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学和哲学在马克思那里是一块不可分割的整钢,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和哲学研究始终是一个双向建构的同一过程,他在进行经济学研究的同时也实现了伟大的哲学革命。马克思“经济”和“哲学”视野是融合的,这是由人的二重性存在的不可分割决定的,“经济”和“哲学”与人的二重属性是紧密相连的。经济学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可见,经济学本身就和哲学的超验性相互交织,是属于同一过程的双向建构,而哲学又同人的存在的社会性、超验性相对应。因此,马克思双重视野的前提是人的二重存在性。  相似文献   

2.
康德说,一切东西都要经过理性的审判。从理论上看“理论理性”与“实际理性”是有区分的,因而探讨合“理性”与“合理”性的差异性和关联性成为必要。由此深入到理性与法的关系的考察当中,以便更好地理解法律文明的“当下性”和“当地性”二重维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静态的角度以“数量”与“名1 的 名2”组合为框架,并结合名1、名2之间的语义关系,分析该组合的句法结构及其语义关系。指出该组合形成的二重偏正结构,第一层划分因量、名词之间的语义指向搭配类型不同而应采取不同的划分方法。  相似文献   

4.
“三世”说在康有为的思想中有一个发展过程:其确立大致经历了戊戌前的侧重“三统”再到“三统”“三世”并重,戊戌后再进一步强化对“三世”的强调;内容亦从戊戌前简单机械的“三世”说发展为戊戌后的吸纳了“三统”在内的“三世三重”。强调重心从“三统”向“三世”的转移,是因为戊戌前要打破“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强调要变易;而从简单的“三世”发展到“三世三重”,不仅与增强“三世”说理论的解释力相关,而且还与其可能反对革命派相关。  相似文献   

5.
魏晋之际随着社会由乱世向相对治世的转变,礼法派开始取代名法派而登上历史舞台。在人才标准上,亦由重“才能”向重“德行”转变,这里的“德行”主要是指儒家学说所规定的“道德规范”。礼法之士在具体的人物品题中,重视“德行”标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重忠孝仁义礼信之美德;其二,重清廉节操之美德;其三,礼法派对放达违礼名士的批评与责难。  相似文献   

6.
“二重身”这一文学母题在澳大利亚现代主义文学巨匠帕特里克•怀特作品中的运用和发展尚未引起评论界的注意。怀特式的“二重身”给情感和直觉松绑,让读者看到了社会常规、理性抉择之外的天地。怀特通过“二重身”展现了小说人物对自我身份的审视和追索,他们在他者中找到了自我,自我就是他者。怀特小说中的“二重身”是现代语境下个体身份危机的一个隐喻。  相似文献   

7.
“疾、病”二词尽管产生时代不同,但在“疾病、生病”义上却是一对同义词。古汉语界现在仍然还流行着“疾”轻“病”重的说法,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对前人注释语的一种误解。通过对中土传统文献、训诂专著、医学文献、佛经文献的从汉语史的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明显看出“疾”和“病”并无轻重之别,“疾”不仅表小病,也可表重病;而“病”不仅表重病,亦可表小病。两词不仅散用无异,对文也无别。  相似文献   

8.
数学概念的教学是一切数学知识从初步认识到深刻理解、熟练应用的基础,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长期的教学实践,让我感到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尤其应提倡“二重二防”。  相似文献   

9.
对“性灵说”人文意义的阐释意在深化古典文学的研究、探寻其当代价值。“性灵说”的人文意义在于对本真之人及其情性的强烈关注,于宋明以来的儒家正统思想之外,探求着中国人本真生存的道路。诗论与对人本真的认识二而一的关系,是认识“性灵说”人文内涵的关键。从体用两个层面对“性灵”之“实”、“虚”问题向深向广探寻,显示着性灵说在集传统性灵思想之大成的基础上,对人问题认识、体悟之深刻。深入理解与灵性阐释“性灵说”离不开对“性灵”思想源流的辨析。“性灵说”成熟于明清时期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思想文化和文学渊源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对“文学接受活动”与“文学作品的二重结构”进行界定,然后从“文学作品的主题”、“文学作品人物”、“文学作品情与景”、“形式”、“作品的语言”等五个方面,分析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如何根据文学作品“二重结构”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素作深度的鉴赏。  相似文献   

