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经济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尤其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能娴熟地操作电脑的“新新人类”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变化,为德育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改变以往的“他律德育”、“灌输德育”以及强调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忽视个体价值的德育模式,以提高德育的实效,使德育充满人性魅力,提高德育成果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2.
耻感教育乃大学德育最低层级的底线要求。传统文化授课者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发掘耻文化蕴涵的现代性力量,将儒家原初的“高大上”教育转化为大学生日常的“致良知”教育。从传统文化中离析出用于疏解现代人迷失的情感因素,并与当代精神产生良性互动,寻其常态价值,返本开新,让大学生心体光明,使“知耻”成为一种优秀的心理习惯,这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落实。耻感教育的精髓是在具象践履中让那些历久弥新的古老命题重新焕发生机,契合人性并遵循人性发展规律,进一步将“耻感美学”设定为大学校园止于至善的远级境界。  相似文献   

3.
张毅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7):240+242-240,242
“远山”是学校德育的长远目标.“远山近水”是中职德育的整体行动态势.中职教育地位决定其德育应该是“远山近水”式的教育.中职教育之现状决定其德育必然是“远山近水”式的教育.“远山近水”式的德育具有渐进、折返和多样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20世纪 8 0年代中期以来 ,日本在深化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尤为重视道德教育。考察日本德育方针的演变 ,可见 :临时教育审议会强调通过个性化的教育培养“丰富的心灵”;第 1 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倡培养“生存能力”,特别是“丰富的人性”;第 1 6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力主充实“心灵的教育”,确定了培养“丰富的人性”的方针 ;教育改革国民会议强调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如此 ,日本的德育方针貌似变化多端 ,实际上是以一贯之并逐步深化的。  相似文献   

5.
池田大作是日本著名的宗教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其倡导培养“世界公民”,提倡“人类和平”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影响了全世界,其德育理论也十分丰富。为此,文章系统分析了池田大作的“生态德育”“人本德育”“和谐德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等德育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影响21世纪教育的七大“核心价值观”:和谐教育、尊重理解教育、世界公民教育、创价教育、生命教育、和平教育和幸福教育,总结了池田大作对21世纪人性革命和创造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校园与大学德育的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社会的到来正在使大学校园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本文从宏观、系统的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得出传统的大学德育模式赖以存在的客观社会基础发生变迁的观点,据此,剖析了信息化进程中大学教育环境的整体开放性、局部分散性、互动交融性等新特点,并通过对德育综合结构中的“体”和“要素”变化的前瞻性研究,提出大学德育超越的新思路-媒体德育模式、学区德育模式、学区德育模式和主体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最近,李镇西老师写了一篇有关“新德育”的文章。全文共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对“旧德育”的全面批判,后一部分是对“新德育”的美好畅想。读前一部分知李老师将现行的德育模式区分为“新德育”和“旧德育”两类。按李镇西老师的说法“新德育”是他们“新教育实验”的一部分,“旧德育”则是“新教育实验”以外的德育模式,因为这些传统德育模式有很多弊端,所以被李镇西老师称之为“旧德育”。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在深化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尤为重视道德教育,考察日本德育方针的演变,可见:临时教育审议会强调通过个性化的教育培养“丰富的心灵”;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倡培养“生存能力”,特别是“丰富的人性”;第16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力主充实“心灵的教育”,确定了培养“丰富的人性”的方针,教育改革国民会议强调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如此,日本的德育方针貌似变化多端,实际上是以一贯之并逐步深化的。  相似文献   

9.
“人”是教育问题域中的重要研究客体,教育与人性的关系是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建基.人性的圈层与样态的分层研究规避了人性宏观研究的浩瀚,前者概括性地描述了人性的范畴与人性的超越性存在,后者则深刻表达出人性三种样态的共在以及教育对于个体化发展导向的重要.从天性、习性到自性的教育发展脉络体现出教育与人性的互动机理.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现代德育理念。只有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高校德育才能真正提高其实效性。章分析了目前德育中人本精神缺失的现状,阐述了高校德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提出了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许多新变化,思想品德课堂焕发了生机,出现了许多充满人性的课堂教学互动。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惯性影响,也产生了很多无效或低效的“畸形互动”,学生学习花了很大“力气”,但“收粮”很少——学习效果很差,这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2.
时下教育的主旨是“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小学思政课自然成为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以及德育教育的“前沿阵地”。思政课教师在资源的甄选方面要“新”、“近”、“活”,课堂才能充满“鲜味”。在资源引入方面要“真”、“亲”,课堂才能充满“情味”。同时还要巧妙渗透经典,让课堂充满“文化味”。如此,思政课才能既与时俱进,又灵动活泼,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交往”成为德育研究的新热点,既取决于德育发展的时代需要,又有赖于交往理论所蕴涵的人性思想。交往德育克服传统德育弊端,实现德育理念的更新,反映时代哲学,体现出对人性和人的生命意义的关怀,找回失落的道德自我。  相似文献   

14.
本文正视在目前社会转型时期中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个人和学校德育改革的实例来探索解决之道.通过包含民主教育、自我教育,生活教育、人性教育,全员教育、文化教育的科学德育实践解决目前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使德育达到良好的效果,使中学德育不断地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营造一片天     
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只有为“人”的教育,充满人性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片充满人性关爱的阳光灿烂的天宇,是我——一名班主任教师力求达到的教育境界。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素有“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张謇先生的教育思想影响着通州近百年来的教育发展。“三生德育”作为张謇“大生”思想的赓续,不仅是对张謇教育思想的创新,更是区域德育工作的有力抓手。在整体推进“三生德育”项目建设中,通州区绘就了“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活泼生长,让每一天的生活都充满新意,让每一次生长都能被看见”的育人新画卷。  相似文献   

17.
德育过程中的师生交往互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互作用的过程,具有共在性,平等性,情感性的特点,实现德育过程师生交往互动,应做到以下几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实现德育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统一;体现理解与对话的教育本质;推动交往互动方法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8.
戈柔 《中学教育》2003,(1):15-16,18
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 ,是学校文化的内容 ,也可以说是学校社会互动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学校开展德育的过程就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进行社会互动的过程。德育目的与计划的实现 ,不是一种按照教育者的要求实现的当然的结果 ,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互动中相互协商的结果。由此可见 ,德育中的师生互动是德育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因此 ,分析德育中师生互动这一问题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运行 ,尤其对改变目前学校德育“滑坡”、“低效”等现象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质存在物的相互作用与…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态危机日趋严重,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出现了25处“环境”、39处“生态”的字样,并专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章节,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如何将生态问题以教育的形式渗透到中职德育课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本文通过理清生态教育的理念,抽取适合中职学生德育课堂教学的生态教育目标,构建以生态教育为核心的德育课堂体系,使中职学生通过有效的生态教育课堂,获得对生态意识、生态情感、生态文明的新德育观.  相似文献   

20.
试论高中新课程德育因素新特色及其渗透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将“育人”的任务视为头等任务。然而,反思我们的高中阶段教育,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重智育轻德育、重考分轻做人的状况仍然存在。教材中有限的德育因素体现不够,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气息,课堂渗透难以落实。如今的高中新教材一改过去的那种“老生常谈”,与实际生活相距甚远的旧面孔,增加、补充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德育因素。深入研究,充分把握这些德育因素的新特点,在学科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对于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育人”的主渠道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一、高中新教材中德育因素的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