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是一条璀璨的诗河。在大力倡导“保护母亲河”行动中,我们愿循着历史的脉络捡起这条诗河中的些许珠玑,奉献给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2.
李白的黄河诗,以其独特的生命情调,即他的强烈的个性、充沛的激情、敏锐的感受以及伟大的人格等强化了黄河诗的审美品格,也丰富了黄河诗的审美形式。  相似文献   

3.
在《诗经》学的发展进程中,《诗》文化角色的变化实质上也是“乐”地位的变化。先秦社会的《诗》基本上是以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充当了同一种文化角色,一起为礼服务。第一种状态是“诗乐合一,诗从属于乐”;第二种状态是“诗乐分离,诗逐步走向独立”。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体现出《诗》的角色由“乐”之附庸向“礼”之附庸的转变。《诗经》发展的历史也是礼与诗、乐关系角色演变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作为明代"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阵营的重要组成成员,郑善夫是福建文学发展史上较早具有全国性影响的著名诗人。其诗"黄河冰凌,得杜之骨",既能以杜诗作为古典诗歌最高审美典范,又能"知其所长、又知其弊",是明代中叶学杜的集大成者。通过其"善陈时事"的现实主义笔调下的时事诗,不仅可以认识诗人在明弘治、正德年间的突出贡献,而且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明中后期文学思潮与文学风格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5.
王之涣(688——742)凉州词“黄河远上”一首,明清以来,评价很高,现在被选入许多诗文选本和课本。诗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本文打算重新评价这首诗。 诗的文字颇有异同:“黄河远上”或作“黄沙直上”,“春风不度”或作“春光不过”;有的本子连题目也不同,不是《凉州词》而是《出塞》。其中最关紧要的是“黄河”对还是“黄沙”对。唐芮挺章《国秀集》编成于天宝三载(744),是收载此诗的最早选本,诗中作“黄河”。黄河源头在我国西北,玉门关、凉州(今武威)也都在西北,作“黄河”,诗句的内在联系以及同“凉州词”这题目的联系,都显得密切,全诗在艺术上也就和谐统一了。  相似文献   

6.
本诗内容明了,语言直白,内容上没有什么理解难度。但是由于学生对黄河的地貌和汹涌气势没有感性的认识,在感受和理解诗人通过黄河悠久历史和波澜壮阔形象,歌颂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的情感方面就存在一定难度,因而本课的教学适宜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音乐、画面的渲染,使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情景化,从而感染学生,理解诗情。教学过程可通过三步读诗法,即读出诗意—读出诗情—读出诗韵,来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各部分阅读要求:读出诗意———读准字音,读出强调,读懂层次;读出诗情———理解诗中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  相似文献   

7.
宋代是咏梅诗的高峰期,梅花自宋以后,文人对其认识发生了变化,审美意趣得到深度的开拓发展.梅尧臣作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写作了大量的咏梅诗,对其咏梅诗的分析,能窥视北宋初期咪梅诗的发展情形及趋势.对梅氏的咏梅诗进行分类,并将他的咏梅诗置于其整体诗歌的创作中和咏梅诗发展的整个历史中,来阐释其咏梅诗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8.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文化折射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耀眼光芒,而洛阳文化又是黄河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历史上的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曾在此建都,为都时间长达934年,是中国古老文化中心之一,素称"六朝九都"。正是洛阳这种特殊的"况味",使众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版)《语文》第一册的《洛阳诗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打造郑州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对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意义重大。以黄河生态发展及文化资源挖掘为契机,通过梳理郑州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阐释黄河与郑州的文明关系,盘点郑州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和不足,给出打造郑州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的现实路径:即梳理文化资源,打造黄河文化符号;创新文化产品,擦亮黄河文化品牌;推进文化教育,弘扬黄河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0.
<正>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意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题记寄李白盛唐有酒。酒中有诗。诗中有仙。一把剑,走天涯;一杯酒,藏河山;一部诗,垂青史。诗中有美景。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九天的银河;奔流到海不复回,是滔滔的黄河;登高壮观天地间,是滚滚的长江。在你的诗中,明月可以邀,杨花易落泪,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诗中有豪情。长风破浪,直挂云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