11.
“诗意栖居”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核心部分,而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存在与语言”的思想在后期的“大道与道说”中得到完成;大道充沛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以道说(区分)的方式运行,并在其中通过人的应和达乎人言;道说的渊源是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的世界;在对于大道的体验中,海德格尔给出了语言本质的某些暗示。而他所言说的这四重结构也成为当代文化“诗意栖居”的种维度。  相似文献   

12.
评价小学生作文是重“人”(学生)还是重“文”(作文)?我认为应该重“人”,以人为本,这是实现小学生作文评价本质回归的根本。传统的作文评价往往忽视学生这二作文的主体,只论文不论人,或少而论人。这  相似文献   

13.
人是教育的核心和旨归。教育的旨趣即在“成人”,所成之“人”即是“半岛似的人”、“整体的人”,而不是“岛屿似的人”。教育视界中人的生成,一则在于“人的解放”,二则在于人作为主体而生成,三则在于人与自然协调生成。  相似文献   

14.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水果贸易市场。①一个苹果重200,一箱苹果重15(分别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②请学生估计(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这一车苹果的重量。2.请学生说说对“吨”的认识(同时揭示课题:《吨的认识》)。[教师意识到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对“吨”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体,让学生说说了解了“吨”的哪些知识,初步感知较大的而且非常重的物体可以用“吨”作为单位,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二、在实践体验中认识“…  相似文献   

15.
企业莫搞“抽屉式”管理文/樊作礼最近中国二重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喻明受同志在“是二重适应市场,还是市场适应二重”的大讨论动员大会上,围绕着二重的发展必须有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这一主题而指出:二重必须从“抽屉式”的管理现象中解放出来。这一论题提得好!所谓“抽...  相似文献   

16.
仁·智     
仁,是会意字。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为两人相偶、亲密无间之意。所以《说文·人部》释义为:“仁,亲也。从人、二。”仁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没有发现,金文中才有,最早出现于中山王鼎。从中山王鼎的字形来看,应当是两人并列同坐,相与存问,意示亲敬。与《说文》的义相合。  相似文献   

17.
我国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重“社会”轻“个人”的教育方针,与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全面和谐发展要求的矛盾,表现出当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的人的缺失。在此,就教育活动过程中不仅要突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也要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不断易位,使学生在教育中得到全面、自由、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文本”走向“人本”语文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一切语文教学与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学与设计不仅着眼于“文”,更是着眼于“人”,要通过“文”这一载体而实现“人”的发展。正因为坚守“生本位”,即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为本位,所以我们语文教师的备课设计就必须由“文本”转向“人  相似文献   

19.
评价的目的、主体、对象、范围、标准、方法、解释等要素,是素质教育课程与教育评价模式的基本要素。一、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目的要从“甄别选拔”转变为“育人为本”;二、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主体要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由“重他评”走向“重自评”;三、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对象要从“唯智育”转向“五育”并举,“重知识”转向“重能力”,从“重产出”转向“重效率”;四、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时空观要从“课程教学”转变为“全方位学习”,从“注重书本知识”转变为“注重实践活动”,从“固定课程表”转变为“弹性课时约定”;五、课程…  相似文献   

20.
自产自"消"     
下课铃一响,丁伟第一个冲出教室,突然又想起什么似的,急忙掉头返回教室。正好与第二个冲出教室的李杰撞上了。李杰把眼一瞪:“投胎去呀!这么急!”丁伟也不是软蛋,当即回应了一句:“你骂谁?你看你那个熊样!”说着,二人动起手来,班长和学习委员过来也劝不住,二人各说各的理。最后,二人气势汹汹地去找班主任处理。丁伟和李杰所在的班是所谓的“差班”,新换的班主任姓王,单身一人住着两房:一间办公室兼卧室,一间厨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