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文物的定名是文物管理及编目工作首当其冲的工作。能否准确而恰当地定名,达到“见其名,如见其物”,是编目工作极其重要的任务。它关系到文物的保管与利用工作。因此,我国一些博物馆和学者都对文物的定名作出过论述或规定。如上海博物馆就制定有《上海博物馆文物定名凡例》,天津历史博物馆制定有《天津历史博物馆定名办法》(草案),故宫博物院的郑求真同志在其《博物馆藏品的保管》一书中有“关于文物的名称”的章节……可见文物的定名在博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文物藏品的名称是识别文物藏品的重要标志。定名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文物藏品的保管、研究和展示,也影响文物藏品电脑化管理后在更广阔范围内的使用。对于内涵复杂,具有强烈地方色彩的民族文物尤显如此。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努力做到科学化和规范化。  一、馆藏民族文物在以往定名中的通病内蒙古博物馆在以往民族文物的定名中有两个通病:一是定名简略,只有简单的通称。如在文物帐册上反复出现:“蒙古袍”、“马鞍”、“银碗”、“桦皮盒”等。单从名称上看不出文物与文物之间的区别,只有认真察看文物上的标号才能辨认出文物,做不到“见…  相似文献   

3.
科技藏品如何定名?这是目前科技类博物馆建设和发展时遇到的新问题。本文回顾30多年来我国综合类博物馆在藏品定名上的不同意见,参考我国文物管理部门出台的规范,分析科技藏品定名中的问题及原因,并借鉴伦敦科学博物馆的藏品定名方法,以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为例,提出了科技藏品以“年代+特征+通称”方式定名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藏品的定名,是藏品科学化管理的基础工作,无论是藏品的编目、登记入帐,还是陈列展览、科学研究,都需要有定名的科学基础作准备。因此,本文拟就博物馆藏品定名的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藏品定名问题的回顾博物馆藏品定名问题的提出,是随着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逐渐提出的。由于藏品的定名是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基础,各博物馆大都曾在本馆范围内作过此类问题的讨论与研究,怎样给藏品确定一个恰  相似文献   

5.
燕芳娥 《山西档案》2012,(Z1):32-34
保护和管理文物收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工作。藏品档案在博物馆藏品保管中占有重要位置,科学的藏品档案在博物馆自身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博物馆的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6.
藏品的保护和收藏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基础,而针对藏品的数字化管理,则是现代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该文通过分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目标和任务,提出普查工作在统一文物著录标准、形成规范化的文物数字资源、规范文物保管业务流程、完善藏品各种附属信息、提供业务活动信息支撑、藏品业务研究、藏品管理安全性、文物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工作带来的促进作用。同时提出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完成后,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还应在三维数据采集标准制定,库房管理和藏品物联网建设,探索国家文物藏品总库的大数据分析模式等方面需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藏品是博物馆的物质基础,无论历史文物或是革命文物,一旦成为博物馆的藏品。它的价值就与一般商品文物迴异,成为无价之宝。而博物馆的三大任务,无一能够离开藏品,为了求得博物馆最大的社会效益,就必须使博物馆藏品的价值充分实现。所以研究博物馆的社会效益问题,藏品价值及其实现,是一把重要的钥匙。一、藏品的价值和商品文物的价值文物在文物商店,标有一定的价格,具有表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但文物一旦移往博物馆成为藏品时,它的价值就不再为货币体现,它表现为一种潜在价值。这就是  相似文献   

8.
<正>博物馆的存在在于藏品,博物馆的藏品源于征集,追寻更多的藏品是博物馆目标之一。文物征集工作是博物馆不断获取藏品补给的活水源头。山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省博")是全省文物的收藏中心,拥有各类藏品11万件,尤以陶器、青铜器、甲骨文、陶文、封泥、玺印、简牍、汉画像石、书画、善本书等收藏最具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380余件,馆藏文物数量及一级藏品数量均居全国博物馆前列。  相似文献   

9.
藏品是博物馆立足的根本,对文物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日常工作之一。本文从藏品管理的根本工作、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博物馆藏品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正>博物馆文物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基础。为了使国家对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进行更好的管理和掌控,将它们永久地妥善保存下去,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对藏品进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准确评估,划分文物的等级,对它们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和管理。馆藏一级文物藏品,要上报国家文物局。对库房保管条件较差的博物馆,要改善存放条件,确保一级藏品保管环境的适宜和安全,这是对  相似文献   

