信说《文集》第五集《反璞集》业已辑就,希望我为该集写一篇序言。以往由于主持《修辞学习》杂志,有缘拜读过光椿先生寄给这家杂志的多篇修辞学论文,我很欣赏他从独特视角出手的“福建修辞学史研究”,这一组研究性论文从近代一直写到现当代,此前无人从此角度进行过系统探索。收入本集的《修辞学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是他写于1989年的修辞学教材。按一般惯例,既为“…  相似文献   

12.
写章给谁看,这是很要紧的,因为只有对象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发问的精神》是一篇写给中学生看的,对中学生很有教益。作启凡,是覃必陶的笔名,曾同叶圣陶、郭绍虞等合编《开明新编国读本》,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上世纪30年代前后,常用笔名“启凡”在《中学生》等刊物上发表章,本就是其中的一篇。章的写作意图是提倡“发问”,作认为发问就是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求知识、明道理的途径,也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章逻辑严密,论证有力,语言摇曳多姿,是一篇很典范的说理。  相似文献   

13.
一、对《阿Q正传》的评价,迄今分歧仍大。1921年12月起,《阿Q正传》(以下简称《阿》)开始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几乎从它刚一降生,小说就轰动了文坛,震动了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争论。众所周知,在小说还只发表到一半时,茅盾断政,“《阿Q正传》虽不登到第四章,但以我看来,实是一部杰作。”不过我们也知道,茅盾的这篇题作《通信》的文字是对一个叫谭国棠的读者的答复,谭于1922年1月2日致《小说月报》记者信中说:“《晨报》上连登四期的《阿Q正传》,作者一支笔真正锋芒得很,但是又似乎是太锋芒了,稍伤真实。讽刺过…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数学通报》1988年第1期上曾发表《编拟几何题初探》一文.此后,又先后在《数学通报》、《中等数学》、《数学教学》等刊物上发表了自编几何题100多道;《全国首届数学竞赛命题比赛》一书共收录了73道题(从1200多道参赛题精选出来)中,有笔者3题;近三年来,国家集训队培训考试共用过笔者编的5道几何题.  相似文献   

15.
做一名小学教师是光荣的,教上几年学又有发表在报刊上的论文是荣幸的。可是在有的地区,能发表论文的小学教师甚少。去年,我们对本市 97所学校 (包括实验小学、中心小学、学区小学及完全小学 )的 930名教师 (不包括职员 )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他们在 5年内 (1995— 1999年 )发表在正式报刊上的论文只两篇。   是不是这些教师果真没学过进行教育教学 (或科学 )研究的基础知识 ?有这个因素 ,但不是主要的。事实上,我校从 1995年开始,为教师举办过多种《教育科研方法原理》或类似的专题讲座。况且在教师中已有 20%的人取得了专科 (或…  相似文献   

16.
<正>80年代中期,我写过两篇关于何兹全先生教学和治史的小文章。一篇是《记何兹全先生讲〈三国志〉》,发表在《河南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又一篇是《评〈读史集〉评论历史人物的方法》,刊载于《历史教学》1985年第9期。有几位同行告诉我,前一篇文章,为他们讲授史学名著提供了一点思想上和方法上的借鉴,其中有两位同行由此也开设了《三国志》这门课。  相似文献   

17.
从1989年起,周德藩等三同志每年都在本刊的8—9合刊上发表一篇关于抓好学校常规管理的文章,它们分别是《严格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参与管理中培养自治、自理能力》、《管理育人重在内化》。这些文章顺应改革潮流,贴近学校实际;既有理论分析,又有操作意见,对于学校的管理改革和普通教育转轨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作用,因而受到省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这里发表的是其中的第五篇。也是本组文章的最后一篇。当然在管理制度改革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作者对此已作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并打算陆续撰写文章。对于他们的新作,我们将及时编辑,优先刊登。同时我们也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将江苏的基础教育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8.
王颖 《小学生作文》2023,(12):30-33
<正>这学期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小壁虎借尾巴》。这节课上,小朋友们读着读着课文,竟然有了令人惊喜的发现!桐桐老师,我发现这篇课文和之前学的《棉花姑娘》很像,棉花姑娘和小壁虎都是开始时很难过,最后变得很开心!  相似文献   

19.
严修同志在一九七八年第一期《中国语文》上发表了《谈目前流行的一种病句》一文,引起了语文工作者的关注。同年第三期《中国语文》发表了一组短文,对严文提出了不同意见。徐世英同志在本刊一九七八年第四期上发表了题为《“病句”不病》的文章,也表示不同意严文的看法。接着,严修同志在一九七九年第一期的本刊上发表了《“‘病句’不病”吗?》的文章,对徐文逐点进行了答辩。本刊发表了徐、严二位同志的文章之后,陆续收到了各地许多同志的来稿,或者对徐文的观点,或者对严文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意见分歧很大。我们十分感谢各地同志对本刊的热情支持,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这些文章不能一一发表了。为了处理好大家的意见,我们同部分作者进行了研究,后来请来稿者之一的李裕德同志对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中的意见起草一个综述,几经讨论,现在发表出来。暂时我们就不准备再讨论这个问题了。  相似文献   

20.
你问我答     
编辑大朋友:你们好。我和冯寿国是同班同学,也是好朋友。我们寄过许多作文,从来没见过我们的作文登上去,这是怎么回事?《故事作文》的小读者白涛白涛同学:首先感谢你对《故事作文》的厚爱和支持。编辑大朋友每天都能收到许多同学寄来的作文。编辑大朋友很尊重同学们的作品,所以每一篇作文,编辑大朋友都认真看过。写得好的或者是能达到发表标准的作文,就被挑出来,再经过编辑大朋友必要的修改之后,就可以发表了!你寄过好几次作文,却从来没有发表过,编辑大朋友想这大概有两种可能:一、看看你寄送的地址是否准确,如果你把编辑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