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聆韵 《当代传播》2001,(5):94-95
我们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已经好多年了,如今,市场经济的观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运用市场的手段,我们也成功地解决了千千万万以往计划经济条件下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新闻工作者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摇旗呐喊,不能不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按理说,我们的观念,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也是领导社会新潮流的,然而,现实中却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明明是经济问题,却总是引导人们用行政或政治手段去解决,这就是我们的采编工作不尽如人意的表现之一。说轻了是我们的记者编辑落后…  相似文献   

2.
涂晓路 《声屏世界》2003,(11):55-56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精神疲惫的人坐在一张小折叠椅上,面对一台巨大的机器,他的手上缠着绷带,几把用废的剪刀胡乱地扔在地上。要知道,这可不是什么小说中的情节,从前的每一个录音师都这么干过,要编辑这些模拟式的录音带,就得不停地用剪刀剪、粘磁带、剪、粘磁带、再剪。非常幸运的是,随着计算机音频工作站的迅猛发展,现在的音频编辑软件已经让这一古老的工作方式成为历史了,而音频制作人员也可以不再面对我所经历过的这种折磨了。使用软件进行音频编辑并不仅仅是让剪切和粘贴操作变得更加容易,它同时还给音频编辑带来了新的活力,它为我们…  相似文献   

3.
电视是20世纪诞生的产物,到今天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我们感受到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感受到科技创新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这其中必然涉及到电视产业存在的根本元素,即电视节目的编辑与制作方式的变化,而这又是影响到电视产业流程及其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故对此进行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对于新闻的表现形式也发生着非常大的变化。从现代新闻本质上来说,其自身的属性也就决定了新闻需要运用求异思维进行采编。当前环境下,人们对于新闻的理解已经不仅仅只是在意新闻的时效性,同时还对同一新闻采编的深度非常重视,而这也已经成为现代人们评定新闻好坏的标准。因此,思维方式在现代的新闻采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求异思维作为思维方式改变的一种,能够有效地满足现代人们对新闻的要求,既满足了人们对新闻的需求,同时还从不同的角度对新闻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编》2008,(1):9-10
随着新闻媒体市场竞争的加剧,要想在众多报纸中脱颖而出,突出报纸版面的冲击力,这是每一个报纸编辑特别是新闻编辑的一个重要技巧。精编标题形成冲击力标题是最先和读者见面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看长文章,读者往往是扫描式的阅读、重点式的阅读、有针对性的阅读,这种浅阅读的方式正在逐步普及。所以要想吸  相似文献   

6.
不妨先来思考一个哲学命题:"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已经到了哪里?我们如何到达那里?"这组命题看似玄虚,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出版人来说,面对今天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有人说传统出版时代已经过去,纸书将会消失;有人说数字时代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文化生活,有人说全球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出版大有可为;有人说转企改制让出版松  相似文献   