11.
建设文物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要解决文物藏品信息标准(藏品元数据)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文物藏品信息标准的推行存在两种思路分歧,一是要求国内各博物馆都采用统一的文物藏品信息标准;二是博物馆既要尊重统一标准,又要尊重历史,对标准因地制宜。第二种思路更符合博物馆工作实际,文物藏品信息标准应统一性与开放性相结合。这是因为,信息时代的标准化本身具有开放性特点;信息化建设是服务于博物馆工作的,不能以信息化建设“强力”推行文物藏品信息标准化工作;博物馆文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决定了统一标准很难适应复杂的情况;此外,可以在技术上探索实现文物藏品信息非标准数据的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藏品定名规范的症结是庋藏文物的藏品名问题。它包括品名的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本文从命名法与品名语法特点入手,提出了以形制为中心词的品名拼接公式。特别是具体分析了庋藏文物中时间、作者、质地等字段内容中存在的多重堆积、同层并列,词义不清等难点.论证了“文物现在价值的生成时间”、“生平影响最大”的姓名和“框架主体的基本物质名称”等填写原则。最后在文末列出了一个用于电脑信息管理系统的庋藏文物定名规则实例。  相似文献   

13.
藏品信息由藏品及藏品信息档案两部分组成,对藏品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同时,对藏品信息档案的管理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文物收藏单位对收藏的文物,必须区分文物等级,设置藏品档案,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分别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的馆藏文物档案;  相似文献   

14.
论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许多博物馆开始利用计算机管理藏品。计算机在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不仅实现了博物馆藏品管理工具与手段的升级换代 ,而且将引发博物馆藏品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模式的深刻变革。藏品信息将成为博物馆业务工作的新对象 ,藏品信息管理将成为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延伸和发展。对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的理论研究也将成为博物馆学的新课题。  一、博物馆藏品信息1 藏品与藏品信息讨论藏品信息管理 ,首先会涉及到藏品和藏品信息的概念问题。藏品是什么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将藏品定义为 ,博物馆依据自身性质、任…  相似文献   

15.
<正>博物馆是文物藏品保存和保护的主要场所,而博物馆文物藏品保护的效果如何,文物藏品的质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在对博物馆进行等级划分中,博物馆文物藏品的数量和藏品的品质是主要的划分标准,博物馆文物藏品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博物馆的性质,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的历  相似文献   

16.
李燕 《兰台世界》2016,(3):32-35
博物馆是以文物保藏、科学研究、社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研究机构,它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管理好、利用好文物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所在,而文物档案的建设工作更直接影响文物藏品的保护与利用。所以,完善藏品信息做好文物建档工作,是博物馆全部业务工作的基石和发挥博物馆作用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藏品登记,是博物馆藏品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它贯穿藏品管理的全过程。藏品登记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博物馆国家科学文化财产的安全,博物馆陈列、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藏品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博物馆藏品科学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由于我国博物馆学的应用理论和基础理论还不够完善,文物藏品实施法规管理尚不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文博事业的快速发展,要求博物馆的藏品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针对文物艺术类藏品的分类定级标准,但自然类藏品的分类定级迄今尚无统一的标准,收藏机构各自为政,自定标准,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这给自然类藏品的科学保护和规范管理以及对文物类藏品的协调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在国家文物局的重视资助和浙江省文化厅、文物局的支持下,笔者承担了自然类藏品定级标准研究(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任务。  相似文献   

19.
目前博物馆藏品分类工作中存在的“非科学性”问题比较明显。我们应该认真探索博物馆藏品分类的理论,迅速改变目前传统博物馆藏品分类法中的“非科学性”。博物馆界的前辈和研究藏品分类学的学者、专家和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曾经努力设法谋求一个博物馆藏品的统一分类法。早在  相似文献   

20.
遗址本体是考古遗址博物馆最具特色的不可移动文物和特殊藏品。因遗址环境的脆弱性和复杂性,且持续的考古发掘和原址展示对遗址本体有一定的要求和影响,相较于综合博物馆,考古遗址博物馆在藏品管理工作中面临更多的困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作为我国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先行者,多年来深入思考与积极探索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保护、研究、利用,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科学管理+全面监测”共同作用下的不可移动文物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了藏品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