7.
叶佳伟 《新闻窗》2013,(3):23-2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深人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化出版、网络出版及发行已经由概念变为现实,人们的阅读习惯、获取信息的方式都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编辑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艾柯卡曾经说过: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协调能力就是一切。对于一个优秀的编辑来说,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在工作中具有非常大的意义。编辑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出版活动的过程体现了编辑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对广播新闻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编辑人员不但要完成新闻工作的基本流程,同时也要注重满足人们对新闻新鲜度的要求。下面本文就如何做好广播新闻编辑角色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目前,新媒体已经对数字技术进行了应用,这对传统媒体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随着手机媒体和其他媒体的出现,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其新闻信息获取方式也更加多样化。那么广播新闻媒体编辑工作也就在这一形势下,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很多媒体也就开始对新的编辑思路进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发展了几十年,逐渐已经取代了报纸杂志在新闻传播方面的主流地位,成为人们"看"世界的重要窗口。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中笔者提倡运用电视化思维去拓展自己的新闻工作,不管是文字编辑、声音编辑还是图像编辑。本文仅就电视新闻编辑如何运用电视化思维这一个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力求抛砖引玉,和广大电视同行一起交流学习。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阶段媒体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资源的爆发式增长让众多自媒体如同雨后春笋般显现,媒体工作所涉及的信息也不断增多,这就让编辑记者的工作面临了一场新的冲击.而作为融媒体时代的"先行军",编辑记者怎样把握住机会,摒弃老旧观念改变自身的工作方式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简要论述,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许嘉璐 《出版史料》2008,(1):63-64,I0001,I0002,65
转眼间,至善老离我们而去已经将近两年了。把他生前好友所写的纪念他的文字结集出版,将让更多的人再次回想起,进而让读了这本书的人知道并永远记住这位在编辑岗位上淡泊名利、默默耕耘了一生的老人,是很有意义的,特别是在今日之中国,人们正在渴望着中华传统美德回到生活中来,尤为必要。出版社和家属要我为本书写一篇序,我自认为义不容辞,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电视已经不再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首选。就连每一年的"春节盛宴",人们的观看率都是逐年下降。这严重地影响到电视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电视节目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记者的专业素质高低,因此,在时代发展的同时,有效提升编辑记者的专业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当前,图书馆理论研究正处在一个方兴未艾的发展时期,各家刊物以其自身独到的研究风格、栏目特色,在图书馆理论研究的百花园里各显亮色,成果斐然.但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需要引起注意,即在研读一篇篇文章,感受理论观点的新颖、论述方法的独到时,往往会被不经意间遇到的一些文字中的各种错误而感到遗憾,尤其是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常识性错误,如人名、物名、国名中的错字、漏字、别字现象,此时读者往往会感慨这些小小的瑕疵,若再以瑕不掩瑜的观点去接受这篇文章,不知不觉中心理已经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卞平 《编辑学报》1996,8(3):130-131
中国科学院的杨乐院士在一次座谈会上提出:“有的部门与单位制定的办法有片面性,稿件在国外发表一律得分高,在国内发表一律得分低,这不利于提高科技期刊质量。”这是一个非常中肯、应当认真研究的意见。本来,科学论文要不要公开发表,在何时何地用何种方式发表,完全是论文作者作为著作权人享有的  相似文献   

15.
学术论文同行评审过程中编辑的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雷  郝洁 《编辑学报》2010,22(2):106-107
同行评审是学术期刊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稿件交付同行评审、处理审稿意见的过程中,编辑的作为非常重要。在编辑与同行评审专家的关系中,编辑是主体,编辑的职责在于将同行评审的意见建设性地使用到论文的处理过程中去。体现编辑作为最基本的方式是有效的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实现编辑的作为。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计算机技术尤其是被誉为“第四媒体”的因特网的迅速普及,给人类打开了另一个世界———数字世界,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说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报刊编辑的运作模式和操作方式都在悄然改变着。这就要求报刊编辑不断地学习和调整,去适应和引导信息社会的先进文化,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一、报刊编辑应具备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编辑的信息理解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使用能力、信息表达能力。信息的理解能力是指编辑在利用信息之前必须能够理解它们,…  相似文献   

17.
由于人们审美水平以及生活需求的不断改变,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电视节目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对于电视新闻编辑进行创。针对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网络出版:关注网络编辑技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网络出版乘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大潮汹涌而至,不由地让传统出版业感到"心动".也许,网络出版的赢利优势尚未真正显现,也许,传统出版领域还有可圈可点的利益可以独享,传统出版业似乎在"行动"上慢了半拍.不过,有识之士已经发出了强烈的警告:"网络出版的阵地出版社不去占领,在线服务商必然要去占领.而且它对网络出版拥有绝对优势![1]"  相似文献   

19.
赵燐 《编辑之友》1997,(2):13-15
我曾经说过,编辑队伍的建设是出版业转型的决定因素。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关于编辑的社会角色、职责与基本素质问题,应该是缩辑队伍建设的一个最基本的切入点。它涉及到编辑工作的性质、特点与地位,尤其是编辑人员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的确立及其相应的要求。在社会转型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认真审视这十问题,是非常必要而又非常迫切的。  相似文献   

20.
转眼间,至善老离我们而去已经将近两年了。把他生前好友所写的纪念他的文字结集出版,将让更多的人再次回想起,进而让读了这本书的人知道并永远记住这位在编辑岗位上淡泊名利、默默耕耘了一生的老人,是很有意义的,特别是在今日之中国,人们正在渴望着中华传统美德回到生活中来,尤为必要。出版社和家属要我为本书写一篇序,我自认为义不容辞,但是半年多来忙碌的程度远远超出我的预想,一直拖到今天才得以坐下来静静地回忆往事,把万千头绪稍加整理,写成以下的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